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朔566

    我們國家在建國初期,經歷了國外敵對勢力的封鎖,是想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裡。他們不僅在經濟上對中國禁運,更是在技術上對中國封鎖。中國只能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建設我們的新中國。在建國前二十年,我們國家主要的還是解決國民的吃穿問題,科學技術發展非常的緩慢。而文革十年,我們的國家不僅沒有進步,反而是嚴重的倒退,中國始終擺脫不了貧窮,落後的現實。我們國家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謝國家改革開放政策。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中國著名運動員許海峰在1984年7月29日,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為中國奪得第一枚奧運會金牌。這是歷史性突破,也標誌著中國體育已具備向世界冠軍衝擊的實力。

    我們的女排雖然也在世界大賽上獲得多次冠軍,也是世界強隊之一。但是不能否認,我們的聯賽和世界頂級聯賽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還是我們聯賽是關起門來自己玩兒。而世界許多國家的聯賽早已職業化,透過國際球員的流動,提高了各個國家聯賽的水平。為了和國際接軌,也是為了更快的提高我們聯賽的水平,中國排協在2017-2818賽季推出了中國排球超級聯賽,這是向職業化聯賽邁出的關鍵一步。

    排超聯賽是職業化聯賽,其與以往聯賽最大的不同就是球員的合理流動,包括國外的,也包括國內的。我們現在對於外援的引進可以說已經全面放開,唯獨國內球員的合理流動還屬於冰山亟待解凍。而那些打著“鍛鍊”國內球員的名義,阻撓其他球隊引進外援,無疑就是排球改革的攔路虎。

    而也有真的球迷,他們更瞭解國際排壇職業聯賽的現狀,也對聯賽引進外援給予肯定的回答。

    聯賽引進外援是大勢所趨,已經得到各個俱樂部的高度重視。引進外援能夠極大的提升我們的聯賽水平,能夠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女排聯賽,也能吸引更多的產業資本投入女排俱樂部的建設。而那些至今尚未引進過外援的球隊,一定是有其“難言之隱”。對於江蘇女排她們更在意的就是聯賽的冠軍,否則也不會因為奪得“首屆”聯賽排位賽冠軍,而歡欣鼓舞,奔走相告了。那麼對於江蘇女排來講,她們並不是一定要堅持“全華班”,只是苦於經費捉襟見肘,沒有錢引進外援罷了。試想,一個長期鉅額虧損的中天鋼鐵,哪有錢再讓江蘇女排燒?上個賽季中天鋼鐵已明確不再贊助江蘇女排。沒有贊助商的江蘇女排,讓原本緊張的經費更是雪上加霜。按道理,贊助商斷供後,球隊不可能再身披印有贊助商名字的戰袍參加比賽,而苦於經費不足的江蘇隊連一套比賽用服都置辦不起了,只能繼續穿著印有中天鋼鐵名字的比賽服參加比賽。中天鋼鐵這種空手套白狼的運作,真的是把市場營銷做到了極致。

    我們不僅要鼓勵球隊引進高水平外援,更要從政策上確保球隊國內球員的合理流動。現在由於國內排球隊員的流動性幾乎沒有,這就造成許多球隊中有潛質的年輕隊員,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無球可打,早早地選擇了退役,這是對資源極大的浪費。排協應該大力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從政策上估計球員合理流動。

    還有人用我們乒超聯賽沒有引進外援,我們的聯賽水平也是世界頂級的,來反駁排球聯賽的外援的引進。這種比喻不僅是無知的,也是非常滑稽可笑的。我們的乒乓球水平是世界最高的,我們的球員只有去國外俱樂部打球,而還沒有世界其他球員能夠與我們國內球員水平相比的。乒乓球屆有一個說法:國內聯賽是水平最好的比賽!能獲得世界冠軍的球員,為此能獲得國內聯賽的冠軍。乒乓球比賽獲得世界冠軍容易,獲得國內聯賽冠軍難!要說其他體育比賽專案,我們喊出“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是為了估計運動員有更高的追求。那麼對於乒乓球比賽,我們是不是應該喊出來“衝出世界走向全國”更合理。

    歷史上任何一次變革都會收到各種色樣的阻礙。現在大陸反對排超聯賽引進外援的做法,讓我想起來大清帝國敗落後,那些還指望大清能夠復辟的清朝遺老遺少,堅持留著大辮子,成為了當時一道“亮麗的風景”,也被世人所恥笑。

    當然無論排超聯賽引進外援工作受到多大的阻礙,歷史的車輪也不會倒退。那些還在堅守“全華班”不放的“大清遺老遺少”,最終一定會被歷史的車輪壓的粉身碎骨!

