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雙海燕7l

    戰國時期,異國仕官被諸侯列國所接受,儒家、法家、墨家尚賢思想

    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不僅是軍事的戰爭,經濟的較量,綜合國力的競爭,更是人才戰爭,秦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除了出現多代明君外,也與其引進的人才是分不開的。戰國時期,在人才流動方面曾有這樣的一個現象,“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為趙趙完,畔魏魏傷”,而秦國自商鞅之後開始圖謀霸業,而商鞅是衛華人,秦惠文王重要張儀,在合縱連橫中崛起。

    其他人才,例如樓綏是趙華人,魏冉、范雎也是魏華人,蔡澤是燕華人,呂不韋是南韓人,李斯則是楚華人,這些都被秦君所重要,用人不疑,由此可見,人才在秦國統一過程中的重要性。

    對士人的選拔和任用是本著“尚賢思想”、“用人唯賢”原則進行的,但對於“尚賢”理論,當時對社會主流思想影響很大的儒家、墨家、法家都根據時代要求提出了尚賢理論。

    儒家尚賢思想

    儒家尚賢思想,起始於孔子提出“舉賢才”,但孔子的尚賢、尊賢思想是以周禮為基礎的,其目的是維護奴隸社會的君王統治,已經不能適應於當時社會發展的現實;到了戰國中期,孟子對孔子的尊賢理論進行了繼承發展,他提出“尊賢使能”,並把尚賢提高到國家存亡的高度,甚至強調君主不用賢,國家危亡也。

    到了戰國末期,荀子又對孟子、孔子的尊賢思想進行繼承和完善,他提出可以破格用賢的思想,雖然在對待親友上仍有一定傾斜,但這比孔子、孟子的尊賢、尚賢思想有了實質性的進步,此時的儒家尚賢思想已經不從維護君主統治的奴隸制度,而是為適應社會發展新的制度做準備了。

    墨家尚賢思想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用賢標準包括德行、學問、才能等三個方面,其中德行是最重要的條件,人不僅要有才華,更要有品德,德才兼備才是墨子心中理想的賢者。墨子認為,尚賢是為政之本,君主有賢者輔佐,可以更好地治理國家,尚賢對老百姓有利,賢者管理老百姓,可以使其休養生息,豐衣足食;尚賢對國家有利,國家只有在賢能之人的治理下, 才能發展壯大。

    賢者是國之珍寶,社稷的中流砥柱,賢者對於君主、國家、百姓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墨子主張要廣納賢才,要賦予賢者重權、美名、高官、厚祿,這樣才能吸收更多的賢能之士,因為賢能之士的數量決定了國家的強盛興衰。在用賢原則上,也就是選拔人才的原則上,墨子否定傳統的世卿世祿制度,唯才是舉,無論貴族還是貧民,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把舉賢用賢的範圍擴大到了整個貧民階層,這就為社會下層人士登上政治舞臺製造了輿論。

    法家尚賢思想

    法家的尚賢思想與儒家、墨家不同,主張廢除舊制度,推行量能授官,任人唯賢,因功賜祿的人才選拔、選官制度,將人的行為結果作為論賢的標準。例如,商鞅以實際的功勞取人,提出“民盡力而爵隨之,功立而賞隨之”。

    法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同樣反對以德取人,他主張“記功而行賞”,提倡“程能而授事”,將實際的才幹納入考核體系,糾正了商鞅一味地重功勞而不顧職能的偏差,這也吸取了儒家、墨家尚賢思想理論的智慧。在法家尚賢理念中,重視以實際行動為社稷做出貢獻的人,顯然,在諸侯爭霸,變法圖強的戰國時期,法家的尚賢更有助於各諸侯國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秦國之所以能夠圖強,法家思想起主導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PS做的圖,最後儲存哪種格式,圖片最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