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外幫留學資訊

    加拿大長大的華人孩子為什麼和大陸長大的孩子不一樣?

    先說一個大家都懂的一個大道理:

    生長環境不同,自然也就不同了。

    其次我們再來細分一下,加拿大長大的孩子和大陸長大的孩子。

    大陸長大的孩子,相信不用過多贅述,大家心裡都明瞭一二。

    那麼我們這裡就著重來分析一下加拿大能給移民的孩子們帶來些什麼吧。

    移民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很多人的第一直覺就是,移民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

    快樂這兩字說起來簡單,但卻是天底下最複雜的事情,它包含了太多東西。

    而移民能帶給孩子的,不管是正面的或負面的,也絕非簡單的快樂二字。

    對於一個出生在中國、成長在加拿大的孩子來說,社會帶給他們帶來怎麼樣的成長曆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一、更多的時間

    每一個移民或者留學生都有個共同的感受,來到國外後變得更忙了。

    但為什麼說孩子的時間卻變多了呢?

    用一句話來概括:有價值的時間大大增加,而無效的時間卻逐漸被擠出生命。

    大陸的孩子也忙,比國外的孩子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年級的小學生每天學習到8點、9點甚至是10點早已不是新鮮事。

    在中國大城市的孩子除了單純學習,往往還要計算大量的堵在路上的時間。

    上學放學,課外班,運動隊,單程一個小時就是家常便飯。

    相信我們的很多上班族也有相同的感受。

    所以,如果不能妥善利用時間,往大了說你就不能融入社會,往小了說連學校課程都不能過關,甚至沒時間去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

    《美國種族簡史》裡曾經做過詳盡的調查,中產階級以上的群體在教育孩子時,會把孩子的所有時間塞滿,讓他不斷的參與到各種學習和社會活動中去。

    而貧困階層的孩子,往往有大把的時間浪費,放了學可以在街頭瘋玩。

    作為北美社會中最重視教育的種族,華人移民的孩子永遠是忙碌和充實的。

    時間同樣是一天24小時,但在有限的時間中,他們獲取的生命體驗無疑更多。

    同時,他們還將掌握利用時間的訣竅,更有價值的體會成長的每一個瞬間。

    二、更強壯的身體

    都說西人不愛給孩子報興趣班,那是他們把時間和金錢都花在了體育上。

    加拿大有數不清的體育俱樂部,包含你能想象到的一切運動。

    絕大多數孩子都會有一兩項擅長甚至專業的運動。在各個社群的公共運動場,夜裡10點還燈火通明,運動隊的孩子還在揮灑汗水。

    家長們也樂此不疲,日常的訓練上課還是小case,最大的投入是跟著孩子打比賽,經常要在凌晨或半夜開車幾個小時接送孩子。

    加拿大家長在孩子體育教育上,時間的陪伴、金錢的投入,一點都不比我們通常意義的數理化音美來的少。

    這個社會為什麼如此重視體育?或許,北美的教育體系正是看中了體育運動在孩子成長中的特殊意義。

    身體素質的培養和體育鍛煉絕不僅僅是為了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運動中學習困難,學習自信,學習自我認知。

    三、更多的尊重

    作為世界上最開放的移民國家,文化、種族、語言最多元的一個社會,“尊重”是牢不可破的基石。

    孩子在這裡將會如何學會尊重呢?

    首先,孩子們會學會尊重彼此的不同。學校的每個班級裡都有各種膚色的孩子。

    他們從小就在各種文化和語言中長大,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朋友,而同處一個屋簷下的基本規則就是尊重,只有尊重彼此的不同,才能獲得自身的尊重。

    孩子們會學會尊重老人。很多每年學校都會有到老人院演出的活動,讓孩子們的天真給老人們帶來歡樂。學校還會專門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組織的活動,比如grandparents day,就是要孩子們給他們表演節目。

    孩子們會學會尊重自然。學校每年會有四到五次的郊遊 field trip,去大海、森林、農場感受自然。沒有孩子不喜歡大自然,這是人類的天性。而保護自然也是他們的從小養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

    孩子們會學會尊重規則。加拿大的學校很重視個性發展,我們甚至感覺北美的課堂有些散漫。孩子們上課時不需要正襟危坐,尤其是低年級的同學,坐在地上比坐在椅子的時間多。但加拿大的學校卻又最重視規則,霸凌、打架、抄襲等涉及到原則的問題,絕對零容忍。

    孩子們會學會尊重技能和勞動。即使是加拿大最好的學校,目標也不是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領導者或科學家。孩子們有可能成為社會大系統中的任何一根螺絲釘,他們必須要學會和尊重勞動。

