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極少數在工業化之前便實施民主政治的國家,被西方譽為“最大的民主國家”。
1947年印度獨立後,便將英國殖民主義時期確立的議會制度全盤接受下來,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加以修訂完善,它在形式上是與西方、特別是與英國的民主政治體制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套制度的雛形早在19世紀中葉英王接管東印度公司以後就已經開始實行,印度的政治精英和官僚階層對這套政治制度既熟悉又欣賞。因此,在英國殖民主義者向印度和平移交政權的同時,印度的統治階級也自然而然地承襲了它所建立的議會民主制度。新加坡前總統蒂凡那用鍾打了個貼切的比喻:英國離開印度時,印度人把鍾修理好,鍾還是英國鍾,卻以印度的方式走動。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誌。經過多次修訂,這部憲法多達395條,1000多項具體條款,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印度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從政治上確定了資產階級在國家中的統治地位,同時規定公民的平等權、自由權、文化教育權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權。
在議會民主制度下,印度各黨派為了爭取權力,目標直接指向議會的議席多少。印度政黨之多可謂世界之冠,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的報告,印度第一次大選時,全國政黨總數為192個,今年的大選已有多達400多個大小政黨報名角逐,參加投票的選民可能超過5億。
印度普選制下的社會動員迅速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民主意識和政治意識,拓寬了政治參與面,並使印度成為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國家。在大選中,印度民眾始終保持了較高的政治熱情,選舉的結果基本上反映了民意。參加投票選民的比例一般都超過了60%。現在的5億選民中,有3億參加投票。民眾普遍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不僅逐漸擴大了社會各個層面民主體制的建立,使各級選舉形成了制度化;而且打破了印度傳統社會中特有的封閉性和落後性,促進了社會的變革和開放,這無疑代表了社會的進步方向。
議會民主制把各種政治力量納入了合法的政治鬥爭軌道,從而避免了大規模暴力革命的發生。在迄今為止已經舉行的13次大選中,每一次選舉都保證了國家政權的平穩更迭和政府組成的合法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民主政體對社會矛盾的緩解和調節能力。雖然20世紀80年代末後印度曾出現過一個政局不穩的較長時期,但這種不穩定不會影響到整個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也不至於影響到國家重大政策的連續性,更不會出現中央政權垮臺的局面。這一方面是因為具有較大彈性及調和能力的民主政治體制具有保持政治基本穩定的能力;另一方面,印度在國家的政治活動中較好地保持了文官治國和軍不幹政的傳統。軍隊始終保持了對國家的效忠,這是保持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的重要力量。
從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來看,儘管國內的政治力量對比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的演變,民主政治經歷了各種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但是它已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紮下了根基,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新興中產階級的廣泛認同,因為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與這種制度建立了利害關係,都想透過這種制度分享一部分國家權力。民主政治一旦實行,除非它極大地損害了勢力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否則很難取消。
印度是極少數在工業化之前便實施民主政治的國家,被西方譽為“最大的民主國家”。
1947年印度獨立後,便將英國殖民主義時期確立的議會制度全盤接受下來,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加以修訂完善,它在形式上是與西方、特別是與英國的民主政治體制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套制度的雛形早在19世紀中葉英王接管東印度公司以後就已經開始實行,印度的政治精英和官僚階層對這套政治制度既熟悉又欣賞。因此,在英國殖民主義者向印度和平移交政權的同時,印度的統治階級也自然而然地承襲了它所建立的議會民主制度。新加坡前總統蒂凡那用鍾打了個貼切的比喻:英國離開印度時,印度人把鍾修理好,鍾還是英國鍾,卻以印度的方式走動。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誌。經過多次修訂,這部憲法多達395條,1000多項具體條款,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印度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從政治上確定了資產階級在國家中的統治地位,同時規定公民的平等權、自由權、文化教育權和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權。
在議會民主制度下,印度各黨派為了爭取權力,目標直接指向議會的議席多少。印度政黨之多可謂世界之冠,根據印度選舉委員會的報告,印度第一次大選時,全國政黨總數為192個,今年的大選已有多達400多個大小政黨報名角逐,參加投票的選民可能超過5億。
印度普選制下的社會動員迅速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民主意識和政治意識,拓寬了政治參與面,並使印度成為一個高度政治化的國家。在大選中,印度民眾始終保持了較高的政治熱情,選舉的結果基本上反映了民意。參加投票選民的比例一般都超過了60%。現在的5億選民中,有3億參加投票。民眾普遍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不僅逐漸擴大了社會各個層面民主體制的建立,使各級選舉形成了制度化;而且打破了印度傳統社會中特有的封閉性和落後性,促進了社會的變革和開放,這無疑代表了社會的進步方向。
議會民主制把各種政治力量納入了合法的政治鬥爭軌道,從而避免了大規模暴力革命的發生。在迄今為止已經舉行的13次大選中,每一次選舉都保證了國家政權的平穩更迭和政府組成的合法性。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民主政體對社會矛盾的緩解和調節能力。雖然20世紀80年代末後印度曾出現過一個政局不穩的較長時期,但這種不穩定不會影響到整個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也不至於影響到國家重大政策的連續性,更不會出現中央政權垮臺的局面。這一方面是因為具有較大彈性及調和能力的民主政治體制具有保持政治基本穩定的能力;另一方面,印度在國家的政治活動中較好地保持了文官治國和軍不幹政的傳統。軍隊始終保持了對國家的效忠,這是保持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的重要力量。
從半個多世紀的實踐來看,儘管國內的政治力量對比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的演變,民主政治經歷了各種嚴峻的考驗和挑戰,但是它已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紮下了根基,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特別是新興中產階級的廣泛認同,因為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與這種制度建立了利害關係,都想透過這種制度分享一部分國家權力。民主政治一旦實行,除非它極大地損害了勢力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否則很難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