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堅持健身不是好財務
-
2 # 漢中歐科會計
我想每個初學會計的都想知道公司會計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其實現在市面上好多財務軟體(如金碟等),但稍有規模或管理水平高一點的企業均採用erp軟體,其中就有適合公司運作的財務管理模組。我們不求如何設定,但是你要知道來龍去脈,不然你就是辦公室中的"高階操作工",只有掌握理念才能夠有所提高。財務流程一般而且是:憑證-彙總-明細賬-總賬-各種報表等。下面就是整個財務流程:
一、大致環節:
1、根據原始憑證或原始憑證彙總表填制記賬憑證或入系統。
2、根據收付記賬憑證登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現在大部分都是系統代做)。
3、根據記賬憑證登記明細分類賬(系統自動做)。
4、根據記賬憑證彙總、編制科目彙總表(系統自動做)
5、根據科目彙總表登記總賬。(系統自動做)
6、在系統中總帳和各個子模組對平,不平調節
7、期末,根據總賬和明細分類賬編制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如果是外資企業還需要調整內外帳,因為準則的不同也決定帳的做法不同,可以在月底一次調整.
下面就看下手工帳的流程吧!
如果企業的規模小,業務量不多,可以不設定明細分類賬,直接將逐筆業務登記總賬。實際會計實務要求會計人員每發生一筆業務就要登記明細分類賬中。而總賬中的數額是直接將科目彙總表的數額抄過去。企業可以根據業務量每隔五天,十天,十五天,或是一個月編制一次科目彙總表。如果業務相當大。也可以一天一編的。
二、具體內容:
1、每個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據原始憑證登記記賬憑證(做記賬憑證時一定要有財務(經理)有簽字權的人簽字後你再做),然後月末或定期編制科目彙總表登記總賬(之所以月末登記就是因為要透過科目彙總表試算平衡,保證記錄記算不出錯),每發生一筆業務就根據記賬憑證登記明細賬。
2、月末還要注意提取折舊,待攤費用的攤銷等,若是新的企業開辦費在第一個月全部轉入費用 。計提折舊的分錄是借管理費用或是製造費用貸累計折舊,這個折舊額是根據固定資產原值,淨值和使用年限計算出來的。月末還要提取稅金及附加,實際是地稅這一塊。就是提取稅金及附加,有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有稅務決定 。
3、月末編制完科目彙總表之後,編制兩個分錄。第一個分錄:將損益類科目的總髮生額轉入本年利潤,借主營業務收入(投資收益,其他業務收入等)貸本年利潤。第二個分錄:借本年利潤貸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成本等)。轉入後如果差額在借方則為虧損不需要交所得稅,如果在貸方則說明盈利需交所得稅,計算方法,所得稅=貸方差額*所得稅稅率,然後做記賬憑證,借所得稅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借本年利潤貸所得稅( 所得稅雖然和利潤有關,但並不是虧損一定不交納所得稅,主要是看調整後的應納稅所得額是否是正數,如果是正數就要計算所得稅,同時還要注意所得稅核算方法,採用應付稅款法時,所得稅科目和應交稅金科目金額是相等的,採用納稅影響法時,存在時間性差異時所得稅科目和應交稅金科目金額是不相等的)。
4、最後根據總賬的資產(貨幣資金,固定資產,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短期投資等)負債(應付票據,應附賬款等)所有者權益(實收資料,資本公積,未分配利潤,盈餘公積)科目的餘額(是指總賬科目上的最後一天上面所登記的數額)編制資產負債表,根據總賬或科目彙總表的損益類科目(如管理費用,主營業務成本,投資收益,主營業務附加等)的發生額(發生額是指本月的發生額)編制利潤表。 (關於主營業務收入及應交稅金,應該根據每一個月在國稅所抄稅的數額來確定.因為稅控機會列印一份表格上面會有具體的數字)