    孩子們會學會尊重“愛”。愛是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事物,也是聯絡人類之間關係最堅固的紐帶。北美可能是全世界最保守的地區了,這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雖然加拿大和美國對新鮮事物都非常包容,但在社會倫理方面,它要比亞洲和歐洲保守許多。尤其是家和社群的概念,極為重視。這裡很少有加班或夜生活,一個人生命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度過。

    移民後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對比大陸有太多不同。誠然,對比大陸,加拿大的環境少了很多競爭帶來的挑戰,少了很多因為市場規模帶來的機遇。

  • 2 # 秋歌988之女

    我來插一小嘴,說說這個事。

    我的一個老鄰居,長我幾歲,三個女兒,都是教師。其中一個因機緣學了牙醫,後追著戀愛男生去了美國。那男孩也是一個牙醫。兩口子收入不錯。隨後,她的一個妹妹去了加拿大。

    我的鄰居一同出發,一個去美國一個去加拿大。都是給女兒看孩子。儘管,她們生活周圍不少華人,但生活習慣方式基本上是外國的。而她們的孩子完全置幹外華人的環境中,雖然父親是華人,但他們更多的是接受外國的思想,所以更像個外國小孩。

    這說明外部生活環境對一個人成長,大過父母,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是指生活環境決定了人的走向,他們和大陸的孩子已經完全區分開來。語行和思考方式也不一樣了。

  • 3 # 供參考同研討

    很簡單的原因 :成長的環境不同,一個在加拿大成長,一個在大陸成長,越成長越不一樣。

  • 4 # 菡靈Helle

    孩子的成長受多方面影響,外界環境、父母教育都同等重要,所以也不能千篇一律概括他們的特徵。不過總體來說,華人孩子“只會讀書,沒有其他興趣愛好”的少;因為沒有像大陸激烈的競爭,爭強好勝或愛拼搏的也相對少。我想從自己接觸的例子來聊一聊。

    A同學

    生長於香港移民的家庭,一直都是優等生,中學時在“天才班”,本科在Mcmaster優秀生畢業後,去Western讀醫學博士學位。A的家教很嚴,在家不允許說英語,有很明顯的“謙虛”、“真誠”等優秀傳統品質。但同時他也不是“死讀書”的人,自己和同學組建了樂隊,歌聲清朗,時常上傳自己的“作品”到影片網站。能夠看出他是真的喜歡音樂才堅持做,而不是被家長逼迫或為了各種加分準備。在加拿大讀書,體育和音樂佔有很大比重,一般孩子都能發展出自己的某個興趣點,而不會像國內一樣容易讓步給學習。想起我小學期件,一開始也報了很多興趣班,且都學的不錯,但一到3年級以後要學奧數,這些就逐個都停了。到了大學,發現真正有藝術體育興趣愛好的同學很少,大部分人的業餘時間都在看劇和打遊戲。

    B同學

    父母是一代移民,從小就讀於公立名校,因為之前我們招聘兼職老師,他從父母那得到訊息,就毛遂自薦報名嘗試。非常有想法和執行力,同時也有禮貌。雖然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慢慢有了獨立思想,但因為忙於學業,沒有太多實踐和接觸社會的機會,而加拿大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完成相應時長的志願者服務,對於有心的孩子,更是有許多實踐機會,所以看上去更加成熟。他還有個妹妹。因為家長覺得第一個孩子的培養很順利,就疏忽了學校的重要性,讓妹妹讀了家附近的中學,結果能力有明顯差距。因而不論在哪,學校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巨大的,在多倫多學區房房價居高不下也是證明。

    上面舉的是兩個好的例子,那麼有沒有教育失敗的例子呢?肯定有的。我個人不是很贊同完全放手讓孩子融入西方文化,也就是有的家長因為自己對語言和文化不自信,怕孩子也融不進去,從小在家說英文。其實孩子接受力很強,哪怕一句英語不會講,在幾歲時扔到一個全英的環境還是能很快習得的。但不同語言意味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學好中文,瞭解中國文化實際上是增加了他們的優勢和競爭力,放棄太可惜了。

    另外,也不要認為加拿大有“輕鬆”的教育模式就意味著不用擔心孩子的教育了。越富有的家庭會投入越多的金錢在教育上,上私校,報興趣班也是大部分高收入家庭的選擇。

  • 5 # 九月157656862

    我倆個外甥都出生在加拿大,給我的感覺是他們很紳士眼界開闊思維方式和國內的孩子也不同,老大高中最後一年學校讓他們坐著大帆船在海上游學一年,每到一個國家就上岸於當地的學生交流學習共去20多個國家。海上的生活條件異常的艱苦!我總是說他現在鍛練的象陸戰隊的戰士一樣!

