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梁老師說事
-
2 # 建康楊玄明
不行!
應力有變化,必須下水再裝。
軍艦都是幹船塢建的,就是“幹”建,無水、無水壓。建成後下水,下水之後,有水、有水壓,艦體會發生變化,鋼材內部應力也會有變化,全艦體各部分的尺寸也變化。
下水一段時間,長短不一,一般2~3月,艦體才可定型,這時舾裝,才可永久。
不行!
應力有變化,必須下水再裝。
軍艦都是幹船塢建的,就是“幹”建,無水、無水壓。建成後下水,下水之後,有水、有水壓,艦體會發生變化,鋼材內部應力也會有變化,全艦體各部分的尺寸也變化。
下水一段時間,長短不一,一般2~3月,艦體才可定型,這時舾裝,才可永久。
舾裝?說實在話,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的時候,還真就不知道是幹什麼的。
說句丟人的話,沒查資料之前,一直認為舾裝嗎?應該就是給軍艦上塗料的,塗料一上完,估計就可以開到大海上了。
後來特意地查了一下資料,這次才知道舾裝是幹什麼的。
所以想要把這件事說明白了,最好了解一下舾裝是幹什麼的,然後把軍艦建造的過程梳理一遍,這個問題就可以回答完美了。
艦船的舾裝
簡單地說,舾裝就是船的主體結構打造完成之後,開始給船舶安裝錨,桅杆,電路等等裝置的一道工序。
所以船舶在還沒有舾裝的時候,這條船也就是一個船殼而已,沒有價值的。
那麼現代化船舶的舾裝,又被分為三個大類,這裡邊包括船裝,機裝,電裝。
而通常說的舾裝,指的其實就是船裝。船裝又被分為外舾裝和內舾裝兩個部分。
外舾裝,可以認為是船舶外部裝置的安裝,包括錨裝置,舵裝置,繫泊裝置,拖拽裝置,起貨裝置,消防裝置,救生裝置,甚至梯子,桅杆,圍欄等等都在這個內容裡。
內舾裝,可以理解為船舶內部裝置的一個安裝,比如說艙室的分割,船用傢俱的安裝,絕緣材料的安裝,廚房裝置,空調裝置,甚至是船用的門窗都被列為內舾裝。
總之一句話,舾裝是打造艦船工程量最大的一個環節,它的工程量可以佔到總工程量的一半以上,甚至一些複雜的艦船,這個比例會更高,達到70%都是有可能的。
說道這裡,猜也能猜到,艦船開始舾裝,整條船上的人員是相當多的。
所以舾裝同樣也是建造船舶最亂,也是最容易發生事故的環節。
畢竟通常的船再大能有多大?施工場地不大的情況下,很多大型裝置要往船上吊裝,各種材料到處都是,再加上人員一多,不亂都不可能的。
所以如今船舶舾裝都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就這還不行,每年關於舾裝方面的研究,論文更是多得數不過來。
不過為了加快建造船舶的效率,壓縮建造船舶的成本,目前也開始推行起,預舾裝或者叫先行舾裝的工藝。
什麼意思呢?就是船體建造的過程中,就開始進行舾裝了。
為了達到這種預舾裝的效果,舾裝開始進行單元化舾裝,分段舾裝。
當然了,預舾裝並不說所以的裝置都可以和主體結構一塊進行的,只是一些簡單的部件可以這麼做,比如什麼鐵舾件,管子零件,區域性裝配這些部件可以進行預舾裝,其他是不行的。
至於原因就是題主的問題,為什麼是先下水,後舾裝了。
關於這個問題,最好是從造船的過程來說說。
話說艦船的建造一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開始焊接第一塊鋼板開始到下水,這個階段主要做的事情是對整個艦體的建造和焊接工作,以及動力系統的一個安裝工作。
第二階段就是艦船下水之後,開始的舾裝工作,第三個階段是舾裝之後開始的海試。
如果是軍艦的話,海試之後,就要小批次地生產一艘兩艘的,放到部隊裡進行磨合,磨合期間出現問題,在對原有的設計進行一個修修補補,最終才會列裝服役。
那麼在進入到第一階段之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工作呢?
