例如,孫權攻下南郡,上表求封周瑜為偏將軍,想那曹操丟了南郡。氣不從一處來,哪裡會答應?劉備自稱漢中王,竟有一百多人上表求封,曹操哪裡會允許漢獻帝回覆?劉備封自己部下前後左右將軍,孫權封自己部下鎮將軍,徵將軍,也都上表,馬騰、韓遂,袁術、陶謙都上表求封過,朝廷也不回覆,然後他們就自己當了所要求的官,這個上表有啥用?萬一曹操來個惡作劇,專門對敵對勢力的上表說不呢?那豈不尷尬?
-
1 # 都市南鄉子
-
2 # 芋頭170900173
這叫做表授。是東漢末年特有的一種授官方式,並不需要皇帝和朝廷批准的。誰給你上表,誰就承認他表授給你的官職。可能是上級表授下屬,可能是兩個軍閥相互上表彼此承認,還可以是下屬集體上表給主公升官。
-
3 # 你爸爸最終還是你爸爸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代表朝廷門面。所以諸侯還是要意思下。表示自己不是謀反。也是直接告訴曹操一聲。他答不答應都沒關係。算是誠心噁心曹操。
而且因為人家橫豎都做了。如果曹操說不根本沒用。因為人家都做了。而且曹操要是拒絕說明兩邊算是撕破臉皮。曹操的皇帝招牌算是失效了,他也沒法用天子令諸侯了,那就失去政治地位和人家平起平坐了。這對曹操來說並不划算,還不如乘勢承認了。
-
4 # 狼的影子716
因為東漢時期有一個特殊的“察舉”制度,郡守以上的官員都有“舉薦”“徵辟”屬官的特權,俗稱“郡舉孝廉,州舉茂才”,曹操在擔任“行奮武將軍,領東郡太守”的時候,就有資格表奏部下的曹仁,荀彧等人擔任校尉,祭酒,議郎,縣令等職務,到他擔任車騎將軍,司隸校尉,兗州牧,假節,錄尚書事的時候,他就有資格表奏部下擔任將軍,太守等級別的職務了,還可以表奏封予爵位,所以,像劉備,孫權這樣的諸侯給部下封官,只需要在他們的職權範圍內向朝廷上表即可,只要表章到達朝廷即可視為得到朝廷認可,比如,孫權早期僅僅是一個雜號的討虜將軍,烏程候,所以他能夠表奏任命的官職極為有限,周瑜是東吳的頭號大將,就相當於東吳的大將軍,但是由於孫權自己的官爵只有這麼高,按照東漢政府的慣例,他最高只能任命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劉備的官爵高於孫權,是左將軍,宜城亭候,又自領了荊州牧,所以,他能夠表奏的官爵就高於孫權,赤壁之戰後他能夠表奏任命張飛為徵虜將軍,諸葛亮龐統為軍師中郎將,而他的任命也能被這些人所認可接受。後來孫權向曹丕稱臣的時候,曹丕想要授予孫權吳王的爵位,劉曄阻止說:孫權不過就是殘漢的驃騎將將軍,南昌候,官微則勢輕,如今授予王爵,則去陛下僅一階耳。這充分說明,在那個年代,人們對於官爵的高低以及由此產生的察舉制還是認可的。
-
5 # 文史學徒夢九霄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表奏這種形式,跟當時的時代背景不無關係,按道理說任命官員是需要嚴格的組織程式的,不論是地方上的推薦,還是高階的任命都需要天子下詔書才可以,再沒有天子任命的情況下,其他的任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合法的。
但是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天在又在董卓手裡控制著,大家都恨不得把董卓乾死,怎麼可能再把推薦任命的官員上報朝廷,即使上報了也不見得批准,這時候天子的任命對於群雄就有些形同虛設了,但是該有的流程形式不能少,於是表奏這種方式就出現了。
大概意思就是找個空地,擺個香案,再放上點貢品啥的,上上香,對著天在所在的洛陽方向跪下念奏書,主要內容就是先把董卓罵一遍,然後在表示自己的忠心,再說任命某某為某某職位,最後祝天子萬歲,就算搞定了,一套流程也就算結束了。