三、報表問題:
企業會計報表包括四個報表,除了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之外還利潤分配表和現金流量表。而利潤分配表只需要在年末編制,因為只有在年末企業才會對所盈利的利潤進行分配。而現金流量表只是根據稅務部門的要求而進行編制,不同地區不同省要求不同。在四月年檢時稅務部門會要求對你提出要求的。(管理,財務,營業,製造等費用月末沒有餘額 ,結帳方法採用表結法下,損益科目月末可留餘額;製造費用如果有餘額,是屬於在產品的待分配費用,在負債表上視同存貨。鍾書補充)你要看你在利潤表有的東西,只要你的賬上有你就結轉利潤,這樣不容易錯 ,利潤表的本年利潤要和資產表的相吻合。
-
3 # 問題的價值
公司從註冊、貸款注資、採購辦公用品、招聘人員、採購原材料、研發投入、生產、發工資、支付利息、交稅一直到年底分紅······每一項經濟活動都是財務報表上的一筆記錄。為了練習製作一張財務報表,我們假設一個新成立的公司進行了13項常見的基本經濟活動,我們對應的製作出一張財務報表。
圖一這張財務報表是我們假設的這個公司經歷了13項經濟活動後製作出的財務報表。相當於先給各位答案了,我們可以準備一個空白的表,對應下面13項活動記錄後,對比下是不是和這個表一樣。
圖二(我們按綠色框內的活動分五部分講解以上13項內容)
一
新公司的頭等大事
(資金到位、採購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
先來看第一個綠色框內的四個經濟活動。
這家企業從事的第一項經濟活動,就是設立這家公司,為此,股東投入了3200萬元,這也就是資產負債表上貨幣資金這個專案。既然這筆錢是股東投入的,股東投入這筆錢之後,自然就在公司開始享受權益,這筆錢也就被歸入股東權益中的股本這一項,股本就因此而增加了3200萬元。
於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在這張資產負債表上,貨幣資金和股本的數字相等,而且它們根本就是記錄了同一筆資金的動態。緊接著,我們發現,更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哪怕真的只記錄了一筆交易,這張資產負債表依然滿足自身的最基本的邏輯,即“資產=負債+股東權益”。
之後,這家公司進行了自己開創以來的第二個交易——它向銀行貸款5100萬元。顯然,這家公司的貨幣資金將會因此增加5100萬元,而這家公司的短期借款也會因此增加5100萬元。因此,當這張資產負債表上出現三個專案之後,它依然滿足“資產=負債+股東權益”的基本邏輯。
在這兩個交易活動進行完畢之後,這個公司的資金就全部到位了,接下來它便要購置固定資產了。所以這家公司的第三項經濟活動便是,支出5700萬元貨幣資金來購置廠房、裝置以及辦公傢俱。這家公司因此多了5700萬元固定資產,但其資產總量卻並沒有發生變化,變化的只有資產結構。具體來說,就是5700萬元的貨幣資金變成了5700萬元固定資產。
第四項經濟活動是,花費150萬元獲得了一塊土地的使用權。在中國,土地使用權屬於無形資產,因此,在少了150萬元貨幣資金的同時,這家公司獲得了價值150萬元的無形資產。這家公司的資產總量依舊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變化的只是資產結構,也就是150萬元的貨幣資金變成了150萬元的無形資產。
到這個交易為止,所有的基礎設施都已經建成了。接下來這個企業該幹什麼了呢?大家可以想象,它接下來就要投產了。那麼投產之後,這個企業會有一些什麼樣的行為呢?
二
生產成本在哪裡?
(原材料、人員工資水電支出,生產出產品)
看第二個綠色框內的兩項經濟活動。
目前,這家公司的資金已經到位,並且完成了自身的基礎設施建設,接下來就要進行生產了。因此,這家公司的第五項經濟活動是,採購原材料。
它採購了價值2400萬元的原材料,但卻只支付了1600萬元給它的供應商。這項經濟活動會如何影響這家企業的財務報表呢?
