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74830016027912

      述懷[一]   [二] [三]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杖策謁天   [四] [五]   子,驅馬出關門 。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 。鬱紆陟高岫,出沒望平   [六]   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逝魂。豈不憚艱險?   [七] [八]   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侯贏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   [一]題一作 《出關》。這詩作於唐高祖(李淵)初稱帝時。當時魏徵投唐未久,在統一戰爭中   自己要求有所貢獻,所以請命赴華山以東地區,說服李密的舊部。詩中寫作者的抱負和旅途的艱險以   及重意氣、報主恩的思想。   [二]這兩句說當群雄在國中爭奪政權的時期,自己棄文就武,投入戰爭。“逐鹿”,比喻爭奪   政權。《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喻政權。“投筆”,東漢班超   年輕時曾為抄寫文書的小吏,一天,他投筆長嘆道:大丈夫應該立功異域,哪能長期在筆硯間討生活   呢(見《後漢書·班超傳》)!這裡借班超故事自喻。“戎軒”,兵車。“事戎軒”,即從軍。   [三]“縱橫”,戰國時蘇秦、張儀在列國間遊說。蘇秦主張齊楚等六國聯合抗秦,就是“合縱”   之計:張儀宣傳諸國聽命於秦,就是“連橫”之計。蘇、張因此被叫做“縱橫家”。這裡指自己曾向   李密獻策。“不就”,無所成就(指獻策不被採納,以至失敗)。“慷慨”,指為國效力的壯心豪氣。   [四]這兩句敘投奔李淵和奉使安撫山東。“杖策”,手持馬笙,也就是說趕著馬。“關”,指   ----------------------- 頁面 3-----------------------   潼關。   [五]這兩句用終軍和祁食其(音異忌)的故事比擬自己的山東之行,說明所負使命的性質。“請   纓”,西漢人終軍出使南越,他向漢武帝作豪語道:“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見《漢   書·終軍傳》)就是說只要一根繩索就把南越王牽來,後來終於說服南越王降漢。   “憑”,依。“軾”,車前橫木。“憑軾”,就是駕車而行的意思。“下”,降服。“東藩”,   東方屬國。漢初酈食其說降齊王田廣,“憑軾下齊七十餘城”(見《漢書·酈食其傳》)。   [六]這四句寫旅途的景況。“鬱”,阻滯。“紆(音迂)”,曲折。“鬱紆”,是形容山道曲   折難於前進,也是形容心情不舒之詞。(曹植《贈白馬王彪》:“我思鬱以紆”,“鬱紆將何念”。)   “陟(音志)”,登。“岫(音袖)”,山。“出沒”,時隱時現(山嶺有時隔斷視線)。   [七]這四句說途中艱險的景象怵目驚心,但是由於想著要報答唐主以國土相待的恩情,並不畏   懼。“傷千里目”,言遠望心傷。《楚辭·招魂》:“目極千里兮傷春心。”“九逝魂”,屈原《哀   郢》:“魂一夕而九逝。”“九逝”,言精神不集中。“逝”,一作“折”。漢代益州有險地名九折   板 (見《漢書·王尊傳》)。“九折”言道路曲折迂迴。此處作“九逝”或“九折”都可以通,但與   “魂”字相連,作“九逝”較妥。“憚”.怕。“國士”,一國範圍內的傑出人物。魏徵曾勉勵別人說:   “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見《舊唐書·魏徵傳》)   [八]這四句表明重視信義不圖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漢時人,以守信用著名。《史記。季   布傳》引楚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侯贏”,戰國魏信陵君的門客。信陵君救趙,   侯贏因年老不能隨行,但表示要殺身以報,後來果然照他的諾言做了。“意氣”,這裡即指有諾必踐、   有恩必報的精神。古樂府《白頭吟》:“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那“意氣”也相似,不過那是   屬於夫婦之間,這是出於君臣之際。“功名”,功勳和名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個領導不合,一個跟我要資料,另外一個不讓給,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