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評說

    科舉考試,就像我們現在的公務員考試,是古代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

    科舉考試始於隋朝,在唐朝逐步得到完善,此後一直沿用至清朝1905年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之後廢止。算下來,科舉考試一共存在一千三百餘年。

    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第一名叫解元,唐伯虎就是鄉試第一名,因此也叫唐解元;會試第一名叫做會元,殿試一甲第一名叫狀元。有一個成語是說“連中三元”,說的就是這個。不過,連中三元者極少,明朝一共僅有兩人連中三元。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明英宗以後,形成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 2 # 西安—豐鎬遺子

    隋朝以前,當官主要有兩種途徑。第一種是豪門士族,生下來就能當官。第二種是推薦制,由地方長官推薦地方上有能力有威望的人當官。

    士族可以世代為官,把持朝野,繼而形成“五姓七望”等豪門世族,世族相互聯姻,形成能左右改朝換代的“門閥政治”,如隋唐時期的“關隴門閥”。

    “關”陝西關中,“隴”甘肅隴郡。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的更替都是皇權和關隴門閥角力的結果。為了打破關隴門閥對官員的壟斷,打擊閥門勢力,隋文帝開始實行科舉制,從此以後當官科舉方為入仕的正途。

    隋煬帝時,為了繼續打擊關隴閥門,隋煬帝離開關隴的根據地“長安”,遷都洛陽,後遭到關隴集團反撲,隋煬帝被關隴集團驍果軍殺死,隋朝滅亡。到了唐朝,科舉興起,武則天大力打擊關隴門閥,到了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將關隴集團徹底連根拔起,但此時科舉制早已經深入人心。

  • 3 # 大樹碼頭

    為什麼要設定科舉制度?先要了解一下科舉之前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

    在夏商周“分封建制”時期,官員主要是世卿世祿制,家族世襲為主,“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屬於拼爹的時代,天子分封的時候,同姓族人封於國度周圍,拱衛京畿,其它外姓封於最外層的邊緣位置。好處是社會穩定,夏商周各自持續400至800多年不等。

    此後帝制時代,分別經歷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

    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隨各有特點,但總的形式是以民間走訪調查外加面談後對各種品德能力進行主管描述,再由特定的推薦人推薦上去。比如察舉制根據推薦人才的不同分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祿四行,這些專案的指標中都是很抽象的道德描述,如孝廉要考察是否孝敬父母和清廉勤政。九品中正制直接按照品德能力等指標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這兩種制度隨比世卿世祿制“高到不知道哪裡去啦!”,但也沒有搞成大新聞,弊端也顯而易見。首先,抽象的指標給品定人的操作空間很大,主觀能動性特別強。其次,被推薦人的社會關係會起作用,且被推薦的人才感激的是推薦人,容易造成派系現象。而世紀上也是如此,比如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甚至門第出生決定一切,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僅阻斷民間人才的流到,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影響安定團結。

    鑑於以上情況,到了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嘗試科舉取材,直至唐朝逐漸完善。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讀書人都可以報名考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社會人才的流動性加強,且考核合格的人才都是天子的門生,對政權的穩定性也有好處。

  • 4 # 每週熱點關注

    科舉考試主要是為了防止權力集團過於集中。

    官員拉幫結派的危害

    定期透過科舉考試選撥天下的人才,有助於稀釋權力機構,不至於權力過快集中於某些人、某些人組織、某些勢力手中,皇帝治理天下第一步是要透過官員,而官員的拉幫結派無助於治理甚至可能架空皇帝。

    中國王朝基本大都亡於外戚、宦官、權臣

    王朝正真亡於皇帝無能基本很少,多是外戚、宦官、權臣等權力過大會造成皇權旁落,為皇帝作為封建社會的象徵,如果被架空那麼很多勢力就失去了束縛,亂世在所難免。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

    隋朝作為和秦朝一樣的短命的王朝,但是在封建社會的發展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納斯達克是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