首先,這家企業多了2400萬元的原材料,也就是多了2400萬元的存貨;同時,這家公司支付給供應商1600萬元現金,所以貨幣資金會減少1600萬元;另外,這家公司還欠供應商800萬元,也就是說還有800萬元的應付賬款沒有付出,這屬於它的負債專案。
這家公司的一項資產增加了2400萬元,同時另一項資產減少了1600萬元,而負債增加了800萬元,顯然,當這項交易發生之後,這家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同樣滿足“資產=負債+股東權益”的基本關係。
在採購了原材料之後,這家公司就可以生產產品了。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它把2400萬元的原材料全都用掉了,此外還為公司的水電開支和員工的工資支付了1200萬元的現金。(第六項經濟活動)以上這些經濟活動又將如何影響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呢?
首先,原材料一定是減少的,減少金額達到了2400萬元;其次,貨幣資金也一定是減少的,這部分減少的貨幣資金被企業用來支付員工的工資和公司的水電用度——也就是說,貨幣資金會減少1200萬元。那麼這2400萬元的原材料和1200萬元的員工工資、水電用度換來了什麼呢?顯然,是產品。產品屬於存貨,所以,在這項經濟活動中,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上一定會增加3600萬元的產成品存貨。
讓我們來看一看生產的過程吧。生產產品需要付出生產成本,生產成本包括原材料、支付給工人的工資、生產車間的水電支出,還包括廠房裝置的折舊等。看到這裡,你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生產成本雖然帶著“成本”兩個字,但它並不在利潤表上,而在資產負債表上,具體而言,就是體現在資產負債表的存貨中。
既然記錄在資產負債表裡的成本是生產成本,那利潤表中的成本又叫什麼?它的名字叫作營業成本——賣出產成品之後,企業雖然獲得了一筆收入,卻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生產出的產品,這些交易產生的直接損失便是所謂的營業成本。剛才說到的體現在“存貨”中的產品接下來就會被賣掉,而一旦被賣掉,企業就失去了這些產品,它們變成了我們獲得收入過程中的成本,即營業成本。
那麼,營業成本和生產成本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它們之間是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營業成本是生產成本的一部分,是那些被賣掉的產品的生產成本。
以上就是生產成本如何一步一步反映在財務報表上的過程:它首先被記錄在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一項中;這之後,隨著存貨被賣掉,生產成本便被反映在利潤表的營業成本當中。
三
銷售活動對財務報表有什麼影響?
看第三個綠色框內的第7、8項經濟活動。
有了裝置和廠房,請了工人,也生產出了產品,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產品賣出去。因此,這家新公司所進行的第七項經濟活動便是——賣出產品。於是這家企業和客戶簽訂了一項合同,金額是4300萬元,截止到交易年年末,它從客戶那裡收到了3000萬元的現金,還有1300萬元欠款沒有結算。
這項經濟活動的“戰線”拉得很長,我們得一步一步分解它,才能瞭解它對這家企業的財務報表所產生的影響。
這家公司跟客戶簽訂了一份價值4300萬元的合同,並且給客戶發了貨,因此它獲得了4300萬元的營業收入。有人說,這家企業明明只收到了3000萬元現款,為什麼會獲得4300萬元的營業收入呢?其實,獲得多少收入取決於客戶願意付多少金錢,以及企業自身是否已經將產品轉移給了客戶。這家新公司給客戶發了貨,客戶也承諾付款4300萬元,因此,它的營業收入當然應該是4300萬元,而不僅僅是已經收到的3000萬元。
但是,這家企業的貨幣資金卻只增加了3000萬元,其他1300萬元屬於應收賬款。
另外,這家公司給客戶發了貨,也就同時失去了這批貨,因此在資產負債表上,其存貨理應減少。鑑於已賣出產品的成本是3100萬元,因此被減少的存貨金額也應當是3100萬元。
與此同時,這3100萬元便轉化為利潤表中的營業成本一項。
到這裡,我們才算是在財務報表中記錄了這個交易涉及的各項資料。這個交易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可謂非常複雜,我們得一項一項看,這筆交易到底使這家公司的資產、負債和股東權益各自發生了什麼變化。
這家公司的貨幣資金增加了3000萬元,應收賬款增加了1300萬元,庫存減少了3100萬元,那麼,這家公司的資產發生了什麼變化呢?3000萬元+1300萬元-3100萬元=1200萬元。顯然,這家公司的資產增加了1200萬元。
那負債又有什麼變化呢?我們發現沒有。再來看看股東權益,好像也沒有。
那完蛋了,這張報表一定是出了問題。因為負債和股東權益之和一定要等於資產,所以怎麼會有資產一直在漲,負債和股東權益卻一動不動的情況呢?問題出在哪兒了?
