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狂風大浪
-
2 # 鱷魚愛玩
同樣是豆子,人們提起紅豆會想起詩意的相思,提起綠豆卻順嘴吐出一句配王八。這聯想落差未免有些大。
殊不知,綠豆之所以配王八,主要是因為烏龜眼睛的外圈是綠色的,且大小和綠豆相當,擅長比喻的華人將這風馬牛不相及的二者拉到了一塊,甚至還用來表達朋友或情侶之間“看對了眼”。
其實,關於龐大豆類家族的民俗想象,古人可不止“皮”了這麼一下。
黃豆
在華人的豆類食譜裡,消耗量最大的並非紅豆、綠豆,而是黃豆。
中國是最早種植黃豆的國家,早在5000年前,先民就已知道如何種植黃豆,因此黃豆也是“五穀”之一。歷史上,最早關於黃豆的記載文字見於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1959年從山西侯馬縣出土的黃豆化石透過同位素分析證實距今已有2300年,可以追溯至戰國時代。此外,由於古人忌諱“黃”字,歷史中的黃豆多以“大豆”被稱呼。
“七月烹葵及菽。”
“中原有菽,庶民採之。”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王氣,鞠五種,撫萬民,慶四方。”
詩文中的“菽”是豆類總稱,篆文寫作“尗”,像豆類生長的樣子。
而陶淵明在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掛印回家後,也在南山下種起了豆子: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陶淵明悠然見南山。
不少文人墨客的趣聞也與黃豆有關。如蘇東坡在無錫吃到黃豆和貢米熬成的粥時,吟出:“身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表達詩人在世飄零久,卻在一碗尋常的豆粥中嚐到了踏踏實實的生活真味。
陶谷在《清異錄》中記載,五代時貴族們盛行吃“小宰羊”,贊為美味,實際上這道菜就是黃豆做成的豆腐。說到豆腐,就又是有不勝列舉的軼事詞章。
如陸游就在《老學庵筆記》中大談嘉興豆腐店。王致和還因寫下一首詠臭豆腐的五言詩而成舉人,並出任鐵嶺知縣,後升任衛輝知府。他在詩中盛讚:
明言臭豆腐,名實正相當。
自古不釣譽,於今無偽裝。
撲鼻生奇臭,入口發異香。
素醇饒回味,黑臭蘊芬芳。
珍饈富人趣,野味窮者光。
既能飫饕餮,更可佐酒漿。
餐饌若有你,宴飲亦無雙。
省錢得實惠,賞心樂未央。
王致和辭官後,在北京延壽街開了一家臭豆腐鋪,其在店門上書有一副對聯:“可與松花相比美,敢同蝦醬做競爭。”橫批是:“臭名遠揚”。豆腐店很快名聲大振。對這副妙趣天成的佳聯,見者無不駐足稱美。
早年,陶淵明曾在彭澤(現在江西省九江市內)當了81天縣令,任上每天都要吃一頓豆腐。由於他為官廉潔,深得百姓愛戴,在他辭官歸田返回潯陽柴桑時,老百姓為了表示對他的崇敬之情,家家磨瓊漿,戶戶做豆腐,在石鐘山下襬了三里路長的豆腐攤,為他餞行。陶淵明十分感動,提筆寫下:
“種豆豆苦青,力竭心已苦。瓊漿凝白玉,冰心報家夫。”
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更是記錄了各式各樣的豆腐菜餚,有“蝦油豆腐”“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王太守八寶豆腐”“程立萬豆腐”“慶元豆腐”“張愷豆腐”等,其中最有名的“王太守八寶豆腐”,原是康熙時的宮廷名菜,因為它很符合康熙喜食質地較熟、口味鮮美菜餚的品好,因此深受康熙皇帝的喜愛。
其做法是把豆腐用紗布擠成泥,再與豬肉末、雞肉末、蝦仁末、火腿末、香菇末、蘑菇末、瓜子仁末、松子仁末等食材一同烹煮,最後用雞湯燴煮成羹狀。相傳這道菜的方子首先御賜給了徐健庵尚書,尚書後傳給一名為樓村先生的門生,樓又傳給了自己姓王的外甥孟亭太守,故在後世傳稱為“王太守八寶豆腐”。如今,這道菜在北京和江浙地區依然出名。
此外,曹植《七步詩》中提到的豆子,煮熟的用來做羹,豆秸則用來燒火,以此表達了詩人“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心聲,從其用途來看,這一豆子,應該也是黃豆了。
2
黑豆
古時,人們還不知黑豆的藥用價值,認為它是黃豆的“次品”,就把它拿去餵養牲口,因此黑豆又被稱為“料豆”。
