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淡定葉子Do

    意思是詢問杏村在哪裡。

  • 2 # 使用者1484119209368

    出自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⑴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⑵紛紛:形容多。

    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⑷借問:請問。

    ⑸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譯文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問一聲牧童哪裡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賞析: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 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 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杜牧身處江南,老家在西安,祖上也在西安,清明時節他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的路上奔波,心裡已經不是滋味,這首七絕《清明》就處在這種境遇下寫的。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點明詩人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這一天 ,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是身處異鄉。這天天不見Sunny,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紛 紛”二字形容那春雨連綿不斷,而自己也被這連綿的春雨下得心煩意亂。這給人們一幅江南春雨弧行的畫卷。

    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是由己推及他人,著力寫出人們的感情世界。紛紛的細雨下,自己孤行,見路上行人也是愁緒悲思,傷心欲絕,因為這些今天皆為悼念逝去的親人。因而詩人用 了“斷魂”二字刻寫這春雨下的悲涼。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裡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第三句“借問酒家何處有”,是向別人打聽有沒有酒店。“酒家” 酒店,就像現在的“某某大酒店、大酒樓”一樣,裡面能吃飯,能喝酒。“借問”,請問。向誰借問,詩裡沒有說,省略掉了,後來作者補上了借問的對家。詩人為 什麼問“酒家”?是避雨,抑或是“喝酒”?兩者皆有。詩人透過問話,不但使詩歌語言簡潔,形成了詩歌的審美空間,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餘地,而且暗示出想 “借酒消愁”的思想,從而表現出了詩人憂慮重重。 “何處有?”在哪裡、哪裡有的意思。詩人不是自己去尋找,而是 “借問”、“ 何處有?”表現詩人心情的急切,急需要想找避雨、歇腳、吃飯、喝酒的地方”,緩釋一下自己不好的心情。

    末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去處。“牧童”,是對問路的物件的點明與補充。“遙指”,遠遠地指著,詩人要找的去處可望可及了。牧童這一 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味,已經使詩人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帘—“酒望子”來了。牧童遙指”把詩人與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 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在這裡詩人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讓人倍作振奮。《紅樓夢》裡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 由這裡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此句作註腳。詩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 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 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 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後人學習繼承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貓對什麼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