首先得給艦艇選個船塢,整個第一階段的工作必須在船塢裡邊完成。
船塢這個東西,早在宋朝時期就被一個叫張平的人發明出來了。
當然了,哪個時候的船塢也沒什麼高科技,就是沿著河岸找一個合適的地方,挖出一個大坑,然後工匠在這個大坑裡完成船舶的建造。
等到船舶建造好之後,就要在大坑邊上掘開一個口子,把河裡的水引入到坑裡,那麼水進去之後,自然而然就會把坑裡的船給托起來。
當坑裡的水和河裡的水持平之後,船就可以開出去,在大河上航行了。
那麼這個造船用的大坑就是船塢。
這個辦法很古老,但流傳到現在依然好用,如今所謂的幹船塢,其實就是在河邊或者海邊挖上一個大坑而已。
當然了這個大坑比起宋朝時期的大坑就有講究了,坑挖出來之後,是要用鋼筋混凝土進行加固的,四壁啦,船塢的底部都得加固。
而整個船塢也被分成了塢門,塢室(就是哪個大坑)和水泵站三個部分。
當艦船開始下水,啟動水泵站,將水注入塢室,讓船先飄起來,等到塢室的水和外邊的水持平了,在開啟塢門。
也不用船開出去(也開不出去),而是使用拖船將艦船給拉出船塢。
這個過程就被叫做船舶下水。
當然這僅僅是艦船下水中的一種,也是比較好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被叫做船塢下水法。
其他還有機械下水,傾斜滑倒下水,以及我們自己獨創有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氣囊下水法。
其中機械下水法,是指使用升船器,或者乾脆直接上起重機,將準備下水的船舶直接吊放到水裡的方法。
不過這種方法具有侷限性,適合一些小的艦船,比如什麼快艇,巡邏艇,衝鋒舟之類的船舶。
至於氣囊下水是指將船舶放置在特製的船用氣囊上,從陸地轉移到水裡的方法。
氣囊下水法適合一些中小型的船舶,如今我們造船之後,中小型艦船要下水,全部都是使用氣囊下水下水的。
為什麼呢?
因為不管是海邊還是河邊,想要找一個地方挖大坑製作船塢,不容易的,畢竟海邊還是河邊是有限的。
那麼在海邊和河邊有幾個船塢,同一時間也只能同時建造幾艘船,接到更多的訂單之後,是也沒辦法同時開工的,有船塢數量的限制。
而氣囊下水法就不一樣了,造船的過程全部是在陸地上完成,那麼這種造船的場地選擇範圍就大了很多,只要接到訂單,有足夠的空地想同時建造幾艘都可以,只要人手夠了就行。
至於最後一種傾斜滑倒下水法,這就需要用到船臺這個裝置了。
船臺這個裝置其實就臨近海邊和水邊的一個斜坡而已,然後在上邊裝上軌道。
那麼打造艦船的時候,找好支撐艦船的墩木和一些固定船舶的防滑木。
然後在這上面打造艦船。
這種下水模式聽著就有點擔心。
怎麼說呢?當年蘇聯打造航母的時候,使用的下水方式就是這種傾斜滑道下水模式。
下水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事情比較多,看氣候,看風速,然後才能去掉束縛船舶的止滑木,鋼索,讓船舶隨著重力下水。
說來特別的有意思,這種下水模式,早在二戰之前,為了便於船舶下水,還會在船體上塗抹上牛油,目的是便於船舶滑行。
別看塗抹牛油貌似不需要什麼技術,是個人就能幹的了,其實根據溫度不同,這牛油的塗抹量還不一樣。
當然了,如今這種下水模式也不再需要塗抹牛油了,而是開始塗抹一種石蠟的化合物。
不過這種下水模式有點不靠譜,比如在1934年的時候,英華人打造了一艘3.7萬噸的瑪麗女王號豪華郵輪。
這首郵輪使用滑道傾斜法下水,結果這船在進入水中的一剎那,受到水的衝擊實在是太大了,直接導致船體的板架出現了嚴重的變形。
當時所有的人都傻眼了,這船歪了,造船廠虧大了。
所以從這裡開始,西方這些國家在建造大型船舶的時候,就不再使用這種滑倒傾斜法下水了。
開始使用古老的船塢造船法造船了。
不過說實在的,傾斜滑道下水法的投資可要比船塢投資的要小很多,畢竟就是一個船臺而已,幾塊木頭,而船塢又是鋼筋又是混凝土的,技術要求也複雜。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還能夠看到傾斜滑道造船法的原因,倆字便宜。
那麼透過上面的描述。
應該瞭解一個內容。
