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目少女

    一 要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

    中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一直只提“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提“提出問題的能力”。我曾經挖苦地說,這是“僕從教育”而不是“主人數育”。主人提出問題,僕從去解決就是了。科學創新首先就要能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提問題是不容易的:一要提中要害,切中關鍵,這個問題一解決,一大批問題就迎刃而解,從而推動科學的大步前進;二要提得恰當、及時,已經準備了必要的條件,到了可以解決的時候。屈原在“天問”中提出了一百多個自然和社會問題,卻根本不能去解決,就不能算是科學,只是詩人浪漫的想象。所以,學校要創造讓學生敢於和善於提出問題的環境。我們這輩人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是處在“勇於接受任務,拼命完成任務”的環境中,卻自己從

    來不提出任務。對於一個科學工作者,這是致命的。我自己就深感這種缺陷。擺在當代中國青年面前的是要發揚首創精神,就不能光聽別人安排了。

    二 要學會創新的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方面。現在有很多“創造學”、“創新學”方面的書籍,在討論創新思維問題;還有許多生理心理研究,在探索腦功能開發問題。這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都會有幫助,是十分必要的。開設一些這類課程對學生進行有關思維教育也是有用的。但我總覺得,培養正確思維最主要還是靠思維的實踐。知道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等等名詞,讓學生有些思維科學意識,自覺地運用這類思維方式去思維當然很好。而根本的還是要從各學科科學家是如何成功地在具體探索科學規律的例項中來啟發學生進行科學的思維,並且以解決各學科的實際問題來訓練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會正確思維也是“學習”的一個主要內容。

    三 要學會選擇。

    人生道路上關鍵時刻的選擇合適與否對一個人的事業成就至關重要。要是當年居里夫人去從事理論研究,楊振寧去搞實驗,大概他們不會有後來這樣的偉大成就。做科研,選題恰當就是成功的一半。選擇並非易事,起碼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及弱點有清醒的認識;“知彼”就是對被選擇的物件有明白的瞭解,還要對社會、國家發展的走勢有大致的認識。選擇適當就能發展自己的個性,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而這是創新的一個重要條件。為此,學校要提供給學生廣泛選擇的自由和條件。“學分制”就是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次選擇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充分發展個性,發揮聰明才智。“多次”是因為“學會選擇”有個過程,允許失誤。在學校裡失誤還可補救,到社會上,一次失誤就無法挽回了,學校是選擇的實習場所。學校還要提供導師給以輔導和幫助。幫助學生選擇是個性化學習的重要一環,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很有影響。

    四 加強資訊交流。

    現代社會是一個資訊化的社會,現代世界是一個知識成為第一生產力的世界。想要順利的進行創造性活動,資訊交流是必要的。高效的資訊交流有利於創造性活動的進行。每個人,每個企業,以至每個國家的資訊量都是有限的,如果進行良好的資訊交流,就能夠有效的進行創造性活動。

    五 對於學生來講,加強素質教育

    進行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的發展對於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如果是僅僅侷限於老師所教授的書本上的有限的知識,而不具備實際工作的能力,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的,也就更談不上進行創造性的活動了。因此,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部門在教育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學生門的創造才能。

    在對進行創造活動所要求的外部環境進行了一番要求後,也要關注進行創造活動的主體,那就是如何激發出人們的創造才能、創造潛力。人們的潛力都是很大的,如果能夠很好的進行開發,利用,就會迸發出很強的潛能。而如何開發出人們的潛能,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應該在加強外部環境改良的同時,不斷調整創造主體自己的狀態,使其能隨時跟的上時代的發展、進步,才能進行有效的創造活動,發揮其創造潛能。

    六 靈活的處理創造主體自身與創造的環境之間的關係

    人類社會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著的,因此,客觀環境不一定總是適合創造活動的進行,在客觀環境不適合創造活動進行的時候,就應該主動的改變自己,勇於改變自己,使自己能夠不斷的適應社會。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只有在不斷的改變自己,提高自己,才能更好的發揮自身的創造才能。創造的環境其實是可以分為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正如哲學上所講的,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它們兩者的關係十分密切,同時兩者在一定的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如何正確的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係,對於發揮其創造才能是很重要的。對於我們中國的學生來說,這一條是至關重要的。

    同學們,為了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麗、富強,讓我們努力的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創新的思維,發揮創造的能力,讓我們的國家創造出讓全世界為之敬佩的奇蹟吧!

