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漪思飄緒

    武禹襄武澄清的“王宗嶽太極拳譜”,得於舞陽縣的“捻黨”成員,得於舞陽縣的私鹽店

    依據李亦畲所敘,武家所得的不止是一篇《王宗嶽太極拳論》,還有其他內容,基本是一套拳譜。所以是得“此譜”。

    (1)“武家序文”說明---有家傳口述,武禹襄的“王宗嶽太極拳譜”得自其他地方(舞陽)

    李亦畲的“太極拳譜跋”,記述:“此譜得於舞陽縣鹽店,兼及諸家講論,並摻鄙見,有者甚屬寥寥。間有一二有者,亦非全本,自宜重而珍之,切勿輕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光緒辛巳中秋念三日亦畲氏書。”

    意思就是,這套太極拳譜,得自舞陽縣的一個鹽店,內含不少人的拳論,又添上我自個的見解,擁有者很少,應該珍重儲存。

    《武氏太極拳全書·武秋瀛傳》記載:“武秋瀛(1800—1884)名澄清,字秋瀛,自號秋瀛老人,是武禹襄大哥,咸豐壬子進士,河南舞陽縣知縣,對太極拳造詣頗深,現流傳的王宗嶽《太極拳譜》即其從舞陽縣鹽店所得。”

    ------

    李亦畲保留了“又曰”、“解曰”字樣,說明他是尊重原作的,這些原作就是他所說的“諸家講論”的有關部分。

    武式太極拳源流

    李亦畲《太極拳小序》中,明確了先有王宗嶽,後傳至陳家溝。 若王宗嶽是武禹襄的化名,李亦畲就不會把武禹襄寫成陳家溝太極拳的祖師了。這方面,由1867年的“太極拳始自宋張三丰”改為“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可知李亦畲有自己的推測判斷。

    李亦畬《太極拳小序》:

    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嶽論詳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某,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餘年,備極精巧,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能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予自咸豐癸丑,時年二十餘,始從母舅學習此技,口授指示,不遺餘力。奈予質最魯,廿餘年來,僅得皮毛,竊意其中更有精巧。茲僅以所得筆之於後,名曰《五字訣》,以識不忘所學雲。光緒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畬氏謹識。

    ****** 太極拳,在王宗嶽之後,傳到了陳家溝陳某,能達到神明層次的,每代也沒幾個人。楊露禪去過陳家溝,學了十餘年。武禹襄聽說趙堡陳清平也擅長太極拳,一年後,去學了月餘時間。

    李亦畲的“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也與杜元化的說法一致------“名曰三豐傳,然究其根,則此拳發源,不自此始,何則據?餘師所聞,雲此拳乃系老子所傳。惜餘師等皆早仙逝,餘言無處可證。”

    在杜元化《太極拳正宗》之“太極拳溯源”中:

    前部分有------據聞王老夫子學於雲遊道人,學時即告以此拳之來歷久矣。此拳何自來乎?有歌為證。歌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玉皇上帝,正坐當筵。帝君真武,列在兩邊。三界內外,億萬神仙。傳於拳術,教成神仙。”

    後部分有------名曰三豐傳,然究其根,則此拳發源,不自此始,何則據?餘師所聞,雲此拳乃系老子所傳。惜餘師等皆早仙逝,餘言無處可證。雖無處可證,卻有前歌尚存,說是“宓子真傳”,即此一句,可以證明。宓子即宓喜,號曰尹文始為。老子高徒越五世傳與張三丰。三豐則庶幾輿。餘師等歷代相傳之歌語堂然,餘不過謹據所聞如此亦,未敢確實決定。今世皆說是三豐所傳亦,猶多說是由蔣老夫子所傳,又猶現在說是清平老師所傳,然此均非無稽之言。按實此拳是為學家體育一法。即三豐祖師,亦非斤斤然。以此拳名世,不過藉此為練丹之術,使世人知練斯術者,可以延年益壽,久之真能練至純陽即可雲仙。