大型的船舶都是在船塢裡打造而成的,而船塢這種打造船舶利器的裝備,並不多。
那麼在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打造船舶的成本問題了。
如果將船舶在船塢裡全部製造出來,最後在下水,這個時間可就太長了,那麼勢必就會影響到造船的效率。
如今海上運輸業哪是欣欣向榮,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運輸屬船舶是最便宜的。
也就是說需要造的船就多,而大型船舶建造週期本來就長。
結果讓一艘船至始至終在船塢裡建造,就會將其他船舶的建造時間嚴重滯後了。
而將船體打造完成,就讓這還沒有完工的船舶下水,舾裝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在海上或者河上進行建造了,這就會給船塢騰出招待別的船舶時間,從而大大提高船舶建造的時間。
這還是時間,中間還有成本問題。
最簡單地說,如果船塢不是造船廠的,是租來的,這可是按照天來計算租金的。
而船殼下水之後,停靠在碼頭上,就算是收取租金,能有船塢裡的租金高嗎?這中間至少有著一半的差價,兩下一比較,造船廠的選擇就不用多說了吧。
所以在船殼造出來之後,提前下水,無論是對造船的廠方,還是對等著船舶使用的船主都是有利的。
所以提前下水就成了一個預設的規則。
那麼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個更大的好處。
舾裝之前的船舶就是一個空殼,而這個空殼說到底就是一塊塊的鋼板焊接而成的。
好吧,誰能保證,這些鋼板的焊縫異常的牢固?難道下水之後,就沒有漏水的風險?
如果有這種情況,不下水是不知道的。
而舾裝之前下水,遇到這種問題就可以提前處理了。
如果舾裝完成之後,再下水,遇到漏水的問題,這個後果就會嚴重很多。
畢竟這個時候,電子裝置,電路板,各種內飾都裝上去了,維修的過程中遇到這些東西,是拆了修,還是不拆修呢?
這些裝備,萬一被水泡壞了怎麼辦?
這要是有損失,就不會是一個船殼的損失了,船廠要虧得厲害了。
當然了,漏水問題,這個機率應該不會太大,畢竟現在各種先進的科技裝備有的是,各種探測裂縫,探測氣泡都可以探測出來。
所以提前下水,其實還有一個考量。
船舶在船塢裡僅僅受到重力和支撐物給與的支撐力而已,那麼船舶是要在水裡工作的,水中的環境可是相當複雜的。
比如什麼浮力啦,剪力啦,各種海水的衝擊力啦等等,局外人想象不到的各種力,還有各種腐蝕性。
一艘船的船殼遭遇到這些力的共同作用,會出現什麼問題,就算是最先進的手段,也不可能判斷的非常詳細,只有拿到大海里進行實際的驗證,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比如文章之前就提到的1934年,英華人打造的瑪麗女王號豪華郵輪,僅僅使用傾斜滑倒下水,一個水浪的衝擊,船就歪歪了。
這種船,要是到了大海上,遇到大的風浪會是什麼樣,還真就不好說啊!
所以船舶提前下水,在舾裝的過程中,有的是時間去驗證船在海水裡經受的各種考驗。
那麼在舾裝的過程中,還可以對船體進行隨時的檢查,這是一個很好的驗證方法,即節省了時間,又接受了考驗,就算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無法挽回的問題,損失都會降到最低。
當舾裝完成之後,這艘船還要接受最後的考驗,進行海試或者叫試航。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檢驗裝置,還要檢驗船舶在大海上航行的可靠性。
這一趟下來之後,一艘船就可以交給船主了。
當然了要是軍艦的話,還要多一道手續,和軍隊的磨合,最後才能服役。
不過,要是在海試的過程中,船舶出現了問題,不僅要及時修理,問題大的話,還要重新回到船塢裡,接受維修。
如果是進入到船塢裡維修,只能有一個答案,這船毛病大了。
大多數情況,都是船體出現了毛病。
比如受不了大海的風浪,各種力量的衝擊,船漏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