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稿兒

    我們這邊的話70年代居多。

    因為這個年代的人正好遇到冬暖大棚改革,所以很多村莊幾乎是家家戶戶種棚。

    隨著冬暖大棚的推廣,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了冬暖大棚,這些人有的還是繼續種植,有的就出去做技術指導技術輸出,因為種的早,而且我們這邊種植種類繁多,所以他們經驗多,而且到過的地方越多,種植經驗越多,這樣的人不在少數。

    當然也有後來的人跟著家裡繼續種棚。

  • 2 # 詩人陳新偉

    60年代,70年代的人最多。這個年代的人都是吃過苦的人。不懂什麼高科技,只有幹農業的。再往後的年輕人根本吃不了農業的苦頭。他們嚮往高科技。懂得資訊。都奔大城市去了。所以農村種地的大部分都是70年代以前的人。

  • 3 # 桂林瑤鄉妹子

    我們哪裡基本都是50-70年的人在專門從事農業,80後都外出打工。文化層次高和有專業技術的人沒有留在農村,雖然近年來,我們哪裡種柿子農民收入有增加,但是都是粗加工產品所以價值不高,並沒有附加值。個人覺得我們哪裡的農產品需要專業知識的人進行深加工,拓展新產品,提升附加值。那裡的農產品需要有思想和想法的年輕人拓展開發,相信會開闢一條新的道路。

  • 4 # 家鵲燕子

    現在留在農村的大多都是五零後到70後的之間嗎?稍微年輕一點的都外出打工,要是就是留在家裡的也就是小孩,沒人照顧沒辦法,所以在家裡面。在家裡嗎?搞點養殖或者就是靠家附近上班。

  • 5 # 西湘人

    50年代到60年代出生的佔了大部分,一是這部分人年紀都在60到70歲上下的年紀,他們大部分經過了艱苦的食堂化,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農耕思想偏重,對農村的事物比較熟悉,對新的事物接受慢,由於文化程度低等原因基本就是留在農村。

    其次他們子女基本都是70後80後,趕上國家大開放,一家基本在2個左右小孩,結婚生子的大部分都是2000年後的孫子孫女,子女基本都是出門打工,兒子女兒基本都是家裡的老人帶,所以50 60年代的農村老人基本都是在家務農,打短時的零工照看兒孫。

    估計全國的農村幹農活人員這個年齡段差不多,再過10年這部分人基本都老了,新農業技術提升,估計更多的農村田地荒了。因為農村振興首要的是吸引人,留住人,這就看國家的政策了!

  • 6 # 小喬佳妮

    一輩子專門從事農業那就我姥爺爺爺那輩了人了,老人家今年91了有點眼花,耳聾。前幾年還沒事自己騎腳踏車去地裡轉轉,老人家在家閒不住。聽姥爺說,小時候去地裡做農活,耳邊不時有槍響聲。老人家是真真正正靠著莊家把幾個舅舅,母親,姨媽拉扯大的。

    父母輩就是半農。一邊種地,一邊做小買賣,有點手藝,做木工,油漆這些了!

  • 7 # 為生活奮鬥的影子

    現在從事農業的人大部分都是六七十年代的人,農業改革技術基本都是在那個時候開始轉型改變的。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一些年輕人不得不為了改變生活水平;而不是單純在家像老一輩人一樣任勞任怨的擔起這份艱苦,靠著種家裡的那一畝二半分地來維持家裡生活,選擇踏上了進城打工的道路。所以現在從事農業的大部分就是六七十年代的人,是他們擔起了咱們的農業重擔。

    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業的發展與否直接關係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民以食為天,農業關係到每個人的利益,關係到我們日常的飲食生活。黨歷來把”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點。建國以來,黨中央不斷改革和完善農村經濟發展政策,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富裕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希望在以後的日子在國家政府的關懷下,能有更多的現代年輕人加入咱們的農業道路。

  • 8 # 張大明8

    我的父母是出生在六十年代左右,像他們那個年紀基本都是從事一輩子的農業,我們這邊是淮河兩岸的,一年兩收成,一季是麥子,種完之後需要拔草、打藥,一季是玉米、黃豆、水稻這樣的農作物,也是需要打藥除草,那個時候天特別的熱,應該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一般我爸媽為了多拔掉草,會在早上四點鐘左右就會起床下地拔草,我小的時候跟著爸爸媽媽下地拔過草,每當到了中午十點多鐘時,一個人蹲在黃豆地裡拔草,不止身上偶爾會被蟲子叮咬雜草的刮拉,而且全身都是汗,一直彎著腰,也許經歷過才能體會那種艱辛,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爸媽現在還在家中種地,而且早些年小的時候沒有機械,地裡的農作物全靠鐮刀手割,割完之後用家裡的手扶機拉回家進行加工(打場),加工完之後還需要進行揚,把糧食處理乾淨,我今年二十五歲,我在七八歲的時候就跟著姐姐放鴨子、鵝、牛之類的,因為爸媽需要在家做其他的,包括後來長大一點了,也會跟著父母下地拔草、打藥、收糧食,這樣的事情,那種日子我現在想想都打杵,因為你想想在炎炎夏日的八九月份,不說在空調屋子裡吹空調了,就是在在屋裡坐著也會感到很熱,但是像我爸媽這樣的農民,他們頂著十點左右太陽的暴曬,忍著蟲子的叮咬,雜草的刮拉,我現在想想都覺得受不了,一直讓他們把地給村子裡其他人種吧,但是他們不願意,像我父母那一代的老人真的受了太多的苦,真的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其實像我父母他們那一代人身上還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因為今天時間有限,下次再和大家分享更多關於我父母那一代人經歷過的艱辛過往。

  • 9 # 自然堂收藏

    出生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代,說實話已經開始慢慢退出農村的主導地位。替位的只有七零八零後,九零後似乎完全退出農村,這也是中國農村基本現狀。其實有點出路的都不想在農村,即便在農村也不一定幹著與農業相關的事情。曾經的刀耕火種一去不返,而集約化農場經濟還不到火候,中國農村發展估計要迎來一個轉型期。

  • 10 # 樂樂家大表姐

    我們這裡專門在家從事農業的大都是60年代和以前的老人。

    我們這裡的田都不多,一戶分不了幾畝地,要是年輕人在家種這點地,生活都滿足不了。

    所以我們這裡的70年代及以後得年輕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家裡看不見年輕人,他們在外面一年還可以賺幾萬塊錢回來,不出去在家裡的話,根本就養不活。

    家裡只要有點法的年輕人,都稱年輕出去多賺點錢回來養家。

  • 11 # 圍圍到來

    還是老年人和中年人多一點,大概都是60~70年代。

    因為當時的年代,國家解放沒多久,處在百廢待興的時刻,國家號召大力發展農業基礎,解決全華人民的溫飽問題。

    當時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在家搞農業生產,由於貧窮很多人放棄了上學的機會,因為沒有文化趕不上現在21世紀的潮流。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在家務農。

    現在的網路,資訊,科技發達了很多年輕人也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選擇回家搞農業生產,他們結合了老一輩人的經驗,把農業做強做大了起來。

    最後還是感謝老一輩人的堅持,誠懇,辛苦,為我們開闊了一片新的農業發展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力電池切斷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