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帥看劇

    夏至: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這天,太陽執行至黃經90度(夏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Sunny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夏至日過後,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會逐日降低。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秋分: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曆9月22~24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Sunny的折射與晨昏蒙影)。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於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稱降分。

    由於夏至是北半球白晝最長的一天,秋分是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先至後分大致意思是由明到暗的一個過程。

  • 2 # 原生態鄉村

    今天是夏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個節氣日,是一年中北半球日照最長的一天,太陽直射到達北迴歸線附近,此後就將開始南移。

    而在農村中,涉及到節氣的時候,會提到一句俗語“先至後分”,按理即使夏至之後,還有其他幾個節氣,如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再到秋分,那這個“先至後分”中的“至”和“分”會是夏至中的“至”和秋分中的“分”嗎?

    根據一些資料,我認為,這個俗語"先至後分”中提到的“至”和“分”確實應該是指的“夏至”和“冬至”中的兩個“至”;“秋分”和“春分”中的兩個“分”!

    在節氣完善到二十四節氣之前,其實還經歷了周朝時期的八個節氣,商朝時期的四個節氣。商朝時期的這四個節氣就是夏至、秋分、冬至和春分!

    在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夏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冬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這是作為最早的指導農事的歷法方法,並在商朝時期達到這個四節氣的初步成型的歷法體系。

    所以,透過追溯這個二十四節氣曆法的形成歷史,就較容易理解俗語“先至後分”了,確實是日照達到極致的“夏至”然後就會發展到晝夜均分的“秋分”;在接著是日照最短的“冬至”,再仍然向晝夜均分的“春分”演變,正是“先至後分”!當然,這樣的漢文字曆法都是中國傳下來的,一切都是以位於北半球的我們作為視角的,南半球的情況就正好相反!

  • 3 # 搜了共享農莊

    應該就是先夏至後秋分的意思吧!

    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

      秋分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派出所出警處理治安案件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