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聯創作審美
-
2 # 訥於行
唐宋時期,沒有報刊雜誌發表作品,拿不到稿費潤筆,所寫詩詞唯有取得普羅大眾認可,大家以為文采斐然,酒肆茶樓飯館歌坊樂壇口口相傳地流行。當時生產力不發達,社會剩餘價值不多,讀書人很少,一般人很難得上私塾,百姓中文盲佔絕大多數,社會底層又有文化消費需求。詩人們除了宦海沉浮官場煎熬,謀生途徑侷促,所寫作品太高深玄奧,市場不認可,自視甚高又如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類大白話盛行。詩人詞家以詩詞作品換物兌酒,用文字交易飯菜,所致創作詩詞不去曲意抒發深宮哀愁貴族恩怨,更不敢之乎者也掉書袋讓人不知所云…
【本文觀點】
文言文時代,詩詞用白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面向大眾群體,便於傳誦,才有生命力。
【解題】
詩詞並稱,專指格律詩和詞曲的文學體裁。
【論據與論證】
格律詩,即以平仄替、對、粘、律、韻為基本規則和體裁要求的一種文學體裁。
平仄,就是漢字聲調的格律二元化。
替,即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的正格律句,寬格為“二四異四聲”的格律詩律句,否則失替!
什麼是二四異四聲呢?例如
仄仄平平仄(非韻句),
平平仄仄平(韻句)。
仄平平仄仄(白腳),
平仄仄平平(韻句)。
雙數位置第二、四字仄平或平仄交替,簡稱“替”,否則失替!
上下句雙數位置平、仄或仄、平相反,即雙數位置的紅色為仄,藍色為平;簡稱“對”,否則失對!
第三句與第二句雙數位置第二、四字平、平或仄、仄相同;簡稱“粘”,否則失粘!
格律詩律句中,單數位置平仄變格後,不能出現孤平(兩仄夾一平,七言開頭三字例外)、三字腳非律調(三平尾、三仄尾、三字腳孤平、三字腳孤仄);簡稱“律”,否則出律!
格律詩韻句末字必須平聲(仄聲出律出韻)且在同一韻部(換韻、借韻、鄰韻、仄韻不在同一平聲韻部,都是違規的);簡稱“韻”,否則出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紅燈停,綠燈行”,三歲小孩耳熟能詳,自覺遵守,成人格律詩創作審美能例外嗎?“意境第一,平仄不拘”,膾炙人口,流傳千古者,是古體詩,在唐宋古詩中不勝列舉,例如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王之渙的《涼州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明白如話,通俗易懂,便於民間傳誦,但張冠李戴為格律詩是詩界最大的誤區!
《靜夜思》·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第一句第三字平聲出律,“1拗3救”第一字在前從寬,無拗“救”什麼?故不能自圓其說,工具檢驗報告提示“建議用仄”!因此,正規詩詞網站高科技平仄工具莊重申明:本程式不支援拗救!
階前皎月光,
疑是地坪霜。
翹首瞻明鏡,
低頭眷故鄉。
格律詩體裁平仄替、對、粘、律、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五者完美統一,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瑰寶,在唐宋格律詩中閃爍著璀璨奪目的光輝,在格律詩創作審美實踐中,使用正規詩詞網站高科技平仄工具檢驗,每試不爽。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格律詩名篇,都是明白如話的格律詩典範。
《登鸛雀樓》·王之渙(唐)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夜雨寄北》·李商隱(唐)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
韓愈(唐)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總之,古今格律詩或古體詩面向大眾群體,明白如話,通俗易懂,便於傳誦,才有生命力。
【結束語】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平仄替對粘律韻是格律詩體裁賴以存在的基本規則,是科學鑑別診斷格律詩與古體詩的客觀量化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規詩詞網站高科技平仄工具檢驗,是今人格律詩創作審美實踐的可靠助手。
切情應景,真情實感,是評價意境優劣的客觀量化標準。離開作者真情實感主旨,一味迎合他人情趣,堆砌華麗詞藻再多,也只能是無病呻吟,譁眾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