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廣18

    古代隱逸方式大概有兩種:

    一 大隱隱於市

    二 小隱隱於野

  • 2 # 前進的路上沒有坦途

    層級一:曾服務於統治階層的特立獨行者,古稱“大隱於朝”

    由此而看,當時的統治者們其實更看重這些“獨行”者們的獨特主見及高潔人格、至於其所為是否“唯唯諾諾、離經叛道”則在其次了。不過整體來說,皇帝們當然都更喜歡聽話的文人和臣子,這才出現了“主流”和“非主流”之分。


    層級二:避世蟄伏,經統治者邀請後出仕的“中隱於野“者

    “中隱於野“又分三種情形:一是自朝野退居鄉野後賢名廣播,二是雖終生不曾致仕、卻因家世背景一直與朝廷保持有聯絡、三是因隱世賢名而獲得統治者的出仕邀請、完全越過了科舉制度的禁錮。

    層級三:終生不曾入仕、“身不屈於王公,名不耗於終始”者

    古人能身居隱逸之列,其人的思想品格本已獲得了世人的讚譽,不過皇甫謐在整理《高士傳》時更為“吹毛求疵”,跟范曄包容他們“甘心於小諒”的態度完全不一樣。

  • 3 # 使用者4244335936620

    隱居型別一 完全歸隱:

    歸於此類的隱士是真正意義上的歸隱,他們與為仕而隱完全沒有干係,即使有時機有環境有條件,甚至朝廷派人來多次延請,他們也拒不出仕,如晉宋間的宗炳、元代的吳鎮等。

    隱居型別二 仕而後隱:

    這種型別的隱士在中國古代很多,當過官,因為對官場不滿而解冠歸去。這其中,名氣最大的是陶淵明,其隱逸的名氣甚至超過其詩名。但陳傳席認為在陶淵明歸隱之後就變成“真隱”了。

    隱居型別三 半仕半隱:

    此類人先是做官,但後來不願做了,但辭官又無保於生計,於是雖做官,卻不問政事,過著實際的隱居生活,雖然不具有隱士的名分,但卻有隱逸思想,如唐之王維。

    隱居型別四 忽仕忽隱:

    如元明之交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均是先做官,然後又隱居,待朝廷徵召或形勢有利,又復出仕,之後再歸去。陳傳席先生評價這種人不果斷,拖泥帶水,並說王蒙創造了拖泥帶水皴,董其昌的畫用筆含糊不清,太暗而不明,就和他們的性格有關。

    隱居型別五 隱於廟堂:

    這類隱士,雖然做官,但不執著於政事,陳傳席評價之為隨波逐流,明哲保身,對國家危害最大。

    隱居型別六 似隱實假:

    如明代隱士陳繼儒,雖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寫詩譏笑他“翩翩一隻雲間鶴,飛去飛來宰相家”。

    隱居型別七 名隱實官:

    如南朝齊梁時陶弘景,人稱陶隱士,雖然隱居山中,朝中大事還向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這種隱士實際上不具隱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為了更自由而已。


    隱居型別八 以隱求仕:

    透過隱逸來博得名聲引起朝廷的關注,然後出仕,即所謂的“終南捷徑”。如唐代的盧藏用在考中進士後,先去長安南的終南山隱居,等待朝廷徵召,後來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遺,他曾對友人指著終南山說:“此中大有嘉處。”

    隱居型別九 無奈而隱:

    此類人實際上最熱心於時局,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隱居”只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實際上從事最激烈的反清鬥爭。這一批人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

    隱居型別十 真隱而仕:

    此類隱士在隱居時基本上都是真隱,但當時機來臨時就出山,沒有時機就隱下去。如殷商時伊尹、元末的劉基,名氣最大的是諸葛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公司有培訓嗎?面試官:回去等通知吧。為什麼有些公司不願培養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