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魏晉南北朝369年的紛亂爭鬥中,自229年三國鼎立開始,到280年西晉一統,開始長達37年的統一時代,後經歷八王之亂,基本摧毀晉之一統,五胡亂華,後續的“永嘉之亂”,晉朝宗室的“衣冠南渡”,以王導為首計程車族門閥建立東晉,佔據南方,緊接著就是宋齊梁陳的新舊更替。而北方基本被五胡割據,形成南北胡漢分治的局面,大致歷經五次一統,四次分裂:漢末分裂三國鼎立,西晉篡魏得之一統;西晉亂,五胡十六國由後趙一統;冉閔之亂,前秦一統;淝水之戰亂,北魏一統;六鎮起義崩盤,北周一統。
自侯景之亂開始以後南北力量出現懸殊,北方基本佔據優勢,奠定了一統全國的基礎,梁武帝的貪心基本讓北方勢力摧毀了南方計程車族門閥宗族勢力,政治經濟文化能力,喪失對等的能力,北強南弱已成定局。後期的寒門陳霸先建立的陳朝,與全盤漢化的北周對峙,無論力量和文化方面都佔據不了優勢,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曲也淹沒在了楊堅篡奪北周建立隋朝的兵戈之下,南北朝結束,進入一統的時代。在這個369年裡是一個文化相互交融的時代,也是在民族融合的潮流,在不斷的戰爭推動下的一統,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的橫縱兩方面的緩和。
魏晉帶來的危機——階級矛盾
自西漢元帝開始的,官僚機構的腐化,地方豪族的出現,王莽阻止土地兼併的戰略曇花一現,皇權弱化;東漢中期士族萌芽利用經學的傳輸鞏固家族勢力,同時宦官和外戚的鬥爭,讓中央權力對於各州的管轄權的喪失基本,開始了漢末之亂。
士族的崛起: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三國時期在對抗季漢和東吳之際,曹操還先後發動十一次對外平定周夷戰爭,一人一軍掃滅烏桓,壓制匈奴,平定西羌,降伏鮮卑,基本平定北方各族勢力,將胡人內遷耕種,統一北方。先後壓制豪族的崛起,一紙求賢令無論好壞出身有學問皆可,在不斷打斷世家大族對於經學的壟斷。然而不久的曹丕即位確立的九品中正制度,由各郡現任朝官的高門大姓品評人才,中正官一般由豪門大族擔任,門第決定品第,成為士族門閥穩定自己地位的工具,庶族哪怕才智過人,難有出人頭地的一天,士族和庶族的差距擴大,界限明顯。
西晉繼承魏制,更是因為士族門閥的支援才政變成功,所以佔田令給予九品中正制度下士族和庶族更加明顯得差距。士族門閥更是利用宗法的傳承關係,以及土地特權,所形成與庶族的貧富差距,日漸形成矛盾,腐敗奢侈的上層階級掌控思想和權力,讓整個社會陷入黑暗之中。
宗族的強盛。
司馬一族認為曹魏的滅亡主要原因是宗室沒有權力。曹操借鑑於東漢皇室權力的衰敗,對於宗室雖封諸侯但是沒有權力,封地上有官監察,不得隨意離開封地,打獵不能超過三十里,軍事上數以老兵維護封地,不得調動部隊。所謂王侯皆思為布衣而不能得,既違宗國藩屏之義,又虧親戚骨肉之恩 。司馬氏一族認為吸取教訓,建國就先封27個同姓王 ,之後根據宗室體系,分封旁系宗室王侯;司馬炎又吸取周漢的教訓,為了平衡分封皇子為王,達到數量的均衡,保持統一,同時擴大王侯在封地的權力 ,允許諸王駐軍選拔,掌管封地的軍權。這本是一件好事,鞏固西晉的權力;然而同樣是因為這樣,賈南風的專權,損害士族利益導致計程車族為幕僚的宗王出鎮,誘發的八王之亂。
因為士族代言的宗族戰爭的八王之亂,徹底掀翻了士族和庶族階級之間的矛盾,曹魏時期內遷的胡人備受打壓,加上地方諸侯的招兵買馬,胡人在北方形成勢力,同時對西晉充滿怨恨;嚴重的土地兼併,土地稅收,導致三十萬百姓流離失所,引發大規模的李特,張昌的農民起義,如西晉末年的益州成漢集團就是流民建立。
五胡時期的糾葛——無法化解的民族矛盾。
