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懷著蠻高的期待看完《鬼媽媽》,應該說整體還是符合預期的。這個電影的畫風很詭異,故事內容很詭異。但仔細琢磨後又發現,這份詭異中夾雜著有趣和諷刺。短短一個半鍾,故事含量卻頗為豐富。這一回,咱們就來聊一聊《鬼媽媽》。

(一)融合2種故事題材,設計頗有巧思
當常人提到故事題材,可能會想到愛情片、懸疑片之類的歸類。但那種歸類方式,界限比較模糊,分類標準也並不統一。我所採用的分類,主要是以布萊克·斯奈德的編劇書《救貓咪2》為主的,它根據故事結構和故事元素來分類。這有什麼區別呢?
舉個例子,《異形》《侏羅紀公園》是科幻片,《大白鯊》是劇情片。但是,它們在《救貓咪2》中是歸為同一型別的故事題材,並取名“鬼怪屋”。它的依據是什麼呢?
當我們把故事元素提取出來後,便會發現,這三個電影有著不少相同點。其中,三個電影都有一個恐怖的怪物,分別是異形、恐龍和大白鯊。而且,三個電影的故事均發生在一個封閉空間,分別是飛船和孤島。三個電影中都有角色犯下了罪惡。
換言之,《異形》、《侏羅紀公園》和《大白鯊》都具有同樣的三個故事元素——怪物、封閉空間和罪惡。提取相似的故事元素,這就是《救貓咪2》的故事題材分類方法。它將主流電影分為10種故事題材,每種題材均提取3種故事元素。這10種故事題材都有佳作,有興趣可以自行了解。
理解了我所說的“故事題材”後,再說回《鬼媽媽》。這個電影的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它融合了2種故事題材,分別是“鬼怪屋”型和“如願以償”型。事實上,講好一種故事題材已經夠難了,而《鬼媽媽》居然還融合了兩種。這意味著《鬼媽媽》需要巧妙的處理6種故事元素,難度可想而知。咱們分別來展開。
- “鬼怪屋”型
這一故事題材經常以恐怖故事為主。在封閉的環境中,遇到由罪惡帶來怪物,無論生命還是靈魂均受到威脅——想想就恐怖!因此,對“鬼怪屋”型故事來說,封閉空間、怪物和罪惡,三種故事元素缺一不可。
在《鬼媽媽》中,主角是個少女。她搬到新的環境,父母忙於工作,不陪她;鄰居都是怪人。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機緣之下,她發現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小門。那裡有和善的父母和鄰居陪她玩,美食滿桌,新奇事物層出不窮,充分滿足了主角的慾望。於是,她每晚都去另一個世界,享受那裡的美好,並在第二天挫敗的回到現實。
沒想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另一個世界的美好都是怪物妖婦創造的,只為滿足少女的慾望。待得少女沉迷其中,怪物妖婦就會將她永遠留在那個世界,吸食其血肉。這個小世界均由怪物妖婦控制,唯有一道小門可以逃離。
故事發展到一半時,怪物妖婦圖窮見匕,逼迫少女做出選擇,留下還是待會留下?少女本以為第二天醒來會回到現實,但她無奈的發現自己被困住在這個世界,並將面對一個恐怖的怪物妖婦。
至此,“鬼怪屋”的3種故事元素成型。罪惡是多方面的,既有少女對慾望世界的沉迷,也有父母的漠視。而怪物妖婦則利用了少女的慾望,創造夢境世界,將其封閉其中。這三種故事元素,構成了《鬼媽媽》恐怖而詭異的電影觀感。再配合詭異的畫風,讓人一想起《鬼媽媽》,只覺難忘。
- “如願以償”型
這一故事題材常常是魔法故事,從動畫的《尋夢環遊記》到真人的《人生遙控器》《飛越未來》,均是同一型別。我很喜歡這一題材,其電影富有想象力。
通常來說,“如願以償”型的故事由3種故事元素構成,分別是願望、魔法和教訓。同時,魔法故事的主題常常落在「迴歸原點」,提醒我們,不要忽視那些我們已經擁有的美好。並且讓主角和觀眾認識到,要當心你的願望,願望很可能是詛咒。
《鬼媽媽》在處理這3個故事元素時頗為巧妙。在“鬼怪屋”型中的故事元素——封閉空間——融合成“如願以償”型的“魔法”元素。而“怪物妖婦”則兼具“魔法”與“願望”兩個元素。
當主角少女穿過小門的通道,進入另一個世界時,她不僅進入一個封閉空間,同時也是進入一個魔法世界。在這裡,少女見到了會活動的花朵、玩具,吃到了美食和飲料。這些都是魔法所變的,可以看做是同一個故事元素。
同時,怪物妖婦施展魔法,創一個能滿足少女慾望的世界。這一過程,既可以理解為“鬼怪屋”中的“罪惡”(少女的慾望和父母的漠視),也可以看作是“願望”。怪物妖婦創造的魔法,均滿足了少女的願望——她得到了願意陪她玩的父母,見到了鄰居的馬戲團和歌舞表演,遠比現實中的鄰居有趣。這些都是少女想要但現實中得不到的。
最後,當怪物妖婦扣留少女時,少女得到了教訓。魔法世界中的美好只是虛幻,她想要的是陪在真正的父母身邊,不要被表面的美好欺騙。帶著這份教訓,少女最終逃脫了那個看似美好實則恐怖的魔法世界,重新擁抱現實生活。