  • 2 # 美食不忘初心

    市場愈發萎靡 人才流通停滯

    2015年2月8日,14/15賽季男排聯賽第三回合的比賽在上海盧灣體育館舉行,上海隊3:0戰勝山東。圖為小將張哲嘉和隊友們慶祝。

    昨日之憂,今時之惑。1996年聯賽初創時,在中國排協機關刊物《中國排球》上,滿是關於“去專業化體制,打造職業聯賽”的呼喊與探討。然而18年後,當早些年所用的“職業聯賽”稱謂都已不再沿用,曾經的美好暢想早已與那本業已停刊的雜誌一樣成為了明日黃花。

    其實,暮氣沉沉的聯賽體制下並非盡是蕭條一片,同在本週末競逐聯賽桂冠的上海男、女排正是為數不多的例外。從賽季前外部資本的大量注入,到功勳教練輔佐年輕少帥的教練組結構,兩隊的成功有著不少值得書寫的相似,但遺憾的卻是,過往十餘年間禁錮著每支球隊的鐐銬仍在。

    萎靡的排球市場環境下,誰人願矢志不渝地為各球隊日益增長的運營開支長期埋單?人才流動幾近停滯,誰又能在所謂規則開放的轉會市場攪動一池春水?同樣的問題問了許多年,答案卻愈發難覓。事實上,聯賽職業化從來不是排球圈內諱莫如深的禁忌,但在如今,當圈內的從業者大多已不願再去多談這般願景,那種“哀莫大於心死”般的涼意反而令人痛心。

    2015年2月3日晚,14/15賽季女排聯賽總決賽第四回合,上海女排以0:3脆敗給八一隊。外援科祖赫和森納難掩落寞。

    誰來開墾排球市場的荒地

    屋簷下一張跨度約莫2米的老式木桌,木桌上一張長不過一虎口的手寫告示,好似校園社團活動般溫馨卻略顯原始的場景,卻是女排聯賽總決賽場館外售票點的真實寫照。這並非主辦方的組織不周,作為傳統豪強八一女排的主場,深圳大學體育館的承載能力實在有限,除卻當地官兵組成的綠色助威團外,場邊觀眾至多不過千餘人,而這般滿座的盛景還得在少數焦點場次方能出現。

    得益於穩步上升的球隊戰績,相較於深圳球市的萎靡,上海女排卻迎來了觸底反彈。據俱樂部高層透露,本賽季常規賽階段,場館容量約3500人的盧灣體育館內平均上座率近七成,創近年來新高。然而,即便忽略場館租賃成本,不到百元一張的門票與俱樂部單賽季千萬級別的投入相比也不過是杯水車薪。與此同時,乏人問津的排球聯賽理所當然不為電視轉播商所垂青。即便週末的比賽多避開夜間黃金檔,賽事轉播也難免因種種原因受到衝擊——由於比賽時間與足球亞洲盃決賽衝突,昨天下午,基數並不龐大的排球愛好者們只能透過網路直播收看這場或將決定冠軍歸屬的重要戰役。至於球衣、紀念品等場外延伸產品的營銷,更是無從談起。

    2003年9月28日,浙江利群男排老隊員王賀兵(中)在領獎臺上和隊友們相擁慶賀勝利。當日,在2003年全國男排甲A聯賽總決賽中,浙江利群隊以3比1戰勝上海東方隊奪得冠軍。

    曝光度或盈利模式的匱乏皆因這片荒蕪的市場而起,上海東浩蘭生女排俱樂部總經理王鐵城坦承,“在市場真正得以開拓前,根本無從盈利。”投資週期長、收益風險高、回報低,如此的排球聯賽自然會被亞當·斯密口中那隻“無形的手”拖曳至市場末端。然而,儘管恆大女排的職業化實驗以壯烈的失敗告終,隨後卻相繼湧現了Sunny城贊助福建女排、金色年華贊助上海男排等眾多案例。究其原因,王鐵城認為,有的贊助商因人情關係而來,有的則是出於對排球產業長遠而專業的規劃。

    毫無疑問,前者代表著的正是專業隊體制下並不健康、也難以長期為繼的俱樂部運營模式,而後者則需排球市場的發展作為回報。在女排冠軍的歸屬塵埃落定後,東浩蘭生俱樂部計劃在業餘愛好者間籌劃賽事,並在青少年間開展訓練營,以求透過“一位愛好者帶動一個家庭,發展市場和受眾人群”。然而遺憾的是,它卻也是目前排球圈內少有的涉足俱樂部經營管理層面的公司。時至如今,大多俱樂部贊助商仍停留在單純的資本贊助之上,既無意願、也無義務去開發這塊愈發荒蕪的土地,而本該擔此重責的中國排協同樣鮮有作為。當撬動市場的壓力堆積於少數人的肩頭,其結果自然不言而喻。

    2003年1月25日,天津隊6號李珊(右)在與八一隊的比賽中2號位強攻。當日,2002--2003全國女排聯賽決賽在天津舉行。天津隊3-2艱難擊敗對手獲得冠軍。

    誰來疏通球員流動的阻塞

    從賽季初的荒腔走板,到如今得以與擁有七名國手的八一女排難分難解,初掌上海女排帥印的何炯認為,韌性源於隊員彼此間逐漸培養出的默契與情誼,但“短短一個賽季卻也的確很難讓球員有太多提高”。同樣,雖然在俱樂部高層看來,如今這支上海女排內部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潛力,願繼續用企業式管理激發球隊的鬥志,卻也不得不承認,在如今引內援無門的情況下,這也是管理層所能做的一切。

