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烈日9996

    而地球最近經歷過的一次冰川期在學術界被稱為“第四紀大冰期”,大約開始於200—300萬年之前,結束於1—2萬年前,冰川期的主要特點就是氣候寒冷。而很不幸的是,第四紀大冰期正好對應中國以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此處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所列)。

    所以說,在罕見的冰川期時代,面對氣溫下降所帶來的生存威脅,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是如何禦寒的呢?學術界推測。

    首先就是利用獸皮禦寒

    人類從何時開始穿衣,如今已經無從考證,畢竟由於製作材料的原因,衣服不能像石器、陶器和鐵器那般可以儲存成千上萬年,但人類穿衣的歷史絕對不短。早期人類並不是自然界中最具統治力的生物,人類必須與野獸共存,並與之爭奪生存空間,在這段時期,人類逐漸懂得了用樹葉偽裝自己然後進行捕獵,進而懂得了用獸皮來製作簡易獸衣,用以禦寒,對此《後漢書》中曾明確指出過:

    “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

    而可以佐證《後漢書》記載的,便是山頂洞人遺址內發現的骨針等骨器。要知道,製作一枚骨針需要掌握對獸骨的切割,打磨以及鑽孔等技術,尤其是鑽孔,這代表著以山頂洞人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可以熟練縫製獸皮用以禦寒。

    其次便是以火取暖

    熟練掌握對火的使用,是人類高於其他生物的一大優越性,自然界中本就存在火。早期人類在生存發展過程中,就逐漸瞭解了火以及火所能夠帶來的作用,之後憑藉智慧懂得了如何使用火以及儲存火種。目前中國使用火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北京人時期(距今70萬—20萬年前),不過那時候人類使用的只是自然火,並沒有掌握人工取火的能力。中國對人工取火的記載始於燧人氏鑽木取火,《韓非子》記載:

    “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

    由此可以推測,人工取火的歷史最早也出現在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但不管怎麼說,火的使用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以火取暖也是最有效的禦寒措施。

    再次是穴居禦寒

    不管是北京人還是山頂洞人,他們的遺址都是發現在洞穴之中,這就代表著那時候人類便已經懂得併成規模的穴居。穴居也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懂得穴居就意味著懂得如何規避來自自然界的環境侵襲,包括寒冷。

    最後就是選擇宜居的環境生存

    事實上冰川期的地球並不是完全處於寒冷之中,不說一次長的冰川期內,還會有相對較暖的間冰期。即便是處於絕對的寒冷期,地球上也還是會有適合人類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地方。

  • 2 # 劉老炮兒

    (1)冰期氣候寒冷,人類生存面臨低溫的威脅;氣候寒冷,動植物種類少,食物來源缺乏。


    解析:氣候對人類生存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氣溫、降水、光照、晝夜溫差、風等直接對人類的影響,二是透過氣候影響土壤、生物等間接影響人類生存。冰期首先是氣溫寒冷,影響生存,二是氣候寒冷導致動植物少,食物少。


    (2)位於北山南麓,海拔較低,且處於山地陽坡地帶,北山岩石裸露,升溫相對較快,北山對冷空氣的阻擋較強,熱量條件較好;地處山前沖積-洪積平原區,水源相對充足,土壤相對肥沃,動植物資源相對較多,便於人類採集和狩獵活動的開展。


    解析:古人類選擇該遺址區生存說明該地區有適宜古人類生存的條件,在古人類時期社會經濟水平低下,影響其活動的主要是自然條件,所以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生物等方面考慮。在總體氣候寒冷的情況下,位於北山南麓,為陽坡(該地位於半球),阻擋了南下冷空氣,溫度相對更高;地處山前沖積-洪積平原區,地形平坦,水源相對充足,土壤相對肥沃,動植物資源較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對74歲羅家英弔唁英女王,釋出感恩言論有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