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密州太守
-
2 # 大白白野
謝謝邀請。四川屬於西南區,算南方,古代統一走勢主要由北向南,僅明朝朱元璋是南向北,但是秦始皇和劉邦的統一依靠蜀地資源,替劉邦詐降項羽的紀信將軍就是四川西充縣人。秦統一到清朝滅亡,割據蜀地的地方政權有王莽新朝末期和東漢初期的白帝公孫述、三國時期蜀漢劉備、東晉十六國時期成漢李雄、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王建、後蜀孟知祥、元末明初大夏明玉珍、另外南北朝時期梁朝蕭紀在蜀地自立為帝,北宋時期李順、王小波農民起義和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也都在蜀地建立政權。這些政權當中蜀漢政權諸葛亮等人主動北伐,其餘政權幾乎沒有主動向外用兵就被消滅了。成漢政權是被東晉桓溫率軍消滅的,蕭紀是被北周名將尉遲迥消滅的,其餘政權是被中原王朝消滅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針對進攻巴蜀國問題產生爭議,後來證明司馬錯堅持滅蜀是非常正確的。諸葛亮在著名“隆中對”戰略中認為成都平原天府之國,民殷國富,是一個好地方。從中國歷史程序來看,秦、西漢、隋唐幾乎是由佔據關中西北開始進行統一戰爭的。東漢是由河北、河南逐漸統一的。西晉元清朝都是由北方向南方統一,明朝是由南方向北方統一。古代交通和攻城能力有限,蜀地、滇地和現在的山西省都是易守難攻之地,西北關中地勢高,又盛產馬匹,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古代如果僅僅割據蜀地現今四川省,不佔據漢中,是很難有發展的。如果佔據漢中,進關中,再由現在的陝西省,進攻河南、河北、江蘇的江北地區等地,這條路線是秦始皇、劉邦統一的所進軍的路線。“天下末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是古代蜀地真實寫照。例如:西晉時期氐族人李特等就是在蜀地先發動起義的,是東晉十六國最早建立政權的。公孫述是劉秀統一過程中最後消滅的地方割據政權。蜀地多山,李白曾寫詩篇《蜀道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又有富裕的成都平原,是易守難攻又不缺糧草的地方。古代,由於地理條件原因,在蜀地建立地方割據政權,又位置較偏,往往別的割據政權很難攻入蜀地,但是蜀地的政權向外進攻也很困難。陸地由關中、漢中進蜀地,水路沿長江由下游往上游進蜀地不易,而北方政權進攻南方政權佔據蜀地則非常有利,西晉滅東吳和唐朝平定江南都有一支部隊由蜀地沿長江順流而下。唐朝定都長安,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唐朝先後有兩位皇帝到蜀地避難。蜀地割據政權統一天下困難,這裡面有多方面原因。有地勢地貌地型原因。有人為的原因。雖然蜀地割據政權有易守難攻優勢,但是統一是主流,大勢所趨,當中原王朝確立強大,是不允許地方割據政權存在的,而且蜀地資源豐富,對外有吸引力,所以蜀地割據政權就不會存在下去,只能被別人統一。
-
3 # 無心報國
其實不然,當年漢高祖劉邦就是反例。
蜀地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天然利於防守,加上物產豐富,有山有水有田,民風淳樸外加彪悍。其實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爭霸天下的寶地。
但人性看,絕大部分的普通人甚至大多數的英雄人物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得到了蜀地,往往容易安於現狀,固步自封,反受其害。
只有像劉邦這樣心懷天下,有理想,有格局,有貼心謀士提醒且聽得進去意見的王者才能發揮出蜀地的優勢而不受其害,普通人承受不住的。
-
4 # 純爺們Cym
四川地區山川險要,民殷國富,天府之國,為何四川的割據政權從來都沒有統一天下呢?
老祖宗告訴我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不可測,地利之便,的確可以佔大便宜,然而地利,卻不如人和。
古人云:少不入川,老不出關。及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
北面東面,關塞一守,別人就進不來,由此便容易滋生消極情緒,安逸貫了,便不圖進取了,此其一。
其二,四川的地理特性,也決定了其四川割據政權的建立者肯定是外來人口。由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荊州劉表的底盤可窺見一二。在四川的歷史上,一直存在這本土勢力和外來勢力的極大矛盾。客籍統治集團與四川本土集團勢力之間的矛盾,極大的消耗了四川的力量。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每次中原紛亂,四川必定產生割據政權,原因即是這塊地盤,簡直就是建立割據政權的黃金地區。四川的地理特性,雖然極大的保護了四川人民。但是崇山峻嶺, 防禦豐厚的四川盆地,也限制了川中勢力的向外發展。並且在四川盆地割據的政權,由此極易不思進取,閉關自守足以過上好日子。且客籍集團與本土集團的矛盾,又限制了四川力量的伸展。由此,四川歷史上從未有割據政權統一天下的原因,也盡在於此了。
回覆列表
俗話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定蜀未定;但是自古蜀地割據政權卻沒有一個能夠最終完成大一統,不管自立時間長短,最後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臣服於中原王朝。
蜀地有“天府之國”之稱,自然條件優越,但是對外交通卻非常不便,“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絕對不是一句虛言。這一方面為地方割據政權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環境保障;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發展。腹地有限,交通不便,則不能利用外界資源,吐故納新,對外影響大打折扣,發展也很容易達到頂峰。
在亂世,蜀地即使相對發展較好,也難以外出爭奪資源。進出蜀地東南和東北兩個方向,東北的道路對用兵有很大限制,沒有雄厚的國力做保障無異於水中望月,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很好的證明。東南方向,蜀地缺少大江險河,先天水軍不足,隘口眾多,但作為進攻方時這些都是很大的障礙。這兩方面的原因造就了一個尷尬的現象:有江而不得用,徒有上游之優勢而無利用之能力。
由此可見,蜀地的天然屏障易於在亂世中割據,一旦中原大勢已定,則這種割據政權必然被消滅。
與蜀地相對應的另一個地方關隴一帶,也是類似的地理狀況,為何卻是幾乎歷代大統一王朝的“龍興之地”?
關隴位於中國地理的第二階梯,背靠青藏高原,右有秦嶺、左有黃土高原,面向中原,居高臨下,自有一股王者氣象;反觀蜀地,氣勢上矮了一大截,龜縮在一角,像個受氣的小丫鬟,怎麼能君臨天下?(這段是扯淡,看看就好)
關隴一帶雖然自身的自然條件沒有蜀地優越,但是在對外交通方面卻比其好太多了,向西、向北的腹地無限廣闊,輻射能力也強,只要好好利用,絕對能夠積蓄起無比強大的力量,一旦時機成熟,東出潼關絕對是摧枯拉朽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