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的辯證思維
(一)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原則,貫穿於《周易》和整個易學。整體性原則的核心在於承認整體大於各個區域性之和。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圖形雖由陰爻(--)和陽爻(一)兩種符號組成,但當陰陽二爻按一定的結構關係排列成不同的卦象時,各卦象所代表的事物和屬性已遠遠超過了陰陽二爻的簡單相加,而是將天地人三者融為一個有機整體。八卦是一種整體思維模式,以八卦的思維模式來觀察世界和萬物,則要求從整體的觀點去把握物件。
(二)變易性原則
《周易》和整個易學貫穿著世界萬物永恆運動變化的觀點。爻象本身作為圖象和符號就表示運動和變化,如"道有變動,故曰爻","爻者,言乎變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易傳·繫辭下傳》)。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由陰爻和陽爻組成的,陰爻和陽爻為動態之象,陰爻稱六,六為老陰之數,陽爻稱九,九為老陽之數,表示卦象中的陰陽爻始終處於運動化過程之中。這種變易思想是透過卦象和卦爻辭面表達出來的,如"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焉;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易傳·繫辭下傳》)。
(三)陰陽互補原則
陰陽互補原則是指陰陽的對立統一。其相互依存、互根的統一方面,一般總是處於主導地位,起著決定性作用。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六十四卦以乾坤二卦為初始和基礎,其所表現的陰陽互補原則是《周易》和整個易學的指導思想。
1.陰陽依存 辯證思維強調對立雙方的依存關係,即對立面的相互依賴性。《易傳》認為,乾為陽,代表天,坤為陰,代表地,乾和坤即天和地,為產生萬物之父母。陰陽合德,剛柔相濟,方能生生不息。《易傳》雖已意識到對立雙方的主次問題,但又強調"天尊地卑,陽主陰從",便具有絕對主觀的色彩,最終陷入了思維的誤區。
2.陰陽轉化 轉化是對立面之間的相互變化或易位,是辯證思維的精髓。《易經》已經含有明顯的關於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思想。這種思想不僅反映在泰和否二卦本身所內涵的意蘊,而且直接地反映在諸如"小往大來""大往小來""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先否後喜"等卦爻辭中。《易傳》把《易經》的轉化思想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認為轉化是普遍和必然的。如《易傳·繫辭傳》所言"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以及"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無窮謂之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些論述就是把轉化看作是一種迴圈往復的過程,物至極便是轉化的條件和起點。《周易》陰陽依存、轉化的樸素辯證思維對中國古代辯證法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中和均衡原則
中和是由差異而形成的均衡統一。八卦和六十四卦由陰爻和陽爻組合而成。陰爻和陽爻具有不同的屬性和功能,是構成卦對立互補的兩種要素。八卦和六十四卦雖由不同的要素組合而成,但它們在總量上和數量的結構分配上是均衡的,因而在整體上又顯示出中和的特點。就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象看,它們都是兩兩對稱、相反相成,從而構成了和諧均衡的統一整體。《周易》強調尚中而不偏執,無過無不及。均衡守中才是萬物正常生化的關鍵。
總之,易學的辯證思維以陰陽為基本範疇,包括了對立統一、變易發展、相反相成、物極必反、整體聯絡、生化日新等問題,內容極其豐富,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
易學的辯證思維
(一)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原則,貫穿於《周易》和整個易學。整體性原則的核心在於承認整體大於各個區域性之和。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圖形雖由陰爻(--)和陽爻(一)兩種符號組成,但當陰陽二爻按一定的結構關係排列成不同的卦象時,各卦象所代表的事物和屬性已遠遠超過了陰陽二爻的簡單相加,而是將天地人三者融為一個有機整體。八卦是一種整體思維模式,以八卦的思維模式來觀察世界和萬物,則要求從整體的觀點去把握物件。
(二)變易性原則
《周易》和整個易學貫穿著世界萬物永恆運動變化的觀點。爻象本身作為圖象和符號就表示運動和變化,如"道有變動,故曰爻","爻者,言乎變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易傳·繫辭下傳》)。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由陰爻和陽爻組成的,陰爻和陽爻為動態之象,陰爻稱六,六為老陰之數,陽爻稱九,九為老陽之數,表示卦象中的陰陽爻始終處於運動化過程之中。這種變易思想是透過卦象和卦爻辭面表達出來的,如"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焉;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易傳·繫辭下傳》)。
(三)陰陽互補原則
陰陽互補原則是指陰陽的對立統一。其相互依存、互根的統一方面,一般總是處於主導地位,起著決定性作用。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六十四卦以乾坤二卦為初始和基礎,其所表現的陰陽互補原則是《周易》和整個易學的指導思想。
1.陰陽依存 辯證思維強調對立雙方的依存關係,即對立面的相互依賴性。《易傳》認為,乾為陽,代表天,坤為陰,代表地,乾和坤即天和地,為產生萬物之父母。陰陽合德,剛柔相濟,方能生生不息。《易傳》雖已意識到對立雙方的主次問題,但又強調"天尊地卑,陽主陰從",便具有絕對主觀的色彩,最終陷入了思維的誤區。
2.陰陽轉化 轉化是對立面之間的相互變化或易位,是辯證思維的精髓。《易經》已經含有明顯的關於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思想。這種思想不僅反映在泰和否二卦本身所內涵的意蘊,而且直接地反映在諸如"小往大來""大往小來""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先否後喜"等卦爻辭中。《易傳》把《易經》的轉化思想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認為轉化是普遍和必然的。如《易傳·繫辭傳》所言"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以及"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無窮謂之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些論述就是把轉化看作是一種迴圈往復的過程,物至極便是轉化的條件和起點。《周易》陰陽依存、轉化的樸素辯證思維對中國古代辯證法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中和均衡原則
中和是由差異而形成的均衡統一。八卦和六十四卦由陰爻和陽爻組合而成。陰爻和陽爻具有不同的屬性和功能,是構成卦對立互補的兩種要素。八卦和六十四卦雖由不同的要素組合而成,但它們在總量上和數量的結構分配上是均衡的,因而在整體上又顯示出中和的特點。就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象看,它們都是兩兩對稱、相反相成,從而構成了和諧均衡的統一整體。《周易》強調尚中而不偏執,無過無不及。均衡守中才是萬物正常生化的關鍵。
總之,易學的辯證思維以陰陽為基本範疇,包括了對立統一、變易發展、相反相成、物極必反、整體聯絡、生化日新等問題,內容極其豐富,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