這正是“如願以償”型常見的主題,迴歸原點。少女原本抗拒現實,覺得現實不美好,什麼都不如意。但是,經過這段魔法之旅,她意識到,自己已經擁有的現實、那活生生的父母與鄰居,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美好。心態發生變化後,主角的生活看似沒變,但她看生活的眼光已經不同。
- 故事題材的融合,有好有壞
瞭解故事題材的分類,不僅對編劇、故事創作者有意義,對觀眾也有意義。在我看來,對故事題材、故事元素瞭解的越多,越能更加全面的觀影,觀影收穫也會更加豐富。就比如《鬼媽媽》,實際上我看到了兩個主要故事。並且,越是分析其故事元素的融合,越能發現《鬼媽媽》在故事設計上的巧思。
故事題材的融合,可以給人帶來新奇的觀感,故事也更加創新,但同時也可能產生侷限。
一方面,不同的故事元素組合,本身是與不同的觀眾預期相匹配的。有的觀眾喜歡魔法故事,尤其像《尋夢環遊記》這類佳片,給人的感覺很溫暖,魔法也很有趣。但是,《鬼媽媽》的魔法融合了“鬼怪屋”元素,讓人感覺恐怖、詭異、不有趣。於是,這就與部分觀眾預期不符,觀影體驗可能就說不上好。
另一方面,故事主題可能顯得複雜。因為故事元素組合多,所以會有種大雜燴的感覺。《鬼媽媽》的主題既可以解讀為警告小孩,也可以解讀為警告父母,還可以解讀為讚美孩子的勇氣。解讀方向的可能性比較多,這不見得是壞事,也不一定是好事。不過,《鬼媽媽》做得還不錯,至少,諸多故事元素融合的很巧妙。
(二)豐富的對比,強化故事的諷刺性
《鬼媽媽》的主題並非為了諷刺,但其諷刺性的確不弱。在一定程度上,諷刺性讓《鬼媽媽》的故事更加豐滿。而這種諷刺性,主要是透過對比來表現的。
- 現實父母與魔法父母的對比
主角少女對現實並不滿意。父母從來不聽她說什麼,對她的請求敷衍了事,只顧自己的工作,不關心她搬家後快不快樂,做飯也不好吃。
而在魔法世界中的父母,雖然眼睛是紐扣,看起來很詭異,但他們卻樂於陪伴她。魔法母親會做好吃的,魔法父親會為她彈鋼琴、佈置花園。
這一對比,可以說是少女現實與願望的對比。她對現實父母很失望,於是她想象出理想中的父母應該是怎樣的。當然,這種表面的對比也表明少女一開始的思想不成熟。
隨著怪物少婦真面目揭曉,少女認識到,現實父母雖然有百般不是,但卻不會害她。而魔法世界的父母只是戴著好人面具的壞蛋。這時,少女的思想有所成長,她不再只看表面,她學會認識人的內心,學會接受現實。
父母對比的辯證反轉,其實也暗含著諷刺性。既有對少女“只看表面”的諷刺,也有對父母“行為言語不照顧孩子”的諷刺。
- 鄰居次情節的對比
在《鬼媽媽》中,主角少女拜訪了兩家鄰居。一家是過氣的馬戲團表演家,現實的他是個酒鬼,不修邊幅,往日輝煌不再,但他還夢想著重回馬戲團表演。於是,在少女的想象中,也即魔法世界中,他靈動的指揮跳鼠,展示了精彩的表演,少女為之鼓掌。
另一家鄰居是年老的舞蹈演員。兩位老婆婆同樣執著過去不放手,牆上貼著往日成就,兩人走路都不方便。同時,她們還將養的狗都做成標本,讓狗狗們離世後依舊能陪伴她們。這一場景看起來很詭異。而在魔法世界中,少女見到她們在舞臺上精彩的表演,同樣歡呼鼓掌。
這兩家鄰居衍生了次情節,他們都是執著於過去不放手。換言之,他們都在抗拒著現實生活,一心只想著活在美好的記憶中。但當少女試圖對抗魔法世界和怪物妖婦時,原本光鮮亮麗的兩家鄰居都變成腐朽怪物。
透過現實與魔法世界的兩連對比,諷刺意味漸濃。兩家鄰居都在沉浸記憶的美好,卻不知自己當下已經活得很詭異,心靈也因為對過去的執著而腐朽。
- 主角少女與成年人的對比
經過魔法之旅,主角少女從起初的抗拒現實,到後來的接納現實。正因為她不喜歡現實,所以才產生了“我想過另一種生活”的願望。而到了最後,她迴歸原點,開始接納這亂糟糟、不美麗但很真實的生活。
同時,這也是少女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一小步。也許有的人在小時候想過,為什麼我不是富二代?為什麼別人過得比我快樂?但是,人總要長大,學會笑對生活,不再幻想,對生活說“是的”,然後努力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正是主角少女所經歷的人生階段。
但諷刺的是,那兩家鄰居雖然早已成年,但他們卻回到了成熟之前的“幼稚”。他們執著於曾經的輝煌與成就,不願放下過去,導致當下生活過得很詭異。不接納現實,甚至抗拒當下的自己。電影一邊講述少女從抗拒到接納現實的成長,一邊展示成年人從現實生活到記憶幻想的“退步”,諷刺意味很濃。
結語
由於融合了多種故事元素,《鬼媽媽》的故事含量還是很豐富的,情節人物設計都很精巧,不妨多看幾遍來理解。再加上詭異畫風帶來的獨特視覺體驗、豐富的諷刺性,《鬼媽媽》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我懷著蠻高的期待看完《鬼媽媽》,應該說整體還是符合預期的。這個電影的畫風很詭異,故事內容很詭異。但仔細琢磨後又發現,這份詭異中夾雜著有趣和諷刺。短短一個半鍾,故事含量卻頗為豐富。這一回,咱們就來聊一聊《鬼媽媽》。