    只是,球員的成長難免要以歲月與失敗為代價,球隊內部的提升空間也終究有限。更何況,對於排球這樣的團隊運動而言,任一位置存在短板都會如“木桶原理”般阻礙球隊的發展。然而,即便排協層面早已放寬了轉會的條件,但地方體育局掌握球員歸屬權的局面一朝不被打破,球員流通的機制就難以形成,而外援仍將成為削弱各隊間競爭差異的唯一途徑。在何炯看來,對於本就已是世界一流水準的中國女排聯賽而言,若非巔峰期一流外援加盟,各支球隊的實力難以形成質變。關於何炯的推論,德國女排隊長科祖赫如今在上海隊的起伏正是最好的證明。換言之,成績平平、又缺乏經濟實力的球隊若不能有幸博得高額贊助,就唯有在逐年糟糕的戰績中靜靜等待新人成長,方能迎來翻身的契機。而聯賽缺乏懸念的局面對於其觀賞性而言,無疑是極大的傷害。

    2012年3月11日,上海唐朝男排隊長沈瓊在領獎臺上高舉獎盃。當日,在2011/2012全國男子排球總決賽第二回合比賽中,上海唐朝男排主場以3比0戰勝八一男排,從而以2比0的總分,奪得冠軍。這是上海男排第十次聯賽登頂。

    在球市更為低迷、水平也相對較低的男排聯賽,又是另外一番光景。自北京男排前年率先透過簽約三名外援取得成功後,一場“外援軍備競賽”由此而生。一時間,三外援甚至成為了各強隊的爭冠標配。迫於成績壓力,本就經營狀況堪憂的男排俱樂部不得不承擔著外援沉重的薪金負擔,而年輕隊員的生存空間也在這樣惡性迴圈的攀比中漸趨狹小。

    相較於中國排球如今面臨的人才困局,更可怕的事實在於,其實我們都深知解開繩索的關鍵所在。正如排壇名宿嶽金庫曾指出的,當全運會的意義遠高於聯賽,所謂全運戰略的考慮也自然優先於聯賽的健康發展,而這也正是阻塞球員自由流通的淤泥。倘若自由轉會,抑或只是短期租借的故事能更多上演,聯賽的惡性迴圈或將就此緩解。只是,這一切的發生所需要的,是作為管理者的中國排協改革的魄力,以及不畏艱險的決心。

    2015年2月3日晚,八一隊在14/15賽季女排聯賽總決賽第四回合的比賽中以3:0乾淨利落地戰勝上海隊,時隔13年之後,重獲聯賽冠軍。圖為小將袁心玥和王雲蕗怒吼慶祝。

    中國排球憑什麼要職業化?

    關於排球職業化,總有太多的拷問與爭議,被提及最為頻繁的則是那句——“既然已是中國三大球中成績最好的專案,排球為何非得模仿足球走職業化?”

    且不論在這一論調背後掩藏的唯成績論的價值觀是否與時代合拍,即便從功利角度而言,它也難稱高明。無論舉國體制還是職業化改革,都並非原罪,其所代表的不過是運動專案發展過程中背道而馳的兩條岔路。向左還是向右,都應是在結合現實、權衡利弊後所做出的判斷。

    誠然,舉國體制在大球運動中的成功確有先例。去年奪得男籃世界盃亞軍的Continental傳統豪強塞爾維亞隊正是得益於此。然而,太多人看到的只是塞爾維亞國內聯賽的蕭條與落寞,卻忽略了籃球運動在其國內長久積累起的群眾基礎——其在巴爾幹地區的熱度絲毫不遜於足球,僅其國內知名的FMP俱樂部,擁有籃球獎學金的優秀苗子就多達200人,而這也為塞爾維亞成熟的青訓體系奠定了人才基礎。

    然而,雖然同樣貴為傳統強隊,如今的中國女排卻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尷尬。其實,類似困境的出現並不令人意外。當電視節目單上已甚少能看到賽事的推廣與直播,當曾經激勵一代人成長的女排精神,只在少部分忠實的愛好者間口口相傳,下一代又緣何會愛上這項周遭無人問津的“小眾運動”?

    市場化與曝光度,這是職業化聯賽所能提供的最大財富,也是其與專業隊體制最大的區別所在。對於後備人才愈發匱乏的中國排球而言,這早已是無法避免的選擇。改革的過程難免痛苦,累累碩果也未必就能很快結成,但至少能讓如今這如同一潭死水般的中國排球多一絲蓬勃的朝氣。更何況,無論國家隊的成績會否因此提升,排球運動的普及本就是最具意義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敏性鼻炎,眼睛還癢的難受,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