    (2)武禹襄學藝趙堡陳清平,得到了拳理,記述了回來。

    武禹襄去河南趙堡,訪到陳清平,學了月餘時間,體會到了拳術的精妙之處,漸至神明階段。在1853年,口述傳授李亦畲。

    “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予自咸豐癸丑,時年二十餘,始從母舅學習此技,口授指示”。

    武禹襄學藝陳清平,至少有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拳術指導(可見,陳清平、陳長興、楊露禪、武禹襄應該都會同一套拳術,即沒有金剛搗碓的太極拳);

    武禹襄也理應從趙堡記錄了不少拳理論述具體哪些是抄錄的,則在“老三本”中難以辨別,是否抄有“未署名的《太極拳論》”,也不可知。

    李亦畲《老三本》中有《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則,以“昔人云”三字開篇,在後半段解釋走架、打手的兩句話寫為“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工夫……”。

    在和兆元之子和敬芝(1850-1918)留下的手稿中,有著與之內容相同的歌訣,只是後半段中此兩句話開頭二字不是“平日”,而是“陳清平曰”。原文標點為:“陳清平曰: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工夫……”。 “陳清平曰”可對應上“昔人云”三字”,這樣行文,不僅句式工整,而且體現出了行文的邏輯性。

    ****** “平曰、解曰、又曰、昔人云”,有陳清平說的,還有其他人說的。

    ============

    《廉讓堂太極拳譜》(李亦畲老三本之啟軒藏本)的“王宗嶽太極拳論”部分,“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是為論”之後, 還有“ 解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 這是不是武禹襄抄錄的紙面樣式?是抄自趙堡,還是得自舞陽?

    ******古文落款“書並識”,“識”在這裡讀zhì(志),是標記或記住的意思。識的含義為知道、認得、能辨別。

    “禹襄武氏並識”,是武禹襄記住或領悟了的意思?

    (3)武澄清在河南舞陽縣的鹽店,偶得捻黨成員的“王宗嶽太極拳論、拳譜”。

    “拳論”這種紙質小冊子,不可能擺在明面上,讓別人能看到,而且,河南舞陽也沒有太極拳傳人的說法。這樣,一定要有某種事件,才能露出來。

    武澄清與舞陽之間,有什麼事件呢?無疑就是“捻軍/捻黨”之事

    唐豪的《太極拳研究》中:“1852年,其兄澄清中進士,官舞陽縣知縣。禹襄赴澄清任所……訪趙堡鎮陳清萍從學月餘。至舞陽於鹽店得王宗嶽譜,旋里後於1853年以技教亦畲”。

    武澄清(1800~1884),字霽字,號秋瀛。咸豐壬子年(1852年)進士,甲寅年(1854年)補舞陽縣令,任職五年後(1859年)回永年縣。是武禹襄的哥哥

    “老三本”《王宗嶽太極拳論》郝和本

    1854年,武澄清在“捻軍四起”的環境中,來到河南舞陽縣作縣令。

    鄰縣泌陽角子山,捻匪聚其中。武澄清下車,即練壯勇,聯鄉團,入山剿捕,先後獲巨捻李八千碎、李四能人、曹太元數名,又獲鄰縣要犯嶽善教三人,鹹置之法。會捻首張文成糾眾攻城,澄清督民勇等陴固守,危而復安。旋隨南陽鎮總兵緝文成餘匪,殄滅殆盡。事聞,賞戴藍翎,加同知銜。時皖匪孫葵心擁眾十餘萬,環攻舞陽,勢猖獗,澄清率眾防守,乘夜出奇兵誘賊,賊疑懼而逃。

    角子山起義發起於南陽的角子山。據《陝縣誌》記載,“賊多南陽人,自名其黨曰捻子,以角子山為巢穴”。咸豐元年(1851年)時,南陽捻黨喬建德就曾聚眾兩千餘人,在南陽、泌陽附近角子山活動。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1856年7月河南浴州、泌陽、確山、遂平、西平、舞陽等縣交界地區的角子山,發生抗清起義,其領袖人物有李太春、蕭況、陳太安、管紹堂、王三辮子等,他們自動‘結捻’,進行包送私鹽,打家劫舍活動。”這就是“角子山起義”。