(一)融合2種故事題材,設計頗有巧思
當常人提到故事題材,可能會想到愛情片、懸疑片之類的歸類。但那種歸類方式,界限比較模糊,分類標準也並不統一。我所採用的分類,主要是以布萊克·斯奈德的編劇書《救貓咪2》為主的,它根據故事結構和故事元素來分類。這有什麼區別呢?
舉個例子,《異形》《侏羅紀公園》是科幻片,《大白鯊》是劇情片。但是,它們在《救貓咪2》中是歸為同一型別的故事題材,並取名“鬼怪屋”。它的依據是什麼呢?
當我們把故事元素提取出來後,便會發現,這三個電影有著不少相同點。其中,三個電影都有一個恐怖的怪物,分別是異形、恐龍和大白鯊。而且,三個電影的故事均發生在一個封閉空間,分別是飛船和孤島。三個電影中都有角色犯下了罪惡。
換言之,《異形》、《侏羅紀公園》和《大白鯊》都具有同樣的三個故事元素——怪物、封閉空間和罪惡。提取相似的故事元素,這就是《救貓咪2》的故事題材分類方法。它將主流電影分為10種故事題材,每種題材均提取3種故事元素。這10種故事題材都有佳作,有興趣可以自行了解。
理解了我所說的“故事題材”後,再說回《鬼媽媽》。這個電影的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它融合了2種故事題材,分別是“鬼怪屋”型和“如願以償”型。事實上,講好一種故事題材已經夠難了,而《鬼媽媽》居然還融合了兩種。這意味著《鬼媽媽》需要巧妙的處理6種故事元素,難度可想而知。咱們分別來展開。
- “鬼怪屋”型
這一故事題材經常以恐怖故事為主。在封閉的環境中,遇到由罪惡帶來怪物,無論生命還是靈魂均受到威脅——想想就恐怖!因此,對“鬼怪屋”型故事來說,封閉空間、怪物和罪惡,三種故事元素缺一不可。
在《鬼媽媽》中,主角是個少女。她搬到新的環境,父母忙於工作,不陪她;鄰居都是怪人。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機緣之下,她發現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小門。那裡有和善的父母和鄰居陪她玩,美食滿桌,新奇事物層出不窮,充分滿足了主角的慾望。於是,她每晚都去另一個世界,享受那裡的美好,並在第二天挫敗的回到現實。