後來,隨著人們對黑豆的瞭解加深,黑豆也逐漸走上飯桌。比如民間有在“立夏”這天燒“立夏飯”的習俗,其做法就是用黃豆、黑豆、紅豆、綠豆、青豆五色豆連同白米一起燒製,以此迎接五彩斑斕的夏天到來。
關於黑豆,歷史上還有一則耐人尋味的典故。
明朝內閣首輔徐溥(1428-1499)是百姓公認的清官。他自幼天資聰穎,讀書勤奮,26歲在廷試高中榜眼,隨後授翰林院編修,從此踏入仕途。一次,張皇后的父親去世,明孝宗想給岳父找一塊風水寶地下葬。此時,恰有一名曾因錯被貶的官員投其所好,獻上寶地,引得龍顏大悅,一度要給這人官復原職。徐溥見後站出來極力反對,認為一旦開此先河必然後患無窮,來日他人效仿恐怕難能管制。明孝宗聽後覺得在理,便聽從其言。
孝宗早年勵精圖治,政績斐然,後漸漸懈怠,還一度沉心於道家神仙之說中尋找長生不老之術。徐溥見狀多次上奏勸諫,從唐宣宗偏信神仙方術服丹暴亡,到宋徽宗喜好道學以致亡國,引述史實,苦口婆心,說得明孝宗冷汗直冒。
徐溥為官,對同僚愛護有加,哪怕是政見不同,也是就事論事、不打壓報復,甚至對方罹難時還會仗義執言出手相幫。而在京城為官多年,他甚至未曾建造府第,直到要告老還鄉時,才由家人在故里建造一所住宅。
弘治十一年(1498年),他因年屆古稀、雙目失明而奉旨南歸,到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命兩童僕攙扶他圍著整個宅第轉了一圈,他用雙手摸遍牆壁和每根楹柱,家人問這是為何,他說:“我怕兒輩們把宅第造得太華麗!”一日,他由家人攙扶在門外散步,突然問道:“門外原是通衢大道,怎會如此安靜?”家人才告訴他,為了讓他安靜休息,已經把大路遷到河對面去了。他聽後勃然大怒:“你們怎能為我個人的安逸,就勞累鄉親們繞道遠行呢?”遂命令恢復大路於相府門前。
《明史》評價徐溥“凝重有度”,“凝”是指含蓄,“重”即穩重,而“有度”就是有氣度、度量。他宦海沉浮40餘年,終以“四朝元老”的美名榮歸故里,一生善始善終。
徐溥生活中有一個小習慣——數豆子。從少年時代起,徐溥便效仿古代先賢,準備兩個瓶子帶在身邊。每當自己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裡投一粒黃豆,倘若做了錯事就在另一個瓶子裡投黑豆,晚上檢查瓶子裡黃豆與黑豆的數量,以此來審視並反省自己。漸漸地,黑豆越來越少,黃豆越來越多,憑藉這種反省自躬,徐溥外不負人,無愧於己,可見,自律方能有所成就。
3
豇豆
和黃豆一樣,豇豆也是一種古老的作物。它起源於非洲,從阿拉伯透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
在阿拉伯當地,豇豆被視作愛情的象徵。男孩向女孩求婚時,總要帶一把豇豆,新娘去男方家,嫁妝裡也要放上豇豆,以期愛情天長地久。
中國民間也有關於豇豆的愛情傳說。據說早先豇豆是單生的,一年山洪爆發,一位姑娘正在拼命搶收豇豆種子,忽然看到一位小夥子抱著一根木頭在洪水中奄奄一息,姑娘馬上將他救起,又把豇豆咬碎來餵食小夥,不久他醒來恢復健康。此事感動了神農,他親自做媒,讓兩人喜結良緣,並令豇豆從此成雙成對的並生,以紀念有情人終成眷屬。
關於豇豆也有一個特殊的做法。傳說當年光武帝劉秀為躲避王莽躲進山中,飢寒交迫時一位老農端來一碗用麥仁、豇豆熬成的粥,劉秀吃後恢復了神采,並記住了這個味道。待後來劉秀稱帝時,還特命御廚烹調此粥,後世又把豇豆麥仁粥稱為“劉秀羹”。
4
豌豆
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希臘已種植豌豆。中世紀的整個歐洲,種植豌豆都和穀類作物一樣普遍。豌豆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不詳,但是文獻記載下的栽培歷史已有2000多年。
揚州人將“豌豆”喚作“安豆”,民國時倪澄瀛在《揚州竹枝詞》裡寫道:
豌豆為安諧俗韻,熬成稀粥保平安。
歲除賣到春三月,夏至何妨再一餐。
一般而言,秋季與春末都是豌豆的應季,但由於豌豆方便儲存不易腐壞,因此會被拿來過冬,也就有了詩中說的從歲末賣到開春的場景。
除了食用,據《本草綱目》記載,豌豆又名澡豆,令人面光澤。宋代以前,人們洗臉、洗手、沐浴時多用澡豆,它是用豌豆、綠豆磨成粉後加入豬胰、皂角等去汙成分,此外也會加入香料。經過道道工序並曬乾後,成為洗澡用的澡豆。自南北朝時期開始,澡豆便在民眾間廣泛使用。
5
扁豆