實際上,企業的收入在扣除了成本費用、稅務開支、分配利潤之後,還剩下了一部分,這部分就是所謂的未分配利潤。而未分配利潤恰恰是一項股東權益,是股東對公司追加的投資。這樣一來,這家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就將重新建立資產等於負債加股東權益的關係。因此,現在這種資產不等於負債加股東權益的情況,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
這個就是銷售活動對企業財務報表所產生的影響。
接下來,這家公司為下一年的生產採購了一批原材料,併為此預付了150萬元,這是這家公司進行的第八項經濟活動。這家公司的貨幣資金會因此減少150萬元,但卻也同時得到了一個向供貨商收貨的權利。因此,這第八項經濟活動會給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帶來兩個影響:首先,它的貨幣資金會減少150萬元;與此同時,會多一筆金額為150萬元的預付賬款。這是一項比較簡單的交易,它並沒有改變資產的總量,而只是將一種資產變成了另一種資產,也就是將貨幣資金變成了預付賬款。
四
研究支出對財務報表做了什麼?
(研發費用支出)
看第四個綠色框內的第9項經濟活動。
第九項經濟活動是,這家公司花費50萬元研製出一種低成本進行汙染處理的技術。這件事會如何影響它的財務報表呢?
顯然,貨幣資金首當其衝,它將被減少50萬元。此外,為了保持整張報表的平衡,報表上肯定還得相應地增加些什麼。有人說,技術屬於無形資產,所以我們得在報表上記錄50萬元的無形資產。聽上去好像是這麼回事兒,但是很抱歉,這個答案是錯誤的。
關於研究開發的支出,會計準則中有明確規定。
首先,會計準則規定:企業的研究支出應被記錄在管理費用當中;其次,產品開發階段的投入,如果滿足一定條件的話,可以被記錄在無形資產當中。那麼,什麼是企業的研究,什麼是產品的開發呢?具體而言,研究是指技術的研究;而產品的開發是指技術研究成功後,企業為了將技術應用到產品製造中,設計、製作模具等所產生的花費。
接著,會計準則又說了:技術研究成功之後,用於申請專利的這部分費用可以被記入無形資產。也就是說,如果這家公司花了50萬元去研究技術、5000元去申請專利,那麼,只能有5000元被記入它的無形資產當中。
聽上去是不是有點不合常理?研究開發是一種投資行為,並將長期影響這家公司未來的發展,研究開發的支出無疑當屬企業的無形資產。那麼,會計準則為何要作出這樣不合常理的規定?
其實,不僅只有中國有這樣的規定,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會計準則都是這麼說的。其原因在於,研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成功了自然可以幫助企業賺錢,可萬一失敗了呢?