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成漢 、 前趙 、 後趙 、 前涼 、 北涼 、 西涼 、 後涼 、 南涼 、 前燕 、 後燕 、 南燕 、 北燕 、 夏 、 前秦 、 西秦 、 後秦 )佔據北方首先面對的就是民族之間的矛盾,包括後續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北周宇文泰的改革在階級矛盾和矛盾之間大作文章。
早期的五胡制度:胡漢分治——胡漢對立——胡漢對抗
劉淵建立的西晉衰敗之後的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匈奴王朝漢趙,試圖改變曹操在匈奴內部建立的五部分化的制度,恢復早期的部落制度。但是佔據中原,雖然作為被漢化的匈奴貴族首領,算是對於中原文化比較瞭解,但是胡漢的矛盾,並沒有因為劉淵的瞭解和個人才能而緩解,個人無計可施,於是採用胡漢分治。
胡漢分治簡單的說對於胡漢二族採取不同的制度,對於漢族採用一套模仿漢人官僚機構的帝國系統,對於胡族建立一套胡人專用的組織,二者互不干擾,同時實施。形成一套皇帝—官僚-州郡和大單于-酋長-部落的二部分組成的政權。
劉淵以漢室自稱 (劉淵是西漢時期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漢高祖劉邦將一位宗室之女,作為和親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與冒頓單于相約為兄弟,所以,冒頓單于的子孫都以劉氏為姓)伴隨著不斷的漢化傾向,但是胡漢分治就是擱淺了整個想法,就是對於民族之間的矛盾無計可施採取的觀望態度,只是試圖緩和而不解決。
隨著靳準之亂,劉曜奪取政權“以冒頓配天,光文配上帝”摒棄之前的胡漢分治,採取胡人統治的傳統。後續的石勒取代前趙建立的後趙政權,延續早期的胡漢分治習俗,對於俘虜計程車族採取優待,恢復士族階級特權,恢復早期的九品中正制度,並隨之帶來的就是宗族之間的矛盾(這個我們在上面說過來源),胡漢體制的並存,開始出現了對抗,宗族之間的殘殺,外戚宦官之間的爭權奪利,為了平衡勢力二者開始了一系類的內部爭鬥,加上石虎奪位內部已經開始不斷的發酵,內亂爆發,與之首先碰撞的是士族和宗族之間,下面就是庶族和特權階級摩擦,引起後趙的混亂。冉閔之亂,後趙陷入崩潰,北方又開始一片混亂的局面,隨之接著的就是前燕和前秦。
五胡後期 :僑置郡縣,拉攏士族,走向漢化。
前燕作為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延續著兄終弟及的母系社會制度,慕容廆以來想要改變部落制度走向集權國家,改變推舉制度走向嫡長子繼承製度,建立一箇中原王朝的官僚體制,去維護政權,而這個想法的開始就是來自“衣冠南渡”。也就是五胡亂華,北方漢人的大逃亡。在九十萬的遷徙之中大致分為三個方向:南奔東晉,西奔前涼,東奔前燕。
僑置郡縣早期是東晉吸引南下計程車族階級採取的安撫政策,前燕藉助這一優勢,積極推崇郡縣設定,吸引安撫漢族,同時建立起的漢族官僚體制,吸納士族為之效命,並利用郡縣的安定,使漢人本土化,促使文化交融,推動整個前燕的改革,在去除胡人一套的單于制度。但是由於內部的宗族鬥爭仍在延續,對於漢化的牴觸,也在不斷的戰鬥,在自身的內耗之中慢慢被前秦消滅。
前秦經受著關東濃厚的尚武氛圍,對於士族階級的重視很少,文化素養不高,飽經戰火的前秦沒有任何貴族腐化繁華的局面,到了苻生時期,胡族體制基本已經瓦解,單于制度難以見於歷史乃至官方書信。苻堅接手的前秦更是加大力度打擊貴族階級,重用漢人武士,建立了強大的專制體制。但是這就會回到一個歷史一樣的問題自秦一統到漢的豪強林立,到魏晉士族群起,在強大的專制體制之下輪迴,這是無法避免的,這個時候給予苻堅只有倆個抉擇,高度一統,全官自查;第二個就是拉攏階級,維護政權。