沒想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另一個世界的美好都是怪物妖婦創造的,只為滿足少女的慾望。待得少女沉迷其中,怪物妖婦就會將她永遠留在那個世界,吸食其血肉。這個小世界均由怪物妖婦控制,唯有一道小門可以逃離。
故事發展到一半時,怪物妖婦圖窮見匕,逼迫少女做出選擇,留下還是待會留下?少女本以為第二天醒來會回到現實,但她無奈的發現自己被困住在這個世界,並將面對一個恐怖的怪物妖婦。

至此,“鬼怪屋”的3種故事元素成型。罪惡是多方面的,既有少女對慾望世界的沉迷,也有父母的漠視。而怪物妖婦則利用了少女的慾望,創造夢境世界,將其封閉其中。這三種故事元素,構成了《鬼媽媽》恐怖而詭異的電影觀感。再配合詭異的畫風,讓人一想起《鬼媽媽》,只覺難忘。
- “如願以償”型
這一故事題材常常是魔法故事,從動畫的《尋夢環遊記》到真人的《人生遙控器》《飛越未來》,均是同一型別。我很喜歡這一題材,其電影富有想象力。
通常來說,“如願以償”型的故事由3種故事元素構成,分別是願望、魔法和教訓。同時,魔法故事的主題常常落在「迴歸原點」,提醒我們,不要忽視那些我們已經擁有的美好。並且讓主角和觀眾認識到,要當心你的願望,願望很可能是詛咒。

《鬼媽媽》在處理這3個故事元素時頗為巧妙。在“鬼怪屋”型中的故事元素——封閉空間——融合成“如願以償”型的“魔法”元素。而“怪物妖婦”則兼具“魔法”與“願望”兩個元素。
當主角少女穿過小門的通道,進入另一個世界時,她不僅進入一個封閉空間,同時也是進入一個魔法世界。在這裡,少女見到了會活動的花朵、玩具,吃到了美食和飲料。這些都是魔法所變的,可以看做是同一個故事元素。
同時,怪物妖婦施展魔法,創一個能滿足少女慾望的世界。這一過程,既可以理解為“鬼怪屋”中的“罪惡”(少女的慾望和父母的漠視),也可以看作是“願望”。怪物妖婦創造的魔法,均滿足了少女的願望——她得到了願意陪她玩的父母,見到了鄰居的馬戲團和歌舞表演,遠比現實中的鄰居有趣。這些都是少女想要但現實中得不到的。

最後,當怪物妖婦扣留少女時,少女得到了教訓。魔法世界中的美好只是虛幻,她想要的是陪在真正的父母身邊,不要被表面的美好欺騙。帶著這份教訓,少女最終逃脫了那個看似美好實則恐怖的魔法世界,重新擁抱現實生活。
這正是“如願以償”型常見的主題,迴歸原點。少女原本抗拒現實,覺得現實不美好,什麼都不如意。但是,經過這段魔法之旅,她意識到,自己已經擁有的現實、那活生生的父母與鄰居,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美好。心態發生變化後,主角的生活看似沒變,但她看生活的眼光已經不同。
- 故事題材的融合,有好有壞
瞭解故事題材的分類,不僅對編劇、故事創作者有意義,對觀眾也有意義。在我看來,對故事題材、故事元素瞭解的越多,越能更加全面的觀影,觀影收穫也會更加豐富。就比如《鬼媽媽》,實際上我看到了兩個主要故事。並且,越是分析其故事元素的融合,越能發現《鬼媽媽》在故事設計上的巧思。
故事題材的融合,可以給人帶來新奇的觀感,故事也更加創新,但同時也可能產生侷限。