有人曾對美國的製藥行業作過統計:開發一種新藥平均需要花費14.9年的時間與5億美元;在這5億美元的開發費用當中,又有40%也就是2億美元是在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之前就要投入的;在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藥品中,只有18%是獲得最終批准的。也就是說,前期投入的2億美元,大多數都打了水漂,可見研究的結果有多不確定。
會計實在是一個太謹慎的行業,這群謹慎的會計才不會把這麼不確定的資料當作企業的資產呢!——既然它不能為企業帶來什麼有用的東西,花完了就是花完了,那它就是費用。
這個時候,有一些更謹慎的會計就問了:那如果這項技術在當年便研究成功了呢?既然當年的投入當年就有回報,那不確定性就不存在了呀。但是,一些更更謹慎的會計說:“技術研究成功又不等於商業成功,這項新近研究出來的技術可能沒有任何商業價值啊!”的確是這樣。因此,還是應當把研究技術的支出記在管理費用當中。
再次,會計準則還規定:外購技術的支出是記在無形資產中的。既然是購買所得,就說明該項技術的商業價值得到了認可,會計於是將其記在企業的無形資產當中。所以說,企業透過自己的研究獲得的技術,如果不申請專利,不會得到半點在無形資產這一項上體現的機會;我們在報表上看到的那些技術,多半是買別人的。
研發支出(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研究與開發某專案所支付的費用。中國會計準則對研發費用處理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研究階段發生的費用及無法區分研究階段研發支出和開發階段研發的支出全部費用化,記入管理費用;二是企業內部研究開發專案開發階段的支出,能夠證明符合無形資產條件的支出資本化,記入無形資產,分期攤銷。
廣告的情況也差不多。為了創立品牌,我們可能要打廣告,但是由於無法估計廣告會為企業創造多少價值,所以只能把廣告支出記在營業費用當中。
所以說,有一些資產,比如廣告創造的品牌價值、企業自我研發成功的技術,根本就沒有得到體現,也沒有得到評估!這就使得這些資產成了“表外資產”。它們確實存在並且有價值,但是由於上面說到的原因,它們在報表上沒有體現。而另一方面,對這些無形資產進行價值評估又是比較困難的。所以,一些別有用心的企業就是利用這一點進行了一些交易,比如將表外無形資產授權他人使用、轉讓他人,或者作價投資,並且透過影響交易定價實現一些特殊目的。
表外資產(off Balance Sheet Asset):一般是按會計準則(GAAP)容許的會計技巧,企業將旗下一些資產,包括子公司、貸款、衍生工具等置於此項,以降低公司債務與資本比率;表外資產無須列於資產負債表內,但要在財務報告以註釋形式列明。研發投入、組織建設、品牌渠道等都屬於表外資產。
但是現實中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明明是企業自己研究出來的技術,研究支出卻被記在無形資產當中了,你說這家公司一定違反了會計準則,但它卻偏偏沒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有人說,或許是這家公司把技術賣給了別人又買了回來。確實有這種可能,但這不是唯一的解釋。有些公司的研發部門是獨立的法人,為了獲得技術,它必須向自己的研發部門購買技術。這個時候,這項技術在這家公司就變成了外購的技術,也就可以被記錄在無形資產當中了。
因此,會計準則雖然對研究支出規定了唯一的記錄方式,但企業卻能夠透過設計不同的組織結構,來實現不同的會計結果。
既然出現了把自創技術放在費用當中和無形資產當中兩種記錄方式,那我們就要評估一下這兩種方式的優劣了。一般來說,一家利潤高的公司更願意把它記在費用裡,這樣可以減少自己的稅收支出;但對於一些在經營上有困難,或是尚且處在創業階段的企業來說,這樣做就會顯得它們的資產很少、利潤很低,它們可能就更願意把它記在無形資產裡,讓自己的財務報表好看一些。
看上去,研究支出非常複雜,但在財務報表上反映它其實很簡單。就剛才這項經濟活動而言,由於是這家公司自己的研發部門進行的技術研究,所以研究支出就應該被記在管理費用中,也就是50萬元的貨幣資金變成了50萬元的管理費用。
五
財務報表怎樣誕生?