這個口子一開,基本上就是各自自欺欺人,後來的曹操還比較靠譜,起碼挾天子以令諸侯,從合法性上表奏的都是朝廷任命的,至於孫權,劉備等人就根本不在乎了,你表奏我,我表奏你,大家都挺高興,反正就是預設天子承認了,至於其他的也就不顧上了。
至此四處表奏的情況也就在三國時代氾濫了,往往有的地方你也表奏官員,我也表奏官員,最後誰說的算還是靠實力,總的來說就是表奏這種方式,其實不僅不合法,還存在沒事找事故意挑釁的意味,但是卻符合了當時亂世各路諸侯內心的合法心裡安慰,僅此而已。
-
6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走個流程而已。
放到皇帝身上,他能夠為所欲為的基礎就是他能夠迫使下面的人聽從他的旨意,一旦下面的人違抗,他有足夠的實力給予懲罰,如果他失去了這種實力,皇權便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
這種懲罰的實力,最主要的就是一隻忠誠而強大的軍隊,可以迅速打擊全國的反對者。自黃巾之亂後,漢朝皇帝就再沒有這種實力了,那為什麼漢朝還繼續苟延殘喘了幾十年呢?這就要說到皇帝的本質了。
《新五代史·安重榮傳》載: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
黃巾之亂後,地方勢力愈發強大,中央朝廷越加衰弱,下面的人已經有些不怎麼承認皇帝的權力了,尤其是那些會手握軍隊的人,比如董卓,漢靈帝兩次讓他交兵權,他就是不交。
當然,這時候董卓還不具備掀翻整個朝廷的實力,所以他要上書給漢靈帝解釋,雖然是違抗皇命,但也要找幾個理由。
到了漢獻帝時期也一樣,雖然這時候割據軍閥更多了,但整個天下都沒有能一統天下的人,這時候貿然稱帝,是很容易遭遇圍毆的,畢竟不稱帝大家名義上還都是漢臣,一稱帝就成了公敵,群起而攻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術。
曹操接到漢獻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諸侯們加官進爵,只要其他諸侯接受了官爵,就仍然認同自己是漢臣,對漢朝皇帝的命令就需要照顧一下,儘管實際上權力的擁有者已經變成了曹操,但只要曹操不太過分,危及自身利益,諸侯們並不會對曹操群起而攻之。
甚至有些地位低的諸侯,還要想方設法去謀求漢獻帝給自己加官進爵,比如呂布,比如孫策,以求名正言順。
當然,漢廷畢竟已經落入曹操的掌控,對於他的敵人們請求加官進爵的上書,他自然是或攔截不報,或下詔駁斥,總之不會讓你如願。
可話說回來,承認這東西從來都是靠一張嘴說的,漢帝的命令對自己有利,我就承認,說這是皇帝對我的褒獎,可要是漢帝的命令對自己不利,那就是權臣把控的結果,是無效的。
上表也是一樣,上表是我的事,說明我還承認這個皇帝,回不回覆那就是皇帝(曹操)的事了,我不用管。如果皇帝不回覆;那是權臣封鎖訊息,如果皇帝下詔斥責,那是權臣陷害。
-
7 # 尤利安2
割據諸侯就是給朝廷說一聲,這個人是我看中的,我打算給他升官提升一下忠誠度。然後就可以對外聲稱這個人有這個官位了
那是各方諸侯表明態度和立場,用今天的時髦詞兒叫“政治正確”。一方面,無論劉備或孫權,只要沒有扯旗造反稱王稱霸,他們就要表明依然奉漢獻帝為天下之主(儘管是名義上的),自己還是漢朝的官。當年已是儒家一統天下的局面,再牛的諸侯做事兒也要講個“名正言順”。上表這個舉動就是此意;另一方面,他們如此行為就是噁心曹操。用自己名義上正確的舉動,來彰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反動!不斷提醒曹丞相,你就是個大奸臣,我們才是漢朝忠良。所以,哪怕只為這個,他們也要不停上表而不用顧忌朝廷的反應。因為,大家都清楚,當時的中央早在曹操手中。所以,古代封建政治就是如此,不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