  • 6 # 李厚何

    先給您說一個故事吧。

    話說春秋末期齊國大臣晏子出使楚國,楚國和齊國矛盾很深,君臣打算藉機戲耍羞辱一下晏子,就安排了許多節目,其中一個重頭戲,是故意牽著一個被胖揍得鼻青臉腫的小偷走過晏子面前,說“這個是齊國小偷”,楚王趁機嘲笑“你們齊國是不是盛產小偷啊”,晏子回答“竊聞‘橘逾淮為枳’”,南方的橘子移植到北方,就變成了又酸又澀的另一個種,齊華人到楚國變成小偷,在齊國就是良民,這說明楚國風土不對啊。

    我原本是從事的茶葉出口行當,本人又酷愛太平天國史,在19世紀有一個普魯士人,在這兩個行當都很出名,他就是新教路德宗傳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Gützlaff),這人的歷史十分豐富複雜:曾給林則徐治過病並啟發他從澳門蒐集英國情報,卻又幫著英國侵略軍在鴉片戰爭中當翻譯、做嚮導,還是《南京條約》中文版的起草人;他曾幫著鴉片商人查頓(Dr. William Jardine,怡和洋行創始人)在中國販賣鴉片,因此發了橫財,但此後卻很熱心地在中國推動戒菸;他改變傳教方式,在廣東廣西農村傳教,卻不小心為太平天國培養了大批骨幹(曾經守鎮江的太平軍名將顧王吳如孝就是他的弟子)……1834年,他受英國東印度公司秘書戈登(G. J. Gordon)委託,化裝成中國婦女(哈哈)竄入當時不許外華人進入的武夷山區,偷竊了中國的小葉茶茶種,移植到印度大吉嶺,結果長出來的卻是大葉紅茶,也就是今天馳名世界的印度紅茶——你們能相信大吉嶺紅茶和長相迥異的武夷山茶葉原來是一個種麼?水土的差異,就能讓他們長成兩樣。

    去年春節我長子KEVIN參加大溫哥華華人“寒風送暖流”公益活動,圖1、圖3幫忙派送《明報》,圖2系與我的朋友、加拿大著名華裔政治家袁薇女士合影,圖4系此次公益活動的紀念品,一隻某電信公司送給他的玩具豬,豬年是他本命年。

    加拿大華人孩子和中國的孩子不同,就是這個“水土”所致:他們看的電視,玩的遊戲,讀的書,交的朋友,談論的時尚和新聞,吃的東西……都和國內大相徑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如果“和中國的孩子一樣”,才是咄咄怪事。一些在中國長大的外國孩子,回到母國後同樣格格不入,我還見過在中國長到12歲,結果英語考不及格的美國孩子(父母都是美國白人)。

    我的兩個兒子(大的12歲,小的8歲)都出生在加拿大,儘管我們非常注意保持他們的華人本色,老大中文可以流利聽說讀寫,也會把中國叫成“我們的國家”,一般生活習慣和中國內地人差別好像也不大,但回國只要和人交談超過1分鐘,就會被認出“是國外回來的吧”,老二因為懶一些,中文就只會說不會寫了——而我可以保證,他們兩個在出生於加拿大的華人二代中,華人本色算是保持比較好和多的。

    下面有些人對加拿大出生的華人孩子有一些奇怪的褒貶,作為在當地生活多年的本人而言看著只覺得好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同的環境和社會都有各自的優劣,這樣的“水土”滋養的孩子,當然也各有長處和短處,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其實都是淺薄猥瑣的表現。

  • 7 # joezhou3435

    文章的標題本身就有點問題。加拿大華人,注意這裡是華人,不是華人。可能父母還是中國籍,但是孩子基本都是加拿大籍,或者說是加拿大人。因此,問題就應該是加拿大孩子和中國孩子有什麼不同。孩子在學齡前受家庭影響大,一旦上學,社會影響就越來越大。注重中國傳統教育的家庭孩子可能還會受點影響,不在意的那就是加拿大人。不要總是把華裔和華人搞混。現在已經有不少在中國長大的外國孩子,不論國籍,他們的很多思維都很華人。

  • 8 # SuXC0206

    不一樣?拉幾個加拿大華人孩子混在中國孩子之中,你看得出哪些是中國的,哪些是加拿大的?