但是苻堅對於貴族階級的打擊,使勢力分散於各部重鎮,促使中央實力空虛;同樣是因為對於貴族階級的打擊,無法建立起完善的賦稅制度,不能編排各戶各家。在中央空虛,對於地方控制不足的情況下,苻堅一心南征,恢復一統,混六合為一家,視夷狄為赤子的野心也在淝水之戰中草木皆兵,灰飛煙滅。
淝水之戰——侯景之亂:南方從巔峰走向落幕。
司馬氏一族南渡在江南一帶由琅琊王氏主導建立了東晉政權,所以整個東晉是“王與馬,共天下”,是整個士族門閥握權在手的時代,奢靡玄幻的魏晉之風,玄學的自我崛起,佛教的大肆傳播,有些醉生夢死的魏晉文臣走向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大門,開始無神論,追求自由散漫。然而與之對立的北方一統霸主苻堅帶領的前秦隊伍浩浩蕩蕩的衝了進來,恆謝二族掌管的東晉局面穩定,看似浩蕩的前秦軍隊,因為融合多民族,對於將領的信任程度,內部的矛盾,包括一直想復國的燕。八萬晉軍擊敗八十萬前秦部隊,乘勢北上收復黃河以南疆土,後因謝安去世,陷入守式。東晉本因此保住了五胡之亂而南下的中原文化,儲存了僅存的生命火種,遏制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不久苻堅被殺,北方分裂十國,再次混亂。
然而本該形式大好的東晉也在士族和寒門之間的鬥爭中瓦解,劉裕在鎮壓孫恩,討伐恆玄,攻滅南燕之中獲得東晉軍權,寒門劉裕廢帝建立劉宋。南方開始了庶族走向舞臺的時機,也是南北朝的的南朝開始。宋齊梁陳的帝王均為寒人出生,奪權上位,為了鞏固機要大位,對於辦事不力計程車族階級開始打壓,大部分庶族階級崛起,同時打壓地方貴族,內奪其權,同時任用庶人作為典籤架空各州郡的王侯權力,進一步加強皇權,削弱士族門閥,庶族登上了歷史舞臺。
然而過度的集權就會有一個壞處,就是國家興衰全由帝王一人決定。而南朝的鼎盛和衰敗均要從梁武帝說起。早期的梁武帝克己復禮,推廣文化,軍事出奇,收復漢中等重地,然而晚年過於信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誕生於此時,後期的對於侯景的處理不當,起先投降於梁的侯景,起兵造反,毀掉繁華的建康,中古繁華付之東流,三吳地區士族門閥消滅殆盡,北朝乘機南下攻佔淮南江北西南地區,基本奠定北強南弱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宇文泰改革,全盤漢化,民族矛盾化解。
北魏地處偏遠,距離中心地帶又遠,然而作為北朝的統一者,為了完成整個國家的政治和民族矛盾,早期的宗主督戶制度,對於漢族豪門大族的認可,對於胡族的妥協,共同承擔起國家權力。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了全面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改革的重心始終是離不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
這個時候誕生的就是均田制,北周的宇文泰改革如出一轍,都是在整治吏治,給予百姓土地,降低賦稅,消除豪門貴族的經濟特權,取消門蔭制度,限制門閥兼併土地,從而緩解階級矛盾。更是從文化上全盤漢化,禁止鮮卑服飾,鮮卑語,鮮卑名字,促進北方與整個漢族的融合。
然而改革永遠不是那麼一路順風的,崔浩的分明姓族,太和改制的阻礙,接受漢文化的鮮卑貴族門閥化,於是有了三方矛盾的產生,秦漢帝制的皇權,門閥士族的特權,部落貴族榮譽。以及包括聯姻形成的中層階級,來自鮮卑內部的武人集團,再一次爆發了階級矛盾。而北齊繼承了北魏的所有特點,也消失殆盡。隨之崛起的宇文泰或許不會想到隋唐這樣的盛世王朝,由自己一步一步建立的地基。