  • 2 # 使用者54961442870

    很多人小學智力還好意思把書法搬到電視上,給十三億人民看,但是我個人感覺至少十億人看不懂的,因為。那十億人是少數民族,也不知道他寫的什麼,寫出來和一條長蟲一樣。感覺剩下的3億人。是在看他有錢。給他點面子,文遠遠。要比財重要。只是你修文不到。修養不到。感覺文沒有什麼意義。古代,修文的人。拿財如糞土。一旦你修成型,自然是國寶。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說文不文。還想得到重用。我感覺沒有那麼好的事。天上不會掉餡兒餅。

  • 3 # 琳子博士

    創造力發源地

    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發現,創造力需要呼叫全腦各個區域的資源來創造,並不是由簡單由特定的腦區負責的,創造力的產生需要大範圍的神經網路協同合作來實現。

    隨著這門學科的日漸成熟,近年來的大腦研究發現,大腦中的任何一個功能,都不是從生理位置的角度來劃分的,真正的標準是大腦中的功能網路。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大範圍網路,叫做預設網路。當我們在做某一件具體的事或執行一個具體的任務時,大腦的預設網路活動會被抑制;而當我們什麼都不做,百無聊賴做白日夢時,預設網路活躍性就會增加。預設網路的活躍狀態和我們的自省、思考自身和想象有關,創造性的認知活動就和大腦的預設網路密切相關。

    當我們頭腦得到放鬆,想象新的可能性,停止大腦內部的評價和批判的時候,我們大腦中的注意網路活躍性會降低,而預設網路的活性會增加。爵士樂手和饒舌歌手在創作的“心流”狀態中, 他們就出現了這種大腦網路活躍的變化狀態。

    大腦預設網路

    預設網路包含的腦區有後扣帶回/前楔葉、內側前額葉、雙側角回、雙側外側顳葉、雙側海馬,是一個大腦系統。與之相對的是注意網路,兩者的活動相互對抗平衡。預設神經網路的活動和人們休息,做“白日夢”,自我意識以及“意義產生”密切相關;而當人們在做一個需要注意力參與的任務是,如閱讀理解或者背單詞時,預設網路就會保持安靜。

    在大部分時間裡,我們的大腦會在負責反省的預設網路和負責對外刺激作出反應的注意網路之間不斷切換。而那些更有創造力的人,似乎他們的神經網路比起一般人有著更強的連線。他們更擅長在需要思考的時候斷開預設網路和注意網路的連線,而在思考完畢需要專注執行任務時,再把網路給連線上。從某種程度上說,大腦預設網路體現了“非認知”的思維模式,而這一“想象”的大腦網路在天賦組成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創造力通常被人們認為是個體的人格特質,一般大眾依靠著有創造力的人來創作歌曲、電影、小說,來豐富我們的生活,以及發現新的科學理論和哲學思想來改變我們的世界。然而在過去幾年,社會心理學家發現:創造力並不是一個人固定不變的特質。隨著不同的場景、所處的狀況,創造力也會發生改變。所以,這些激發創造力的場景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有的時候比另外一些時候更加有創造力呢?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心理距離

    心理距離是一個影響創造力的重要因素。

    心理距離的意思是,任何不是發生在此時此地我們自己身上的事,都是有著心理距離感的事。心理距離感越大,越容易產生創造力。即使是發生在此時此地我們自己身上的事,我們也可以透過改變看待的角度,來製造心理距離感。比方說,可以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看成或者想象成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或者把發生的事看作是假的或者不太可能發生的。

