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全山
-
2 # 心行軌道
因為清朝自始至終忌憚進行全國動員,一旦大規模動員,必然增加漢族軍事實力!相比外敵,相比割地賠款,大清更害怕被漢族趕下臺!事實證明,它也是對的!當形勢嚴峻,滿蒙軍力無用,被迫編練漢族新軍的時候,僅僅才練了南北不到十個鎮,大清就被新軍們給抬走了~
-
3 # 等帶的天空
清朝和其他朝代有些不一樣,軍隊人數都是不算雜役的。比如清軍一次入藏作戰被準葛爾全殲,兩千多名士兵和數萬雜役被殺,軍民比差距相當大,如果是大朱國,那就是十萬大軍了。清朝對外進攻軍隊基本都是出動職業軍隊,很少農民平民直接參與戰鬥的,火槍,火炮,騎兵都不是普通農民能駕馭的。但大朱國的軍隊模式不一樣,皇帝把軍戶(農奴)和土地賞賜給邊軍將領,邊軍將領依靠農奴耕種土地賺取收入,招募家兵來駐守邊疆。大朱國的中後期的戰爭模式基本就是邊軍將領的精銳家兵驅趕農奴,去參加戰鬥,農奴的兒子依舊是農奴,因此大朱國的農奴數量非常龐大而且世襲,大朱國的軍隊人數高達兩百多萬人。但真正有戰鬥力也就幾萬僱傭軍,大朱國末期,大朱族幾乎吃空大朱國,沒有錢繼續僱用士兵了,為了不發工資,甚至屠殺了一部分僱傭兵(戚家軍)。
-
4 # 天順永昌
因為年代越久,虛報數字的現象就很普遍。
清朝之前,在戰爭中虛報數字的現象很平常,到了清代,資料齊全,很容易就知道某場戰爭的軍隊具體數量,虛報不了。
看歷史介紹古代的戰爭時,兵力動不動就是幾十萬起步,按照古代那生產力和人口以及環境,絕對不會信,起碼都除以十,那就有點可信了。
三國時期的國淵就給曹操彙報了一次古代誇大戰功的情況: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
而且以古代那生產力,國力不強時就敢動員幾十萬以上的兵力絕對不可能。
孫子在《孫子兵法》中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出兵十萬,就要日費千金,七十萬百姓停止勞作去供養,十萬就這樣了,如果不是國力特別強的時期,其出現的動員二十萬,三十萬,四十萬的就很值得懷疑了,百萬就根本不可能。
什麼劉秀昆陽之戰以一萬七千人擊敗莽軍四十三萬,淝水之戰苻堅八十萬秦軍被八萬晉軍擊敗,曹操八十萬被孫劉聯軍五萬擊敗,薩爾滸之戰四十七萬明軍被六萬後金軍擊敗的事情,都有誇大軍隊數量的情況。
建安十二年,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曰:“今臣將兵二十萬……奉國威靈,仗鉞征伐,……遂蕩平天下,不辱主命”。曹操二十萬喊出八十萬的氣勢。
薩爾滸明軍加援軍也就十一萬,卻非號稱四十七萬來振奮軍威。
到了清代,各種資料齊全,虛報的也給你整明白了,所以才出現調兵幾千幾萬的真實戰報。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把運糧的,服徭役的老百姓也算上去,那麼所描述的數字就接近可信了,清代的如果也把那些輔助的算上去的話,估計也是幾十萬起步了。
-
5 # 瀘州小本
戰國時期的軍隊與清王朝的軍隊,不是一個概念:
其一,一個是農閒(徵)用兵,一個是常備軍。
其二,一個是自備武器裝備(簡單),一個國家供給(重灌)。
其三,一個是近距離短期作戰,一個是大範圍長期作戰。
其四,古代的軍隊人數,演算法有些誇張,把後勤也算進去了,再者,史書又再一次誇張一把。
其五,清王朝,沒必要也不敢像戰國諸強一樣全民動員,一是沒這麼強大的對手,二是養不起(募兵制),三是漢人太多不敢進行武裝(這也是火器不敢深度研發和使用的原因)。
其六,清王朝疆域太廣,需要更多的兵力四處防守,機動的野戰軍團不會太多,也無法遠距離大規模機動。
回覆列表
封建制相比奴隸制是社會的進步,儒家思想的確立,自由人口增加,徵兵養兵的成本大幅增長,同時君主更加意識到自由人口和安居樂業對生產和經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