北周在此崛起的過程中,開始了治心身,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 ,去除門蔭制度,看才不看人,有了科舉制度的源頭,更進一步廢佛運動,取消寺廟,沒收土地,並僧入戶,增加賦稅。與此同時以《周禮》制定制度和禮儀,這個時候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漸漸的緩解。一道關中道路逐漸鋪展開來,自古關東出相,關西出將,尚武的關中地區,似乎沒有像前燕那樣,尚武的門閥少了奢靡,凝聚了北鎮武人,關隴貴族和北魏士族的三方形成的關隴集團,建立文武合一的府兵制度,以軍國社會運轉王朝,歷經百年的內部沖刷,融合成為一體的關隴豪族不在是一家一姓,而是政治的本土化,統一化。以關中本位制度的建立,北周乃至後面的隋唐,都處在政治的主流,這個時候王朝的矛盾不再是民族階級矛盾而是貴族門閥之間的碰撞。
不可避免的大勢所趨,北方一統。
自侯景之亂,南方計程車族門閥根基已經基本拔除,階級矛盾也緩解,寒門登上政權,這個時候是王權專制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決定一個國家興衰的時代。北齊大亂之際,南朝陳國大將吳明徹趁機北伐,收復淮泗之地,後北齊滅亡之際,乘亂想再次得到果實,結果在彭城被殺,全軍覆沒,再次失去土地。稍稍崛起的江南士族再次覆滅,士族退出舞臺。這個時候是寒門專制的社會,迎來了昏庸無道的陳後主,以及恩幸亂政的加速,國家走在邊緣路上。
與之對立的是經過不斷實踐,無論是胡漢分治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還是北周六鎮的全盤漢化,一統的北朝基本完成民族融合,民族矛盾解除,關中本位制度促使階級矛盾轉向門閥與門閥之間,政治核心轉移,不在是佔據整個王朝的資源,加上楊堅建立隋朝,南朝漢族文化的特有性的消失,府兵制度的完善,人口發展多於南方,騎兵優勢,佔據上流順勢而下。二者對比一統就可以言明,隋之一統,369年的紛亂融合也宣告著他的主人到來。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369年的紛亂爭鬥中,自229年三國鼎立開始,到280年西晉一統,開始長達37年的統一時代,後經歷八王之亂,基本摧毀晉之一統,五胡亂華,後續的“永嘉之亂”,晉朝宗室的“衣冠南渡”,以王導為首計程車族門閥建立東晉,佔據南方,緊接著就是宋齊梁陳的新舊更替。而北方基本被五胡割據,形成南北胡漢分治的局面,大致歷經五次一統,四次分裂:漢末分裂三國鼎立,西晉篡魏得之一統;西晉亂,五胡十六國由後趙一統;冉閔之亂,前秦一統;淝水之戰亂,北魏一統;六鎮起義崩盤,北周一統。
自侯景之亂開始以後南北力量出現懸殊,北方基本佔據優勢,奠定了一統全國的基礎,梁武帝的貪心基本讓北方勢力摧毀了南方計程車族門閥宗族勢力,政治經濟文化能力,喪失對等的能力,北強南弱已成定局。後期的寒門陳霸先建立的陳朝,與全盤漢化的北周對峙,無論力量和文化方面都佔據不了優勢,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曲也淹沒在了楊堅篡奪北周建立隋朝的兵戈之下,南北朝結束,進入一統的時代。在這個369年裡是一個文化相互交融的時代,也是在民族融合的潮流,在不斷的戰爭推動下的一統,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的橫縱兩方面的緩和。
魏晉帶來的危機——階級矛盾
自西漢元帝開始的,官僚機構的腐化,地方豪族的出現,王莽阻止土地兼併的戰略曇花一現,皇權弱化;東漢中期士族萌芽利用經學的傳輸鞏固家族勢力,同時宦官和外戚的鬥爭,讓中央權力對於各州的管轄權的喪失基本,開始了漢末之亂。