    捻軍的前身“捻黨”,是在販私鹽和保販私鹽活動中發展起來的。 捻黨起源於黃河、淮河之間,豫皖蘇魯邊沿地區,也是白蓮教傳播最廣的地區。在乾隆時期,有拽刀會、義合拳、順刀會、虎尾鞭、八卦教、鹽梟(護鹽鏢局)等民間武術社團,逐步發展成為捻黨。經常在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等地護送私鹽,並與清政府發生武裝衝突。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北伐軍經過安徽、河南時,捻黨聞風響應,遍地而起。從此,捻黨脫離反清結社的狀態,進入武裝抗清的新階段,正式成為“捻軍”。

    清廷鹽務失調,民眾則爭購蘆鹽運往皖北、豫南以取利,官府謂之“私鹽”。災民、流民則不顧禁令,結捻日夜暗運私鹽,於是販運私鹽盛行,遇有鹽巡稽查,鹽販則鋌而相拒。久之,則出現專務保護販運私鹽的鏢局,公然保護販運私鹽。舞陽縣是明清兩代晉商的一個重要市場和要途。

    護鹽人員,有武術傍身。當時,不論八卦教武場,還是鹽行居多的山西鹽商隊伍中,皆有習武人員。《王宗嶽太極拳論》是“心意拳理”,而當時心意拳的發展,與山西的祁縣、太谷縣有著密切關係。

    於是,武澄清除了練鄉兵,入山剿捕捻軍,還要在舞陽管理私鹽,搜捕捻黨成員。私鹽販子成員中,有會綿拳者,自然露出拳術身手,在鹽店角落,也能搜到“太極拳譜”。同時,聽鹽店人員說“有這個拳譜的人,太少了,即便有,也不是全本”的話語。

    武澄清得到了《王宗嶽太極拳譜》,又不能聲張得自鹽店的捻黨......武禹襄李亦畲更不會記錄下拳譜的具體來歷,只能傳述“此譜得於舞陽縣鹽店”。

    在舞陽鹽店與舞陽縣令的關係中,不論是例行檢查、私鹽案件,還是鹽行保鏢的遺失,最後的結果,都是武澄清得到了《王宗嶽太極拳譜》(同《太極拳重大發現續十二》---崔虎剛.六合武學)。

    這本拳譜,其拳架部分,與楊露禪、武禹襄所學,是基本一樣的(陳清平、陳長興、楊露禪、武禹襄應都會同一套拳術,即沒有金剛搗碓的太極拳)。

    這意味著,在趙堡陳清平、陳溝陳長興之外,還有一支太極拳的傳承。

    李亦畲“老三本”中的十三勢架:

    “懶扎衣、單鞭、提手上勢、白鵝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勢、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勢、上步搬攬捶("自藏本’記作"搬攬捶’)如封似閉;抱虎推山、單鞭、肘底看捶、倒攆猴、白鵝亮翅、摟膝拗步、三甬背、單鞭、紜手、高探馬、左右起腳、轉身踢一腳、踐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腳、蹬一腳、上步搬攬捶、如封似閉;抱虎推山、斜單鞭、Mustang分鬃、單鞭、玉女穿梭、單鞭、紜手、下勢、更雞獨立、倒攆猴、白鵝亮翅、摟膝拗步、三甬背、單鞭、紜手、高探馬、十字擺連、上步指襠捶、上勢懶扎衣("郝和本’無此勢,見"自藏本’)、單鞭、下勢(此勢於"郝和本’中被塗抹)、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轉腳擺連、彎弓射虎、雙抱捶、手揮琵琶式("自藏本’中無此勢)”。

    這是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太極拳”套路名稱,它以三次“紜手”為界限將套路分成四節。查楊、吳、孫等諸家太極拳傳統套路,其勢名、順序、編排模式與之極為相似。

    李亦畲“老三本”郝和拳譜

    在武家得於舞陽縣的《王宗嶽太極拳譜》的拳架套路中,明顯不同的招式名稱,就是“三甬背”、“更雞獨立”,這兩個招式名稱,說明------此拳譜不是來自永年楊露禪、趙堡陳清平。

    關於武氏太極拳的“三甬背”:

    一種說法-----二水居士在校釋時說:三甬背,疑係“通背”之誤植,抄本中“通”字容易誤讀成“三甬”。若這樣,武家所抄錄的鹽店拳譜,紙張已顯微損。依據“垂”字,也可能是舞陽捻黨成員的錯抄。

    另一種說法----在古漢語中,“甬”與“通”是通用的,常作為碑的量詞出現,都可念為“tong”的發音。曾運乾先生曾在自己的著作《喻母古讀考》中表示:“烏魯木齊人將三甬碑中的‘甬’讀成‘tong’,是上古音之遺蹟的傳承,是活化石,是值得驚喜的一件事”。 八十年代,在全國地名普查工作時,曾發現三甬碑的“甬”按照規範並不念為“tong”,結合新疆眾多的帶“屯”字的地名,“三甬碑”又改成了“三屯碑”。

    武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之外,還有“三甬背(三通背)”、“更雞獨立”嗎?

    無獨有偶。在邯鄲廣平的顧氏太極拳老拳譜中,也有“三通背”與“更雞獨立”。

    這拳譜的名稱是“十三勢滑拳架”,招勢類同於“老三本”,在馬希平老師所著《龍虎太極拳》一書的附錄中(邯鄲顧氏太極拳傳承)。

    《龍虎太極拳》附錄“十三勢滑拳架”

    顧氏太極拳,傳聞由清初顧殿一道長所傳,又稱龍虎太極拳六合通背太極拳、通背滑拳、盧氏太極拳等。說明這套拳譜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拳名,而因“太極拳”一名始於1860年以後,以致後輩有了混合拳名的說法。

    傳承關係: 陳利---任來慶、盧鳴金---......---傳至馬希平。

    陳利的“滑拳”一脈,是心意拳的傳人,也傳有《王宗嶽太極拳論》。

    為什麼說“老三本”拳譜來自類似陳利的“六合通背太極拳”呢?

    一是陳溝陳長興、趙堡陳清平、永年楊露禪傳授弟子的拳術中,都沒有“更雞獨立”的說法;

    二是在1860年之前(武澄清從舞陽回永年之前),李亦畲尚未整理“老三本”,楊班候還沒有回到永年教拳(且楊家特點名稱“攬雀尾”),陳利無從抄錄;而此前,陳利已學有六合通背拳(通背滑拳),練法與太極拳相似。

    三是陳利弟子任氏,傳至河南內黃縣代老師的通背滑拳招勢,有“三通背”與“更雞獨立”;而且,1929年姚馥春姜容樵所著《太極拳講義》中的“乾隆抄本太極拳譜”,其中太極拳“二十字訣”,就是陳利所注。

    陳利先生注“太極拳二十字訣”

    內黃通背滑拳,創立於明末清初:

    1.預備式;2.上勢懶扎衣;3.提手上勢; 4.更雞獨立;5.指膛捶; 6.玉女穿梭 ;7.如封似閉 抱虎推山;8.白鶴亮翅; 9.單鞭;10.搬攔捶;11.撇身捶;12.手揮琵琶 下勢;13.擺蓮腿;14.三通背;15.震腳;16 .高探馬 二起腳;17.胯虎;18.彎弓射虎;19.三腳步;20.四腳步; 21 .走內圈; 22.七星八卦九宮步 收勢

    ------

    陳利傳下拳譜中,有太極拳的“二十字訣”:“披(劈)閃擔搓歉(兼)沾粘,隨鉤摟拘掛牽拿,撥撮墜縷(捋)擠攤

    並且,內黃縣通背滑拳歌訣,有“順項貫頂兩膀松,束烈下氣兩捶爭,胃陰開筋把襠撐,十指抓地兩分膝”之句,是《太極拳講義》中“乾隆抄本太極拳譜”的太極拳歌訣。

    有人曾對《乾隆抄本太極拳譜》有語法用詞分析,認為是清代以前創作的。可與“元代王宗嶽”對應上(具體分析見《《太極拳講義》與《乾隆抄本》之謎/魏坤梁》)。 《太極拳講義》所載《乾隆抄本》的內容包括:七首“古歌訣”、一首“十三勢行功心解”、“十三勢”的陳述詞、一首“二十字訣”,這些歌訣都還有註解。

