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85443807726

    孫思邈可以說是古代最牛的一位神醫了,他活到了141歲的高壽,一生留下了許多經典的醫學著作。在他的身上有許多個第一,比如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第一個提出複方治病的人等。而且他還第一次提出不生瘤的“秘方”,認為“積鬱成瘤,故淡泊心性可解也”,他所留下的《千金方》更是被譽為“人類至寶”。


    孫思邈能夠得享高壽,成為古代最長壽的神醫,這和他一生無憂無慮的性格是分不開的。孫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唐太宗多次邀請他入朝為官,最後都被他婉拒。他認為,人如果要得享高壽,那麼心態就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在飲食方面也應該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平時也要注意運動,不能懶惰呆滯不動,要注意保持氣血暢通。在生活起居方面,應該遵守自然規律,避免熬夜傷身。


    從上面可以看出,孫思邈的養生理念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也很符合現代的科學觀點。孫思邈終身不仕隱於山林,親自採製藥物為人治病,最後無疾而終得享高壽。他還留下了一首《養生歌》,其中有一句“心若太費費則竭,形若太勞勞則怯”,十分值得現代的人們借鑑。

  • 2 # 離2801

    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後世尊之為藥王,唐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孫家塬人,約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歲。也有人根據《舊唐書》、《新唐書》等分析,認為孫思邈大約生於公元542年,卒於公元682年,終年140歲左右(我們以為後者更為正確,故以之為準)。

    孫氏自幼聰穎好學,敏慧強記,他7歲時每天能背誦一千多字,人稱聖童。孫思邈的家鄉在長安附近,長安為秦漢時期的文化中心,在當時也是東西魏之間戰爭的後方,當時的戰亂對其歷史文化的破壞不大。在這種條件下,孫思邈有機會從小就博覽群書。因自幼體弱多病,常請醫生診治,以致耗盡家資。因此他從青年時代就立志以醫為業,用畢生精力從事醫學研究,為民除病,因而刻苦研習岐黃之術。到20歲左右,他已對醫學有一定造詣並小有名氣,所以“京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找他治療。除醫學書籍外,儒家、道家、佛家的典籍他也無所不讀。到青年時代,孫氏已是個知識淵博,尤其精通儒家、道家併兼通佛學思想的頗有功底的學者了。

  • 3 # 貝貝621


    孫思邈(581~682),唐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

    他天資聰敏,治學精勤,善言老莊,喜好釋典,通經史,知百家,是集佛、道、儒三教於一身的飽學之士。

    他自幼多病,為籌湯藥之資幾乎罄盡家產,生活顯得極為困難,但他從不為此而放鬆經史、醫藥知識的學習。20歲時,他開始行醫於鄉鄰親友之間,每得良效。自己多病的身體,也靠自行調治變得強壯起來。從此他更加勤奮地鑽研古代名醫的著作,尋求民間的治病經驗,往往因為一個單方、一味藥物、一種炮炙方法等,不遠千里虛心向人請教。

    因此,他的醫療技術得到了不斷的提高,醫名鵲起。唐太宗、唐高宗都曾徵召並授以高官厚祿,他都一一固辭。但當群眾求以療疾時,他卻從未予以拒絕。

    他強調:“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他還告誡醫生到了病家,舉止要檢點,儀態要端莊,“縱綺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饈迭薦,食如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已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

    不論是在患者病家面前,還是在醫界同道背後,孫思邈的態度都反映了他高尚的思想品德,這一直為後世歷代醫家所稱道,時至今日,仍是我們進行醫德教育時所不得不提出的楷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鞠婧禕斛珠夫人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