士族的崛起: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三國時期在對抗季漢和東吳之際,曹操還先後發動十一次對外平定周夷戰爭,一人一軍掃滅烏桓,壓制匈奴,平定西羌,降伏鮮卑,基本平定北方各族勢力,將胡人內遷耕種,統一北方。先後壓制豪族的崛起,一紙求賢令無論好壞出身有學問皆可,在不斷打斷世家大族對於經學的壟斷。然而不久的曹丕即位確立的九品中正制度,由各郡現任朝官的高門大姓品評人才,中正官一般由豪門大族擔任,門第決定品第,成為士族門閥穩定自己地位的工具,庶族哪怕才智過人,難有出人頭地的一天,士族和庶族的差距擴大,界限明顯。
西晉繼承魏制,更是因為士族門閥的支援才政變成功,所以佔田令給予九品中正制度下士族和庶族更加明顯得差距。士族門閥更是利用宗法的傳承關係,以及土地特權,所形成與庶族的貧富差距,日漸形成矛盾,腐敗奢侈的上層階級掌控思想和權力,讓整個社會陷入黑暗之中。
宗族的強盛。
司馬一族認為曹魏的滅亡主要原因是宗室沒有權力。曹操借鑑於東漢皇室權力的衰敗,對於宗室雖封諸侯但是沒有權力,封地上有官監察,不得隨意離開封地,打獵不能超過三十里,軍事上數以老兵維護封地,不得調動部隊。所謂王侯皆思為布衣而不能得,既違宗國藩屏之義,又虧親戚骨肉之恩 。司馬氏一族認為吸取教訓,建國就先封27個同姓王 ,之後根據宗室體系,分封旁系宗室王侯;司馬炎又吸取周漢的教訓,為了平衡分封皇子為王,達到數量的均衡,保持統一,同時擴大王侯在封地的權力 ,允許諸王駐軍選拔,掌管封地的軍權。這本是一件好事,鞏固西晉的權力;然而同樣是因為這樣,賈南風的專權,損害士族利益導致計程車族為幕僚的宗王出鎮,誘發的八王之亂。
因為士族代言的宗族戰爭的八王之亂,徹底掀翻了士族和庶族階級之間的矛盾,曹魏時期內遷的胡人備受打壓,加上地方諸侯的招兵買馬,胡人在北方形成勢力,同時對西晉充滿怨恨;嚴重的土地兼併,土地稅收,導致三十萬百姓流離失所,引發大規模的李特,張昌的農民起義,如西晉末年的益州成漢集團就是流民建立。
五胡時期的糾葛——無法化解的民族矛盾。
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成漢 、 前趙 、 後趙 、 前涼 、 北涼 、 西涼 、 後涼 、 南涼 、 前燕 、 後燕 、 南燕 、 北燕 、 夏 、 前秦 、 西秦 、 後秦 )佔據北方首先面對的就是民族之間的矛盾,包括後續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北周宇文泰的改革在階級矛盾和矛盾之間大作文章。
早期的五胡制度:胡漢分治——胡漢對立——胡漢對抗
劉淵建立的西晉衰敗之後的第一個在中原建立的匈奴王朝漢趙,試圖改變曹操在匈奴內部建立的五部分化的制度,恢復早期的部落制度。但是佔據中原,雖然作為被漢化的匈奴貴族首領,算是對於中原文化比較瞭解,但是胡漢的矛盾,並沒有因為劉淵的瞭解和個人才能而緩解,個人無計可施,於是採用胡漢分治。
胡漢分治簡單的說對於胡漢二族採取不同的制度,對於漢族採用一套模仿漢人官僚機構的帝國系統,對於胡族建立一套胡人專用的組織,二者互不干擾,同時實施。形成一套皇帝—官僚-州郡和大單于-酋長-部落的二部分組成的政權。
劉淵以漢室自稱 (劉淵是西漢時期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漢高祖劉邦將一位宗室之女,作為和親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與冒頓單于相約為兄弟,所以,冒頓單于的子孫都以劉氏為姓)伴隨著不斷的漢化傾向,但是胡漢分治就是擱淺了整個想法,就是對於民族之間的矛盾無計可施採取的觀望態度,只是試圖緩和而不解決。
