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以我心待明月
-
2 # 使用者2981258657511
宋代: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九人;
元代: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五人;
明代: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四人;
清代: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
從歷代諡號可見,文正公都是歷朝歷代的名臣賢臣,數量極少,加在一起四朝才26個人。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有范仲淹,司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曾國藩等。他們所在的朝代不同歷史背景不同,所作所為也有差別,若要說誰成就最高是不能有一個決斷的。
在“王與馬,共天下”的東晉,王導是唯一榮獲兩個字的諡號——【文獻】的人。該諡號是東晉最高的諡號。五代元老、書法家崔宏榮獲了【文貞】的諡號。【文貞】是北魏到北宋真宗前文臣最高的諡號,偉大的意見王魏徵同志也榮獲此諡號。
北宋仁宗時【文貞】的諡號改為了【文正】,為什麼改?因為宋仁宗名趙禎,諡號用字與皇帝名字字形相近,字音相同,為了避免侵權——避諱,而改為【文正】。司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司馬光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至。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
元朝建立後,立即恢復了【文貞】這一諡號,因為元朝不可能給宋朝避諱的。那麼此時【文貞】、【文正】PK的話,哪個牛呢?後來者居上,【文正】完勝【文貞】。
文正是什麼含義?
《諡法解》對“文”的解釋很多,有“經天緯地”、“道德博聞”、“慈惠愛民”、“勤學好問”、“與賢同升”等27項。福垊認為“經天緯地”那是形容陛下的,其他貌似不全面,倒是這個“與賢同升”非常合適。
《諡法解》對“正”的解釋也不少,有“內外賓服”、“大慮克就”、“清白守潔”、“守道不移”等19項。福垊認為“內外賓服”那是形容聖上的,其他的也不太合適,而這個“清白守潔”似乎合適。
諡號,算得上華夏文明一個非常獨特的印記。用諡號的講究,可以追溯到至少先秦時期。通常為一個字,常見的比如“文、武、昭、宣”之類。商紂王、周武王、周幽王、秦孝公等,那中間的一個字都是諡號。(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等,不是)
對於文臣和武將而言,“文正”、“武忠”可以算得上最恩榮的諡號了。要了解這其中的具體含義,就要參考先秦時期的一部文獻——《諡法解》。
-
3 # 清源沛澤
文正公”不是一個官銜或者爵位,而是一個諡號,也可以說是古往今來文人大臣的最高諡號。文正是什麼意思呢?《周書·諡法解》中對文正的解讀第一句即是:“經緯天地曰文,內外賓服曰正”。
僅從這一句就可以看出這個諡號幾乎是對一個文臣最高的評價:才華無雙德行端正,可謂是文人楷模。也正因為此,這個諡號帝王輕易不給,若是給了,便是社稷之臣。
實際上,“文正”並不是一直是最高榮譽代表,唐代最高的諡號是“文貞”,比如魏徵;到了北宋為了避宋仁宗趙禎的名諱,這才改為以“文正”為高。因此,得到文正諡號的大臣,大多是在宋代之後,我們簡單羅列一下。
宋代: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九人;
元代:吳澄、耶律楚材、劉秉忠、許衡、廉希憲,五人;
明代: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四人;
清代: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人。
回覆列表
有宋朝的范仲淹、元朝的耶律楚才、明朝的方孝孺、清朝的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