一方面,不同的故事元素組合,本身是與不同的觀眾預期相匹配的。有的觀眾喜歡魔法故事,尤其像《尋夢環遊記》這類佳片,給人的感覺很溫暖,魔法也很有趣。但是,《鬼媽媽》的魔法融合了“鬼怪屋”元素,讓人感覺恐怖、詭異、不有趣。於是,這就與部分觀眾預期不符,觀影體驗可能就說不上好。
另一方面,故事主題可能顯得複雜。因為故事元素組合多,所以會有種大雜燴的感覺。《鬼媽媽》的主題既可以解讀為警告小孩,也可以解讀為警告父母,還可以解讀為讚美孩子的勇氣。解讀方向的可能性比較多,這不見得是壞事,也不一定是好事。不過,《鬼媽媽》做得還不錯,至少,諸多故事元素融合的很巧妙。
(二)豐富的對比,強化故事的諷刺性
《鬼媽媽》的主題並非為了諷刺,但其諷刺性的確不弱。在一定程度上,諷刺性讓《鬼媽媽》的故事更加豐滿。而這種諷刺性,主要是透過對比來表現的。
- 現實父母與魔法父母的對比
主角少女對現實並不滿意。父母從來不聽她說什麼,對她的請求敷衍了事,只顧自己的工作,不關心她搬家後快不快樂,做飯也不好吃。

而在魔法世界中的父母,雖然眼睛是紐扣,看起來很詭異,但他們卻樂於陪伴她。魔法母親會做好吃的,魔法父親會為她彈鋼琴、佈置花園。

這一對比,可以說是少女現實與願望的對比。她對現實父母很失望,於是她想象出理想中的父母應該是怎樣的。當然,這種表面的對比也表明少女一開始的思想不成熟。
隨著怪物少婦真面目揭曉,少女認識到,現實父母雖然有百般不是,但卻不會害她。而魔法世界的父母只是戴著好人面具的壞蛋。這時,少女的思想有所成長,她不再只看表面,她學會認識人的內心,學會接受現實。

父母對比的辯證反轉,其實也暗含著諷刺性。既有對少女“只看表面”的諷刺,也有對父母“行為言語不照顧孩子”的諷刺。
- 鄰居次情節的對比
在《鬼媽媽》中,主角少女拜訪了兩家鄰居。一家是過氣的馬戲團表演家,現實的他是個酒鬼,不修邊幅,往日輝煌不再,但他還夢想著重回馬戲團表演。於是,在少女的想象中,也即魔法世界中,他靈動的指揮跳鼠,展示了精彩的表演,少女為之鼓掌。


另一家鄰居是年老的舞蹈演員。兩位老婆婆同樣執著過去不放手,牆上貼著往日成就,兩人走路都不方便。同時,她們還將養的狗都做成標本,讓狗狗們離世後依舊能陪伴她們。這一場景看起來很詭異。而在魔法世界中,少女見到她們在舞臺上精彩的表演,同樣歡呼鼓掌。


這兩家鄰居衍生了次情節,他們都是執著於過去不放手。換言之,他們都在抗拒著現實生活,一心只想著活在美好的記憶中。但當少女試圖對抗魔法世界和怪物妖婦時,原本光鮮亮麗的兩家鄰居都變成腐朽怪物。
透過現實與魔法世界的兩連對比,諷刺意味漸濃。兩家鄰居都在沉浸記憶的美好,卻不知自己當下已經活得很詭異,心靈也因為對過去的執著而腐朽。
- 主角少女與成年人的對比
經過魔法之旅,主角少女從起初的抗拒現實,到後來的接納現實。正因為她不喜歡現實,所以才產生了“我想過另一種生活”的願望。而到了最後,她迴歸原點,開始接納這亂糟糟、不美麗但很真實的生活。

同時,這也是少女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一小步。也許有的人在小時候想過,為什麼我不是富二代?為什麼別人過得比我快樂?但是,人總要長大,學會笑對生活,不再幻想,對生活說“是的”,然後努力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正是主角少女所經歷的人生階段。

但諷刺的是,那兩家鄰居雖然早已成年,但他們卻回到了成熟之前的“幼稚”。他們執著於曾經的輝煌與成就,不願放下過去,導致當下生活過得很詭異。不接納現實,甚至抗拒當下的自己。電影一邊講述少女從抗拒到接納現實的成長,一邊展示成年人從現實生活到記憶幻想的“退步”,諷刺意味很濃。
結語
由於融合了多種故事元素,《鬼媽媽》的故事含量還是很豐富的,情節人物設計都很精巧,不妨多看幾遍來理解。再加上詭異畫風帶來的獨特視覺體驗、豐富的諷刺性,《鬼媽媽》確實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