隨著靳準之亂,劉曜奪取政權“以冒頓配天,光文配上帝”摒棄之前的胡漢分治,採取胡人統治的傳統。後續的石勒取代前趙建立的後趙政權,延續早期的胡漢分治習俗,對於俘虜計程車族採取優待,恢復士族階級特權,恢復早期的九品中正制度,並隨之帶來的就是宗族之間的矛盾(這個我們在上面說過來源),胡漢體制的並存,開始出現了對抗,宗族之間的殘殺,外戚宦官之間的爭權奪利,為了平衡勢力二者開始了一系類的內部爭鬥,加上石虎奪位內部已經開始不斷的發酵,內亂爆發,與之首先碰撞的是士族和宗族之間,下面就是庶族和特權階級摩擦,引起後趙的混亂。冉閔之亂,後趙陷入崩潰,北方又開始一片混亂的局面,隨之接著的就是前燕和前秦。
五胡後期 :僑置郡縣,拉攏士族,走向漢化。
前燕作為北方的少數民族一直延續著兄終弟及的母系社會制度,慕容廆以來想要改變部落制度走向集權國家,改變推舉制度走向嫡長子繼承製度,建立一箇中原王朝的官僚體制,去維護政權,而這個想法的開始就是來自“衣冠南渡”。也就是五胡亂華,北方漢人的大逃亡。在九十萬的遷徙之中大致分為三個方向:南奔東晉,西奔前涼,東奔前燕。
僑置郡縣早期是東晉吸引南下計程車族階級採取的安撫政策,前燕藉助這一優勢,積極推崇郡縣設定,吸引安撫漢族,同時建立起的漢族官僚體制,吸納士族為之效命,並利用郡縣的安定,使漢人本土化,促使文化交融,推動整個前燕的改革,在去除胡人一套的單于制度。但是由於內部的宗族鬥爭仍在延續,對於漢化的牴觸,也在不斷的戰鬥,在自身的內耗之中慢慢被前秦消滅。
前秦經受著關東濃厚的尚武氛圍,對於士族階級的重視很少,文化素養不高,飽經戰火的前秦沒有任何貴族腐化繁華的局面,到了苻生時期,胡族體制基本已經瓦解,單于制度難以見於歷史乃至官方書信。苻堅接手的前秦更是加大力度打擊貴族階級,重用漢人武士,建立了強大的專制體制。但是這就會回到一個歷史一樣的問題自秦一統到漢的豪強林立,到魏晉士族群起,在強大的專制體制之下輪迴,這是無法避免的,這個時候給予苻堅只有倆個抉擇,高度一統,全官自查;第二個就是拉攏階級,維護政權。
但是苻堅對於貴族階級的打擊,使勢力分散於各部重鎮,促使中央實力空虛;同樣是因為對於貴族階級的打擊,無法建立起完善的賦稅制度,不能編排各戶各家。在中央空虛,對於地方控制不足的情況下,苻堅一心南征,恢復一統,混六合為一家,視夷狄為赤子的野心也在淝水之戰中草木皆兵,灰飛煙滅。
淝水之戰——侯景之亂:南方從巔峰走向落幕。
司馬氏一族南渡在江南一帶由琅琊王氏主導建立了東晉政權,所以整個東晉是“王與馬,共天下”,是整個士族門閥握權在手的時代,奢靡玄幻的魏晉之風,玄學的自我崛起,佛教的大肆傳播,有些醉生夢死的魏晉文臣走向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大門,開始無神論,追求自由散漫。然而與之對立的北方一統霸主苻堅帶領的前秦隊伍浩浩蕩蕩的衝了進來,恆謝二族掌管的東晉局面穩定,看似浩蕩的前秦軍隊,因為融合多民族,對於將領的信任程度,內部的矛盾,包括一直想復國的燕。八萬晉軍擊敗八十萬前秦部隊,乘勢北上收復黃河以南疆土,後因謝安去世,陷入守式。東晉本因此保住了五胡之亂而南下的中原文化,儲存了僅存的生命火種,遏制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不久苻堅被殺,北方分裂十國,再次混亂。
然而本該形式大好的東晉也在士族和寒門之間的鬥爭中瓦解,劉裕在鎮壓孫恩,討伐恆玄,攻滅南燕之中獲得東晉軍權,寒門劉裕廢帝建立劉宋。南方開始了庶族走向舞臺的時機,也是南北朝的的南朝開始。宋齊梁陳的帝王均為寒人出生,奪權上位,為了鞏固機要大位,對於辦事不力計程車族階級開始打壓,大部分庶族階級崛起,同時打壓地方貴族,內奪其權,同時任用庶人作為典籤架空各州郡的王侯權力,進一步加強皇權,削弱士族門閥,庶族登上了歷史舞臺。
然而過度的集權就會有一個壞處,就是國家興衰全由帝王一人決定。而南朝的鼎盛和衰敗均要從梁武帝說起。早期的梁武帝克己復禮,推廣文化,軍事出奇,收復漢中等重地,然而晚年過於信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誕生於此時,後期的對於侯景的處理不當,起先投降於梁的侯景,起兵造反,毀掉繁華的建康,中古繁華付之東流,三吳地區士族門閥消滅殆盡,北朝乘機南下攻佔淮南江北西南地區,基本奠定北強南弱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宇文泰改革,全盤漢化,民族矛盾化解。