  • 9 # 北京信哥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區別比較大,連三觀都不盡相同。

  • 10 # 使用者名稱

    加拿大的華人孩子普遍散養,小學 初中 高中 一事無成,幸運的能在加拿大一個社群三流大學畢業(加拿大大學寬進嚴出)畢業後當個藍領技工的大部分~

    中國孩子從小學開始就打雞血的接受各種補習 各種培訓教育,大學的時候已經拿到很多獎狀和成績了,有的還是國際大獎~

    中國長大的孩子壓力大沒錯,但好鐵煉寶鋼,沒有壓力式的散養只能讓自己沒有競爭力~

    千萬別迷信西方式的放養教育了,如果您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長江後浪推前浪那就從小學對孩子付起責任,做父母不止是負責養大,還要花心血培養!

  • 11 # 無聊看頭條的豆豆

    中這標題中國長大的和印度長大的還不一樣呢。北京長大的和海南長大的還不一樣呢

  • 12 # 好山好水不寂寞

    生活環境不一樣,所受的教育不一樣,長大後工作環境也不一樣,各種不一樣。

  • 13 # JOHOME全球房產

    肯定不一樣的,要是一樣反而會很奇怪了。

    首先接受的教育以及周邊的環境和人都是不一樣的。

    一點都不誇張的講,有的在加拿大長大的華人孩子,漢語說的並不好,聽著很奇怪,很彆扭的感覺。從小在加拿大這種移民國家長大,接觸的多元化文化以及人,思想,行為等和大陸差異肯定是很多的。

    語言方面,生活行為,以及學習習慣,處事習慣等等,都是不一樣的。其實個人倒是覺得,在大陸小學讀完了,在去加拿大留學或者生活比較好,這樣有一些漢語基礎。不要求能懂成語是什麼意思,但是至少能順利的說漢語,可以溝通,認識漢字。

  • 14 # 巴士爺叔

    這很好理解,俗話說吃一方土養一方人。在加拿大長大的孩子從小就接收當地的文化教育,西方文化影響下長大的孩子。和在儒家文化教育下長大的中國孩子肯定不一樣。兩個文化教育影響下出來的世界觀完全不同,我的兒子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 15 # 我要快樂14

    和教育關係不大,和這個社會的複雜有關係。

  • 16 # 就是支援大陸

    為何是加拿大呢。你這問題應該是說在西方指發達國家西方長大小孩。本就和華人地區小孩不一樣。他們全西化了。除非在海外華人很在乎中國文化!才會那麼一些聯結

  • 17 # 西門吹雪中送炭

    因為加拿大不重視對孩子們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所以差距越拉越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 18 # 溪水夏日

    這不廢話嗎,中國和加拿大,無論語言、文化都不一樣,不同的成長環境當然不一樣了。不只是加拿大,在美國、日本、南斯拉夫、阿爾及利亞等等長大的華人孩子也和大陸長大的中國孩子不一樣。

    這個問題提的真是很不專業,應該問常見的有哪些方面不一樣,以及為什麼,才是有價值的問題。

  • 19 # 理智的羔羊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

  • 20 # 貓眼世界觀

    雖然他們也是黑頭髮黑眼睛,有一些還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但是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他們是ABC/CBC,因為有些時候從長相或者感覺上就可以進行判斷。

    雖然他們也是黑頭髮黑眼睛,有一些還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但是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他們是ABC/CBC,因為有些時候從長相或者感覺上就可以進行判斷。

    雖然能看得出是華人,但是明顯就帶著ABC的氣息,什麼是ABC的氣息?

    首先,一個人的長相由基因決定。

    其二,長相會受到後天飲食習慣,成長環境,生活的地理位置相關各方面的影響。

    其三,長相還跟是否有特殊經歷,例如臉部受傷,身體疾病等都有關係。當然,這個關係不是絕對的。

    這裡面的影響程度最大的當然是基因。

    歐美人的審美觀中認為古銅色面板很好看!可中國是以白色面板作為美的標準!

    其次還有一點,發音,英文發音和中文發音對嘴部肌肉的形成有著不同的影響,這也是ABC嘴部更像外華人的原因。

    以澳洲進行詳細分析,在澳洲長大的中國孩子從小經歷的就是澳式的教育,沒有過於繁重的課業,課堂也不只是默守陳規傳授知識的地方,更像是老師和孩子的一場互動,透過交流的方式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澳洲的課程裡,演講佔了很大的比重,孩子從小就鍛鍊著在很多人面前闡述自己的觀點,漸漸地培養出他們的交流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澳洲的孩子大多都毫不怯場,表演慾望很強。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上去總覺得ABC和華人有著不同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黎聖母院燒了,為什麼國內的文化圈沒多大動靜,娛樂圈卻紛紛發文“炸開了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