    這些古歌訣,存在著大量特殊的明末清初已經幾乎絕跡的互文、分承等古代語法修辭,如“順項貫頂”應從互文理解為“順貫項、順貫頂”,“動分靜合”應從互文理解為“動靜分合”.。所以,歌訣應為元明期間的拳法歌訣作品

    內黃通背滑拳的“太極拳”歌訣

    這種“五趾抓地”,也是陳式太極拳的練法,在洪洞通背拳的傳承中沒有這種歌訣,則,應來自通背滑拳。

    如此,某種通背拳在發展中形成了兩支------與心意拳融合的六合通背拳、與少林拳融合的洪洞通背拳。後來,傳到楊露禪武禹襄,形成了太極拳體系。

    六合拳,有“長拳、大姑娘拳”的說法,與趙堡有“大姑娘拳”的說法相同。

    樊一魁在《通背拳圖譜》自序中說的“此拳乃河南郭永福所傳、郭在少林曾受藝、郭於乾隆年間保鏢來洪,在洪羈留多年,傳藝於賀家莊賀懷璧,後賀留傳南北,皆是口傳心授,按照前規”。

    為什麼舞陽的鹽行保鏢,與陳利的六合通背太極拳有關係呢?

    陳利的拳術傳承,與八卦教等民間社團有關係。比如:陳利的師爺翟貫一,是離卦副頭目的身份;陳利傳人盧鳴金的弟子中,就有清末民初的紅槍會領袖宋廉敬。而,有些舞陽的捻軍成員,就來自八卦教等民間武術社團。

    所以,舞陽縣鹽店的太極拳譜,或來自陳利的門生,或來自山西方面的傳人。

    陳利的師爺與山東有關係,山東查拳有“更雞獨立”的招式名稱, “更雞獨立單翅抖,順風擺蓮顫巍巍。 鷂子翻身捕金燕,順手牽羊雙手捋”。那時的民間武術社團,常有來自山東的武術教師。

    也可以認為舞陽的太極拳,是直接來自山西王宗嶽一脈,但,山西缺乏拳術傳承資訊。目前,只有邯鄲陳利這一脈,符合條件。

    但,陳利雖有《王宗嶽太極拳論》,但其傳承中沒有王宗嶽,則有兩種可能:(1)王宗嶽與陳利都是翟貫一的傳人,屬於同源異流;(2)陳利的《王宗嶽太極拳論》,或是前輩在山東抄錄而來。

    有人認為陳利的《王宗嶽太極拳論》得自楊班侯的弟子陳秀峰。陳秀峰(1836—1928),名字敬亭,到1860年時才23歲,在這個年齡能獲得師傳的拳譜嗎,何況楊班侯1868年才回到邯鄲教拳。

    所以,太極拳的演化路線是:

    某通背拳---六合通背拳、洪洞通背拳 ---趙堡及陳溝、邯鄲廣平 ---楊露禪、武禹襄、陳利,或還有山西傳承。

    而,武禹襄所得舞陽縣的《王宗嶽太極拳譜》,就是六合通背拳的另一脈傳承。

    當時的河南溫縣,同時存在著六合通背拳、無極通背纏拳(洪洞通背拳)兩支傳承。

    (5)總結而言------

    1852年,武禹襄從師趙堡陳清平,學到了改進後的陳清平“十三勢架”,並記錄了些拳理。

    1854年,武澄清任舞陽縣令,在搜捕捻黨的過程中,偶得王宗嶽太極拳譜》。這拳譜的拳架,與陳長興、陳清平、楊露禪的拳術是一樣的。

    依據拳譜中的招式名稱“更雞獨立”,則舞陽縣捻黨成員的拳譜,應是民間武術社團傳授的六合通背拳(比如邯鄲廣平陳利傳下的六合通背太極拳);在各地的捻黨成員,就有來自義合拳、順刀會、八卦教、鹽梟(護鹽鏢局)等民間武術社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不運動的人和經常運動的人,身體素質有多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