北魏地處偏遠,距離中心地帶又遠,然而作為北朝的統一者,為了完成整個國家的政治和民族矛盾,早期的宗主督戶制度,對於漢族豪門大族的認可,對於胡族的妥協,共同承擔起國家權力。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了全面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改革的重心始終是離不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
這個時候誕生的就是均田制,北周的宇文泰改革如出一轍,都是在整治吏治,給予百姓土地,降低賦稅,消除豪門貴族的經濟特權,取消門蔭制度,限制門閥兼併土地,從而緩解階級矛盾。更是從文化上全盤漢化,禁止鮮卑服飾,鮮卑語,鮮卑名字,促進北方與整個漢族的融合。
然而改革永遠不是那麼一路順風的,崔浩的分明姓族,太和改制的阻礙,接受漢文化的鮮卑貴族門閥化,於是有了三方矛盾的產生,秦漢帝制的皇權,門閥士族的特權,部落貴族榮譽。以及包括聯姻形成的中層階級,來自鮮卑內部的武人集團,再一次爆發了階級矛盾。而北齊繼承了北魏的所有特點,也消失殆盡。隨之崛起的宇文泰或許不會想到隋唐這樣的盛世王朝,由自己一步一步建立的地基。
北周在此崛起的過程中,開始了治心身,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 ,去除門蔭制度,看才不看人,有了科舉制度的源頭,更進一步廢佛運動,取消寺廟,沒收土地,並僧入戶,增加賦稅。與此同時以《周禮》制定制度和禮儀,這個時候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漸漸的緩解。一道關中道路逐漸鋪展開來,自古關東出相,關西出將,尚武的關中地區,似乎沒有像前燕那樣,尚武的門閥少了奢靡,凝聚了北鎮武人,關隴貴族和北魏士族的三方形成的關隴集團,建立文武合一的府兵制度,以軍國社會運轉王朝,歷經百年的內部沖刷,融合成為一體的關隴豪族不在是一家一姓,而是政治的本土化,統一化。以關中本位制度的建立,北周乃至後面的隋唐,都處在政治的主流,這個時候王朝的矛盾不再是民族階級矛盾而是貴族門閥之間的碰撞。
不可避免的大勢所趨,北方一統。
自侯景之亂,南方計程車族門閥根基已經基本拔除,階級矛盾也緩解,寒門登上政權,這個時候是王權專制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決定一個國家興衰的時代。北齊大亂之際,南朝陳國大將吳明徹趁機北伐,收復淮泗之地,後北齊滅亡之際,乘亂想再次得到果實,結果在彭城被殺,全軍覆沒,再次失去土地。稍稍崛起的江南士族再次覆滅,士族退出舞臺。這個時候是寒門專制的社會,迎來了昏庸無道的陳後主,以及恩幸亂政的加速,國家走在邊緣路上。
與之對立的是經過不斷實踐,無論是胡漢分治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還是北周六鎮的全盤漢化,一統的北朝基本完成民族融合,民族矛盾解除,關中本位制度促使階級矛盾轉向門閥與門閥之間,政治核心轉移,不在是佔據整個王朝的資源,加上楊堅建立隋朝,南朝漢族文化的特有性的消失,府兵制度的完善,人口發展多於南方,騎兵優勢,佔據上流順勢而下。二者對比一統就可以言明,隋之一統,369年的紛亂融合也宣告著他的主人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