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人之初寶寶育兒

    讀後感《擇偶記》揭露青年男女在封建婚姻枷鎖下的辛酸生活;封建的婚姻制度,其本質是無視情愛和性愛,否定人性。舊社會的婚姻悲劇,概來源於此。在文章中,作者憑著他的老實,憑著他的真誠,向人們訴說著他過去四次擇偶的往事,風趣地描述了自己兒時擇偶的情形,於平淡輕鬆的敘說中,反映了一代青年不幸的婚姻命運,批判了全憑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

  • 2 # 眉尖舞

    朱自清憑著他的老實,憑著他的真誠,向人們訴說著他過去四次擇偶的往事.在這平和、寧靜、溫婉的訴說中,沒有一處對當時心緒流動的追憶,也沒有點點滴滴的感情抒發,僅僅簡單地記下了四次擇偶的經過.從中我們看不到作者有什麼感觸(不論當時和後來,作者是有很多感觸的),明顯地讓人感到作者是有意避免把自己寫進去.作者極冷靜地,毫不動聲色地記下這四次擇偶的簡單經過,是何用意,表現複雜社會的一角?批評不盡人意的生活?解釋豐富的人生?讀罷全文,似乎茫然,一時,不知文章豐富的意蘊埋藏在哪裡.

    朱自清在《背影·序》中說得很肯定,他寫散文是因為有話要說.那麼,在《擇偶記》裡,他要說的話,那表白自己觀念的話,那批評,解釋人生的話,是什麼呢?

    朱自清 32 歲時,原配夫人武鍾謙病逝; 34 歲時,與北平藝術學院畢業的陳竹隱,戀愛並訂婚; 35 歲時,與小他 7 歲的陳竹隱在上海結婚,並去普陀度蜜月. 37 歲時,作《擇偶記》.

    朱自清一生中,共有五次擇偶經歷,二次婚姻史,可是他在《擇偶記》中,卻只記下了前四次擇偶經歷,唯獨捨去最後一次不記,何故?

    明白了,朱自清是把自己少年時期的四次擇偶經歷,看作是中國封建婚姻陋俗的一種現象,所以作《擇偶記》.

    他寫《擇偶記》一個月後,作《歐遊雜記·自序》,其中有這樣的話:“這個時代,‘身邊瑣事’說來到底無謂.”難道這句話,是對他一個月前所作的《擇偶記》的否定嗎?

    當然不是.朱自清把他少時四次擇偶看作是能反射出時代折光的個人經歷,它附麗著一定的歷史內涵,所以,他跨越了‘身邊瑣事’的樊籬,作《擇偶記》.

    於是,我們看到了《擇偶記》對人生社會的一面,除了有所表現,也有所解釋和批評.

    第一次擇偶,不到 11 歲的孩子,對於媳婦這件事,腦中一片空白,即便生活中有所耳聞,臨到自己頭上,也定是模糊,茫然不知所以.這說媳婦其實是長輩的事,由長輩一手包辦的.作為被長輩左右婚姻命運的孩子,對此事之所以能“理所當然,毫無意見”,完全是因為那小姐住的地方“最有趣”;而“我”最熱心的也還是那裡的大麥粉和白薯乾兒,卻不是那小姐.是這天真的童趣掩蓋了這場擇偶的悲劇色彩.所以,一年多以後,那小姐病逝的資訊傳來時,“我”跟家人一樣毫無嘆惜.

    第二次擇偶,雖然“我”出場了,但是以被母親打扮妥貼的傀儡出現在相親者面前,被人家上下打量,刨根問底,看中了.相看女方時,“我”卻被剝奪了相看的權利,母親派了親信的老媽子去.最後定奪,是母親施了否決權.在這次擇偶中,當事人雙方商品似的,被雙方家長及其代理人品頭論足,挑來挑去,人的尊嚴已被踐踏得不能容忍的程度,所以,想說二小姐時,也被人家拒絕.

    第三次擇偶,是母親在牌桌上見到的,那女孩聰明伶俐.雙方家長對這門親事已說到九成九了,後來得知,那小姑娘是抱養的,母親又冷了.過兩年,她得癆病,吸上了鴉片.母親慶幸當時沒有定下.雖然,這時稍懂一些事的“我”,也跟母親有同感,但是,在這次擇偶中的主動權,決定成與不成的大權,仍牢牢地握在家長手中.“我”仍是個受人擺弄的木偶.

    第四次擇偶成定局,並結成秦晉之好,也始終由長輩一手操縱實施.但在這次擇偶的記述中,卻寫下了這麼一句:“妻嫁過來後,說相親的時候早躲開了,看見的是另一個人.”點明他們結婚後感情相當好.事實上,這次擇偶是朱自清 14 歲時,由家長定下的; 19 歲完婚也是父親催辦的.封建包辦婚姻,也有先結婚後戀愛,變悲劇為喜劇的.結婚時,朱自清才第一次看到妻子——端莊秀麗、溫婉柔順、很愛笑的姑娘.新婚燕爾,兩人情投意合,所以妻子才能偷偷地告訴他那個秘密.雖然,這樁婚姻由父母一手鋪就,但朱自清很幸運,他們的婚姻生活還是美滿幸福的.所以細細品來,這次擇偶的記述中,隱約地流露出不同於前三次的感情色彩.

    魯迅與朱安的婚姻是母命包辦下的產物,行過婚禮,他匆匆趕回日本,向許壽裳沉重地說:“母親娶媳婦.”朱自清在《擇偶記》中,雖然沒有直接說出“母親擇偶”,但是,那字字句句的記述中,卻流露出“母親擇偶”的微詞.

    在記敘這四次擇偶經歷時,朱自清極力擺脫現實我的思緒干擾,努力追尋捕捉早已逝去的少年我的心態影子.字裡行間,時不時地跳蕩著孩子的童聲;一個單純、稚氣、憨態可掬、對長輩的苦心又能領略一二、有點老成的少年,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彷彿我們也被帶回那逝去已久的悠遠年代.那逝去的歲月,雖然充滿陳腐衰敗的封建氣息,但追求幸福,自由和美滿的願望,卻激勵著人們頑強地生活著,為獲得他們的自由和美好而不斷地奮鬥.儘管在今天看來,那可憐得很,但誰也無法抹去其中“美”的色彩.過去,有甜蜜蜜,也有酸溜溜的.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歷史,所以他要作《擇偶記》.

    《擇偶記》之所以如此立意,構思和表現,並營造了一個含蓄雋永的意境,誠然,有作者的刻意追求和苦心經營,但是,也跟作者的性格氣質大有關係.孫伏園在《悼佩弦》一文中說:“佩弦有一個和平中正的性格,他從來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詞,也從來沒有感情衝動的語調.雖然那時我們都在二十左右的年齡.”從《擇偶記》的行文中,我們所感到的朱自清,不就是這樣一位溫文爾雅的文人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台牆上長什麼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