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8151550


    原本互聯的。現存牆壕遺存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各時代長城資源分佈於現今北京、河北、山西等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個縣(市、區)。

    長城十三關指的是:

    第一關 秦皇島山海關,又稱“榆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

    第二關 黃崖關。又稱“小雁門關”,始建於北齊時期,為津門十景之一的薊北雄關。黃崖關位於現今薊縣最北端30公里處的東山上。明代名將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曾重新設計、包磚大修


    第三關 居庸關。居庸關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位於北京昌平區內,得名始於秦代。燕國時已成為軍事要隘,漢代已經頗具規模。此後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關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成吉思汗滅金即入此關,現存關口建於明洪武年間。

    第四關 紫荊關。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被稱為“畿南第一雄關”。

    第五關 倒馬關位於中國河北省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村,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後通稱倒馬關。現存倒馬關城始建於明景泰年間,與居庸關、紫荊關合稱為“內三關”。

    第六關 平型關。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臺鄉,周圍900餘丈,南北東各置一門。明正德年間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

    第七關偏頭關。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偏頭關位於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外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而得名。現存建築為明洪武年間修築,明朝時,偏頭關既是晉北門戶,也是晉北與內蒙古互市的通商口。

    第八關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雁門關,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第九關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太行山脈西側河北省井陘縣西口。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現存關城建於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第十關殺虎口關。位於山西與內蒙的交界處,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殺虎口關是晉北山地與內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也是從內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轉下太行山所必經的地段。明時稱“殺胡口”,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殺虎口”關。明朝時蒙古貴族南侵長城,多次以此口為突破點。

    第十一關甘肅省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先後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

    第十二關。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於西漢置關,在玉門關之南,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

    第十三關玉門關。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定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承檢機構考核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