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obo手繪插畫
-
2 # 裝修佳智慧
高中藝術生的藝術專業,比如畫畫,一般就是學習素描,水彩,速寫這三項。大學藝術生的藝術專業,比如設計,包含了室內設計、景觀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等,設計方面要學的理論知識比較繁多,還要學習軟體,比如PS、3D、CAD、草圖大師等。高中的藝術專業,是為大學的藝術專業打基礎,大學的藝術專業,其實可以說是為未來工作打基礎。
-
3 # 透明流動虛無
高中藝術生的藝術專業與大學藝術生的藝術專業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於一場藝考。
我們儘量從整體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我想,題主的問題這樣問可能會更清楚一些,在藝術教育這一塊,高中和大學到底有什麼區別?其實這個問題初看上去是有些荒的,在高中並不存在真正的藝術專業,但是由於中國相對較為特殊的藝術考試選拔標準,往往會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較為頻繁地接觸到藝術生,實際上這也是一個相當大的產業,那我們就來嘗試著討論一下在中國一個人口如此眾多的國家進行藝術教育,是怎樣一件特殊的事情。
有興趣的,首先可以看看這條新聞:http://artexpress.artron.net/wapNewsShare/162810
大概說的這麼一個事兒,一位享有國際盛名的法國藝術家來到中國,拍攝一部關於中國藝考的紀錄片。法國藝術家叫做Daniel Buren,今年79歲,老爺子輩分多高?他在B.M.P.T時期做的Manifestation系列展覽,是當時還沒那麼不愛湊熱鬧的杜尚老爺子能提起興趣的那種。
Daniel Buren, Olivier Mosset, Michel Parmentier, Niele Toroni (BMPT), 青年繪畫展(Salon de la Jeune Peinture), Paris, 1967 一月
12年前老爺子得知在中國光中國美術學院一所學院的考生數量就達到了7.2萬人(事實上,直到2017年,國美考生數量也並未恢復到如此高度,17年的考生數量為6.5萬人,但僅杭州地區就佔了4.5萬人),華人興許向來對這樣的數字並不敏感,但對於土生土長的法國老爺子Daniel Buren來說,就不是這麼回事兒了。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某處建築細節
中國美術學院在校師生(包括研究生)9000多人,光碩士點就20幾個,官網上資料說建築面積30幾萬平方公里,象山校區更是由建築師王澍操刀,看上去就像個別致的大公園。那再看看國美第一任校長林風眠先生曾經留學的法國巴黎國立美術學院,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巴黎美院的學生數量僅有530人,坐落於塞納河邊的一條小巷子裡,不認點真都找不到,沒有高聳的屋簷和寬闊的大門,若運氣不好碰上學院時不時的翻修,在學校裡很快就迷失了。而拿專業而言,美院並沒有明確的專業劃分,保留了幾個大方向,剩下的就是挑選各個藝術家的工作室。至於在其他法國藝術學院,大多數更是隻劃分了方向而已(比如藝術和設計),並沒有太過明確的專業設定。
我起初想更深入些舉些資料例子,但想到就藝術教育而言,每一個國家的體系多少都有些區別,理念和教育實施在相鄰國家都是不一樣的事情,僅僅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相鄰的三個歐洲國家,藝術教育都有很大的區別。法國走的小學校模式,學校多(教育部下屬的公立藝術學院多達60來個),但人數少,德國和義大利則不盡相同,義大利因為璀璨的文藝復興留下來許多名校,但在某些方面的藝術教育上甚至顯得很“傳統”。
但教育,歸根結底是人,在某些情況下能再歸根結底為,人數。
現如今,就學校的軟硬體條件和在中國創作藝術作品的“成本”而言,部分條件好的國內美術學院能夠給學生提供的環境,從某種角度而言,並不比某些國際知名的藝術院校遜色,近幾年也大有年輕的中國藝術家頻繁在國際藝術展上亮相,但,在中國考美術學院又到底有什麼特色呢?
