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顆愛Sunny的小石頭
-
2 # 有趣的山雀D9
不一定。上世紀九十年代去山西內蒙古交界處的晉省某縣出差。到達縣城已是晚上,找個小飯館簡單吃點飯,一看炒菜價格比我所在城市同樣的高。問一下女老闆,她說這裡的氣候長不了青菜,又是偏僻的山溝要從很遠的地方買菜,我恍然大悟。
-
3 # 獨行者0909
有低的方面,如交通。大城市由於面積較小城市大得多,在交通方面支出就明顯大很多。上下班乘公交車能一車就到單位的很少,有的要多次換乘。如上海乘地鐵,3元起步,超過了往上加。乘地鐵一車到的更少。開私家車,停車是大難題,單位能提供停車位很少,臨時停車點太貴,在黃浦等中心城區,每小時15元。坐計程車,稍微坐一坐,40一50元太正常了。稍微遠一點,百把元也正常。
-
4 # 貴陽小資料
對於個體和家庭而言,生活成本,根本上並不取決於哪座城市,而取決於個體的選擇。
比如,選擇小城市的低房價,那就意味著,子女不能讀上大城市優質的學區資源,父母不能進排名top的三甲醫院看病。
想要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或者排名靠前的醫療資源、知名專家,要麼到大城市買房,要麼在學校、醫院周邊租房,同樣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任何資源,都是需要付出代價和成本的,只不過個體的選擇不一樣而已。
事實上,每一座城市都有生活成本,只是這種成本,透過不同的形式體現出來。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請客吃飯這件事而言:
在三四五線小城市,房價不高,但是生活悠閒,通勤半徑較短,消費也不高,人們經常請客吃飯、人情往來互動就比較頻繁,錢和時間,雖然沒有花在住房上,但是花在人情、社交上的,長年累月累積下來,其實也並不少。
而在一二線城市,房價很高,而且人的時間、金錢一般都是花在刀刃上。
下班之後,一二線城市,大家想聚一下,交通擁堵、時間成本十分高昂,下班高峰期,堵車就要堵個2~3小時,到8點左右才到飯局,餓過頭了,吃的飯菜也沒興致。
而且一二線城市的飯局,酒菜也不便宜,動輒一桌几大千的買單,誰經常請客也承受不起。
所以,久而久之,小地方的人更熱衷於鑽營人情關係、人脈網路,大城市的人則更看重價值和效率。
實際上,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和代價,一般都是透過房子、車子、票子這些客觀的物質層面可量化出來的,明碼交易,屬於明規則,你買得起什麼樣的房子,住什麼樣的社群,享受什麼樣的配套和生活,有著比較強的可預期性、確定性。
而小城市的生活成本和代價,往往是不可明言的潛規則,蘊含於人情世故之中,不可量化,很大部分取決於人的主觀層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大城市的辛苦,小城市體會不到,供房、養娃、看病、上學等等,想要過上城市中等偏上的生活,自然需要花費不少精力,還有與精力相匹配的鈔票。
所以在大城市,人們的觀念裡面,往往搞錢是第一位的。
雖然辛苦,但這些籌碼,是明碼標價,清清楚楚擺在貨架上的。
在大城市,學歷、專業、年資經驗、年齡、成果案例、工作時長、好差評率等,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償付標準,為你的付出帶來相應的回報。
按照小地方來的人,常常批評大城市人際社會的,最常用的一個詞 ,就是“冷漠”。
沒有辦法,因為他們不得不冷漠,大城市客觀上的競爭環境,容不得他們講太多的情分。
畢竟在大城市,一切的優越、VIP、特權、內部資源等,都是可以量化為鈔票的,明碼實價交易。
而小城市,哪怕是能夠用錢擺平的事情,多多少少也會蒙上一點人情的面紗,小地方就算要用錢解決某些事情,還必須要找對了中間商,讓中間商把差價賺夠了,事情才辦得成。
其實,如果真的對比起來,大城市的住房成本,或許還是相對輕鬆、比較容易碰得到的一級臺階了。
而小城市那些近乎玄學的、埋藏在白紙黑字下的潛規則,才是更加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龐雜體系,勞心費神你也摸不透搞不明,不知道哪一天,“看不見的手”就會左右你成敗。
哪怕你是一個各方面都八面玲瓏、如魚得水的社交老手,也總有你參不透、躲不過的千絲萬縷關聯起來的關係網,裡面任何一個不起眼的變數因素,都有可能讓你的努力竹籃打水一場空。
仔細琢磨起來,要摸清這裡面的門道,要遠比在大城市加班通勤、業績考核、升職漲薪困難得多了,在大城市的闖關路上,每一步、每一級臺階,都寫得清清楚楚,有章可循。
在一場相對公平的燒錢競賽遊戲中輸掉,也往往好過不明就裡被人黑掉,至少你能得到你應得的那部分,大城市有足夠的分化和階層地位,能夠容納和包容你的能力和侷限。
而在小城市,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和層次來容納你,金字塔的層級沒有那麼多層,所以,要麼混出個人樣,成為萬里挑一的人精,要麼就逐漸邊緣化,泯然眾人矣。
回覆列表
我在大城市生活過,然後回到家長一個四線城市。比較而言,就正常的生活消費,大城市比小城市還要低,大家是否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