扁豆原產於亞洲,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栽培較早,後傳入埃及、蘇丹等非洲熱帶地區。扁豆大約在魏晉時期傳入中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而藥用價值較高的白扁豆原產於印度尼西亞,於明代宣德年間傳入中國。
扁豆是民間“摸秋”習俗中的主角之一。摸秋是民間在瓜豆成熟的秋季,由婚後未生育的女子在中秋夜去別人家田裡偷摘瓜豆的習俗。在田裡摸到南瓜的,寓意可以生男孩,摸到扁豆的寓意生女孩,因此扁豆又叫“峨眉豆”,象徵女性。
生活在新疆的回族人,有一種傳統麵食叫“扁豆麵旗子”,老話又叫作“雀舌頭飯”。半個世紀前,窮苦人家缺少食物,就拿一小把面擀成薄薄的麵皮,再切成細小的菱形薄片,放進開水鍋,再加入蔥花和扁豆,蔥花和扁豆一般會提前熗好煸熟,煮好後,扁豆油香,面旗爽滑,很快一碗就見底。
6
芸豆
芸豆是一種古老的蔬菜作物,原產於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和阿根廷,公元前就已在美洲普遍種植。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芸豆才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中國則於16世紀末開始種植。1654年歸化禪師隱元將芸豆從中國帶去日本,日本便稱其為“隱元豆”。
在民間傳說中,玉皇大帝不慎將玉佩和纓絡失落人間,落地後變成各色有條紋花斑的豆子,從此長出了白芸豆、黃芸豆、花芸豆等,因此芸豆又被稱作“神仙豆”。芸豆既是蔬菜作物,又是糧食作物,有些品種還具有觀賞價值,比如紅花菜豆,長有高高的莖和硃紅色的蝶形花,莢長而寬,令人賞心悅目。
歷史上,據說一次慈禧在北海靜心齋休息時,忽然聽到街上敲鑼打鼓很是熱鬧,忙問左右何事發生。太監稟報是賣豌豆黃和芸豆卷的,慈禧就叫人喊他們進來。慈禧品嚐後,讚不絕口,就將此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豌豆黃和芸豆卷。
7
蠶豆之所以叫蠶豆,相傳是因為其在每年九月播種,待到第二年成熟時恰逢桑蠶吐絲,因此得名蠶豆。
蠶豆一般認為起源於裡海南部到伊朗一帶,地中海沿岸及非洲北部的野生型蠶豆是栽培大粒系蠶豆的祖先。中國的蠶豆相傳是西漢張騫從西域引入。
南宋詩人楊萬里為蠶豆寫過一首詩:
翠莢中排淺碧珠,甘欺崖蜜軟欺酥。
此外,還有在佛誕節煮熟送人的青豆,被稱為“結緣豆”。江浙地區也會將青豆熏製好後把切細的蘭花豆腐乾、陳皮、糖桂花以及炒熟的芝麻加在一塊泡茶,這種休閒茶也被叫作“青豆茶”。
同樣能做出美味蜜餞“刀豆花”的刀豆,深受宋孝宗喜愛。而刀豆除食用外,更多被拿來入藥。
被廣東人稱為“眉豆”的白飯豆,得名是因為豆粒中間有一條眉毛一樣的線。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是魯班師傅誕辰,在這天木藝工人們就會用大鍋煮一鍋白米飯,再加上粉絲、幹蝦米、眉豆,做出一碗“師傅飯”。相傳吃了“師傅飯”的小學徒能夠像魯班一樣聰明,且能健康長大。
三月春芽四月豆,春季吃豆勝過肉。在過去,覆蓋鄉野的是玉米和紅薯,因為它們高產。如今,各種豆類大片出現在鄉野,成為田野豐富的點綴,成為美好日子的旗幡。
黃豆、紅豆、綠豆,在田野的風裡搖曳生姿,把秋季渲染得豐富多彩。而繽紛的豆類,不僅啟發了民俗想象,也豐富了華人飯桌。這些汗水和想象加在一塊兒,讓我們不僅吃的營養,想到其背後的故事,更能吃得開心。
回覆列表
誰讓綠豆是綠色的呢?
王八蓋子就有點綠,自然要多親多近。這民間給它匯成了一個家族:王八瞅綠豆時,進來個戴頂綠帽子郵遞員,交給它一封烏龜的來信:它跟蛇好上了,要求分手。
總之,民間文化中,綠豆與王八,口碑都不好。
紅豆,也是顏色好,所以待遇不同。紅娘就姓個紅字。喜慶的事兒,就要披紅帶彩,大紅燈籠高高掛起。紅色,那是熱烈與深情的象徵。是令人躁動的顏色。
但是,千萬不要被這溫情脈脈,情誼款款的設定給騙了。這種與相思聯想在一起的紅豆,也叫相思豆,它是一種毒性很強的種子,誤食了會讓人喪命的。
而在詩文中,只配與王八為伍的綠豆,卻是解暑解毒的佳品,以綠豆為原料,能做出很多美食的。綠豆糕、綠豆湯、綠豆粥,綠豆沙,都是好東西。
王八也是上佳的食材,很補的東西。
誰能想到,相思之物竟然是毒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