    印第安納大學的 Lile Jia 等人的研究發現:當人們刻意增加心理距離感時,一個問題會看起來離當事者比較遙遠。這樣一來,當事人處理這個問題的創造力就會增加。

    所以,為什麼增加心理距離感可以增強創造力呢?這是因為當人們從一定距離看待一個問題時,人們會更多地從抽象層面上來思考這個問題。而如果一件事心理距離非常近,人們則會傾向於從具體細節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一個有距離的、抽象的思考角度,可以使人從比較少見的、新穎的角度來看待一個東西或一件事,這樣的方式也可以令人更容易把不相關的事用創造性的方式聯絡在一起,最終得出腦洞大開的結果來解決問題。

    比如在 Lile Jia 的這個研究中,實驗員給參與者出了個問題——一個關在塔裡的囚犯,他在他的囚籠裡發現了一根繩子,這根繩子的長度只有牢房到地面長度的一半。請問囚犯怎樣才能成功越獄?

    答案是,囚犯只需將原有的繩子揉開,解成兩條一樣長的新繩子,然後把它們連線起來,這樣就能到達地面了。

    有趣的是,實驗員在提問題的同時會給出了兩個不同的背景條件:

    這個問題是印第安納大學本地大學生設計的;另外一個背景是這個問題是由加州的大學生設計的。

    結果發現,將背景假設成比較遙遠的加州的那些參與者,他們的腦洞更大,更容易想到這個答案,因為他們在解決問題時的心理距離更遠。

    這也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通常我們在看待自己的問題,頭腦往往不如看待他人的問題那麼清晰。這個實驗結果還能給我們帶來的啟發是,即使只是微調一下某件事發生的地點,也能帶來更富有創造力的思維方式。

    同樣的,當人們在時間上增加心理距離感,即把一件事情看作是發生在遙遠的未來;或者人們還可以嘗試著在可能性上增加心理距離感,比如把一件事看成不太可能發生的。這些方式都可以增加解決問題的創造力。

    下一次,當你卡在一個問題上無法解決的時候,試著增加一點心理距離,用幾個簡單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提高創造力。比如到遙遠的地方旅遊(或者在腦海中想象去到一個遙遠的地方);考慮遙遠的未來;和與我們很不同的人交流;以及考慮現實中似乎很不可能的替代選擇;假裝這個問題來自於很遙遠的地方……這些方法或許能幫助你的大腦就可以靈光一閃,問題迎刃而解。

    此外,一個發表在《人格和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研究還發現:定居國外可以增加創造性的思維。

    這個研究結果顯示:在海外居住時間越長的商科學生,他們在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上表現越好。這並不是因為越有創造力的人越喜歡住在其他國家,而是因居住在其他國家可以接觸到新的文化和想法,這也可以讓人在解決問題時能產生新的想法,並且這種情況下的人也更願意真的用新的解決辦法。

    生氣的意想不到好處

    我們都知道“生氣”是種不好的情緒,生氣可能帶來不開心的感覺,甚至是造成不希望的結果。但在《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生氣的人可能更有創造力。雖然這樣產生的創造力不會維持很久。生氣帶來的創造力,只會出現在一開始,隨著生氣時間的變長,創造力也會逐漸下降到一般水平。此外,生氣帶來的傷害會超過創造力帶來的好處。在這個研究中,研究者發現,生氣的情緒可以給我們帶來非結構性的思維方式。在生氣的情緒中的實驗參與者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提出了更多原創性的想法。

    其中的原因是:首先,生氣是一種激發能量的狀態,而這種狀態對於調動資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人在生氣時會有更加靈活的思維模式,這令人的想法更加發散,也更容易從不同種類的資訊中找出關聯。生氣的人不容易有條理地思考問題,處於這種情緒狀態下的人在判斷資訊的時候更多地依賴於寬泛的、整體的線索,也就是容易從更大的視野看問題。

    此外同類的研究還發現,在當面對峙、討價還價、協商的環境下,生氣的人會表現得尤其好。

    參考文獻:

    [1] Dietrich A, Haider H. A Neurocognitive Framework for Human Creative Thought.Front Psychol. 2017 Jan 10.

    [2]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don-t-overthink-it-less-is-more-when-it-comes-to-creativity/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ude,副詞反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