(銷售開支、付息、繳稅、分紅)
看最後一個綠框內的第10、11、12、13項經濟活動。
第十項經濟活動是:這家公司支出了400萬元現金,其中250萬元用來支付銷售人員的工資和銷售部門的開支,150萬元用來支付管理人員的工資和管理部門的開支。
因此,這第十項經濟活動會給這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帶來三個影響:首先,它的貨幣資金會減少400萬元;其次,會增加一筆營業費用,也即用來支付銷售人員工資和銷售部門開支的250萬元;最後,還會產生150萬元的管理費用,管理人員的工資和管理部門的開支會被劃歸到利潤表當中的管理費用一項。
接下來,第十一項經濟活動是:這家企業這一年一共支付了130萬元利息。也就是說,這家公司的貨幣資金會因此減少130萬元,而利潤表上的財務費用也因此增加130萬元。
此外,這家公司還上繳了金額為100萬元的所得稅,這是它的第十二項經濟活動。也就是說,在資產負債表上,這家公司的貨幣資金會減少100萬元;而在利潤表上,也增加了一種費用支出,即所得稅。
扣除了營業成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企業應繳的所得稅之後,這家企業到底還剩下多少淨利潤呢?答案是520萬元。
這個520萬元是怎麼得到的呢?這一年,這家公司一共獲得了4300萬元的收入,扣除3100萬元的成本,毛利潤達到1200萬元。接下來,還要扣除這家公司在這一年所產生的250萬元營業費用、200萬元管理費用和130萬元的財務費用,就能得知它在這一年的利潤總額達到了620萬元。再扣除100萬元的所得稅,就能得出上文中提到過的淨利潤額度:520萬元。千萬別忘了利潤表的基本邏輯:用收入扣除了所有的成本費用,就得到了最終的利潤。
這家企業今年的收入達到了4300萬元,其中的520萬元是淨利潤,也就是說,它的收入中有超過10%的部分都變成了利潤,這在通常的製造業企業當中算是還不錯的情況。尤其對一家新公司來說,這樣的情況應該算是非常理想的了。
那麼,這520萬元的淨利潤可以拿去做什麼呢?假設這家公司今年並沒有提取盈餘公積,因此,它所從事的第十三項經濟活動就是,分配100萬元利潤給自己的股東。這項活動會給企業的財務報表帶來什麼影響呢?貨幣資金減少100萬元,自然毋庸贅言;其次,這減少的100萬元貨幣資金被用作現金股利,分配給了企業的股東;剩餘的420萬元,便是所謂的未分配利潤,作為股東對企業追加的投資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中的股東權益一項中。
我們再來看看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張怎樣的資產負債表吧。我們會看到,截至年末,這家公司一共獲得了9520萬元的資金。這些資金是哪裡來的呢?資產負債表的右邊給了我們答案。首先,股東投入了3200萬元,然後公司又到銀行借了5100萬元,在經營的過程中欠了供應商800萬元,最後股東又追加了420萬元的投資。那這些錢都變成什麼了呢?我們看看資產負債表的左邊,就會看到,有1720萬元仍然是貨幣資金,1300萬元變成了應收賬款,500萬元變成了存貨,150萬元變成了預付賬款,5700萬元變成了固定資產,150萬元變成了無形資產。
在這樣的一張資產負債表中,哪些專案是令企業高管頭痛的風險專案呢?顯然,應收賬款是最恐怖的。這筆錢到底能不能收回來,又能收回來多少,都是未知之數啊。假如,1300萬元的應收賬款當中有200萬元收不回來了,那就意味著企業的資產發生了減值。隨之而來的連鎖反應是,利潤也會減少。也就是說,如果不考慮對稅收的影響的話,企業的淨利潤將會縮水到320萬元。可以想象,如果不是200萬元收不回來,而是1000萬元收不回來的話,企業的淨利潤不就變成負的了嗎?
-
4 # 彼岸花開8926
你好,一般不懂財務知識的新手學習一定要先了解會計的一些相關知識,再選擇一款簡單易上手的做賬軟體就可以。瞭解知識你可以自己看書或者報班學習,有一定基礎之後可以透過軟體輔助,久而久之就會了。好會計這個軟體有學習板塊,你可以瞭解看看。
回覆列表
首先,如果是代理記賬公司,行規是公司提供多少資訊做多少賬。諮詢,單收費。
其次,如果是企業,財務資訊知道的少,就要提出要求收集資訊,盡最大可能真實準確的反映所在企業的真實運營資訊。
最後,作為萌新:
(1)日常工作中擺正心態,踏實肯幹,多問多學。
(2)從小事入手認真做好。
(3)態度誠懇熱情,主動協助他人。
(4)學會常總結,學會制定計劃。
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從萌新蛻變成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