還是說位於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所在的轉塘十年來的發展可以做一個很好的見證,感興趣的可以先閱讀:http://artexpress.artron.net/wapNewsShare/105579
簡單而言,中國美術學院作為中國最大的美術學院,每年吸引了數萬考生報考,有考生便有畫室,當考生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時,就形成了某種生態。上文連結中給出一個數據,轉塘每年都會迎來一至二萬考生備考,他們需要居所、生活用品、畫班、畫材、吃飯、娛樂、消費。文中這麼說,“曾有人估算,每年光考生的學費就約4個億”,如果這個資料有一定的可信度的話,考美術學院這件事就必定不僅僅是考試這麼簡單。從鼎盛時期近300家的畫室,到40幾家大畫室林立,轉塘看似已經完成了經濟轉型的第一步,在轉塘時,有人曾經指著馬路兩盤直愣愣的新修樓盤跟我說轉塘這裡十年前寸草不生,然而環顧四周,全是正在馬不停蹄全力前行的工地。我曾去過轉塘附近所謂產業園區——實則全是藝考畫室的地方參觀——本以為畫室,憑藉以前參觀過的印象,無非便是亂糟糟,畫畫,吃飯,睡覺罷了,誰曾想,學生的學習、繪畫、生活、飲食、休息,甚至娛樂都被“規劃”——這是一個產業。
位於山上文化園區的幾間畫室外景,建築物間次碼在道路兩旁,相當氣派,但除此之外,只剩綠水環繞
轉塘畫室起步時,當地可謂並無甚經濟建設,有心者租了地方,備了物資,擺明了做學生生意,初見規模後,再從美院聘些剛畢業的學生當老師,學生也信服,再後來,自己蓋(買)了樓,產業化,學生生活一切都能提供便利,依山傍水無花燈,家長也信服。於是有人賺了錢,也拉動了當地經濟,提供了就業機會,美院收了學生,學生畢業進畫室帶帶課做緩衝,甚至發展了文化產業,一切看上去都生機勃勃,哪裡有問題?問題是,這些跟藝術真的有關係嗎?
這種可以摸得著軌跡的教育產業模式對於有些人而言可能根本沒問題,但它恰恰說明了美術學院的人才選拔的“可標準化”,給藝術教育的產業化提供了土壤,縱觀中國美術學院十年來的考題,變來變去的繪畫考題依舊在可培訓的範疇之內,才給某些培訓機構年年驚人錄取率的廣告變為了可能。是因為藝術人才選拔標準之難以制定,還是為了保證某種“經濟繁榮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無從得知。
法國藝術家Daniel Buren覺得這是一次驚人的事件,也許是站在西方的角度希望記錄下參與人數如此之眾的跟藝術相關的群體事件,也許生活在僅僅一個四川省面積的歐洲國家的Buren先生體會不到這場參與人數眾多的藝術群體事件之後牽扯到了多大的利益——一個看得見的,可持續的利益。
高中藝術生的藝術專業與大學藝術生的藝術專業有什麼區別?
從理論上來,就差這一場藝考。但這場藝考的根本,可能跟藝術沒什麼關係。
-
4 # NenaHai
我現在是一名大一的視覺傳達設計的學生。
我覺得區別真的很大!是觀念的改變。
我先來談一下我當年的高中藝術吧,高中時候的我們學習美術,有相當一大部分的同學是因為要上一個不錯的大學而去學習了美術。在旁人看來,學習美術的都是那些文化課不好的學生才會去選擇這條捷徑。其實不然,美術沒有你們想得那麼輕鬆!
在高中時期,我主要跟著一個培訓機構,就是專門學習美術,為了應試考試然後上大學的。我個人覺得這種教育很死板,但是沒有辦法,時間緊任務重。其實一些美感已經審美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平時慢慢培養出來的。我們在高中時期看的書也都是什麼美院畫風,各種教程。根本不看什麼美術史啊設計史以及一些設計師的作品還有什麼時裝雜誌什麼的,因為根本沒有空。每天都在反覆的練習速寫,素描以及色彩。要是你要參加藝考,決定考那個學校就按照那個學校的風格來練。反正就是很摧殘身心,甚至讓原本喜歡藝術的同學變得反感。而且好多知識都是老師強加灌輸給你的!大部分都不太理解...
相反,在大學裡,學習藝術就相對自由,但是也不輕鬆。當然做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都是不輕鬆的!在大學裡學習藝術就分專業藝術和設計藝術。專業藝術就是學出來以後就當畫家的那種,設計藝術就分各種設計。但是不管是專業藝術還是設計藝術都要學習三大構成還有一些基礎課。在大學裡,大家都是同一起跑線,老師更希望看到一些有想法有創意的同學。當然在之後我們會學習軟體,但是手繪也很重要!在大學的圖書館裡,自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向發展。
回覆列表
高中藝術生學的只是基礎入門課程,不只是為了考試,但是高中所學的藝術,也是為以後上大學所學的藝術打下堅實的基礎。上了大學以後專業會更加細化,由專業的教授來授課。這樣就真正的叫藝術專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