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923653515032
-
2 # 書彘
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6、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遊擊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
-
3 # 飄零198691001
在清朝,總督一職可算是位高權重,比今日的省長級別還要高許多,它除了掌管轄區的行政大權外,還需管理軍隊事宜,可謂軍政大臣,所以清朝對於總督的選拔,往往會慎之又慎。
皇帝一般會透過民族,出身,履歷等幾大方面來挑選總督。清朝一共設立十二位總督官職,清朝的總督都會被加授官職,像從一品的官員會被加授兵部尚書及督察院右都御史銜者,兼任大學士的總督會被授予正一品。那麼,清朝什麼官職可以升任總督呢?
不過清朝並沒有明確規定何種官職升任總督,而是根據出身、民族、履歷三個方面擔任總督。皇帝對於總督的選拔會非常謹慎,因為這一職位直接管轄地方的行政與軍事,它是皇帝的權力向基層百姓蔓延的重要橋樑。
所以,皇帝不僅要從出身考慮,還要從職位是否相近,自己的建議是否得到徹底實施,有沒有損壞自己的利益等等幾大方面徹底斟酌鑑別,以求達到利民、利德、以及真正的中央集權,因而一般的官職很難升任為總督。
清朝的皇帝一般都會選擇進士出身的官員擔任總督一職,究其原因則是進士相對於舉人、貢生來講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具有進士身份的官員從小熟讀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對於君權至上這個理念往往會比其他官員更加深刻,這也使得皇帝更加信任他們。
在清朝,考取進士非常的難,先從縣試開始,一般縣試的難度不高,只要有一定的文學功底,會寫詩、賦、策、論就可以。
透過縣試之後下一步則是府試,考試科目與縣試一樣,但是由於主持考試的官員知識量更加豐富,所以難度也相應的更上一層。接下來則是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後一級,也是最難的一級。
它由皇帝親自出題,親自主持,一旦考取了進士,就是天子的門生,最低也能夠被授予正七品官員。從忠誠、能力各方面來說,由進士升為總督確實是不二之選。
但僅靠出身還是不夠的,履歷也很重要。根據《清史稿·志九十一·職官三(外官)》記載,巡撫一般有“宣佈德意,撫安軍民,修明政刑,興革利弊,考核群吏,會總督以詔廢置”的責任,權力非常重大,他們在管理轄區的過程中,往往積累了很多的政治及管理經驗。
在職權上,跟總督也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在清朝歷史中,從巡撫提拔擔任總督的例子,並不少見。袁世凱就是從山東巡撫提拔,後接替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的職位。
巡撫之外,外放的將軍、總兵、尚書以及六部的副部長“侍郎”,也以擔任總督一職。皇帝一般會選取職權比較相近的官員擔任總督。有經驗可期。
雍正時期,皇帝選取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三位大臣擔任總督一職與當時朝廷開展新政、財政,民政方面的改革密不可分,因為三位寵臣對於皇帝開展的改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也是皇帝選取總督的一項重要的原因。
清朝作為由滿族人建立的政權,像總督這種位高權重的職位,一般都會讓滿洲貴族擔任。雖然建立之初打著“滿漢並重”的旗號,但是為了確保滿洲貴族的利益,有實權的官職基本都掌握在滿族的手中。
雍正時期,皇帝積極提拔漢人,39位總督中,滿人只佔26%。大部分都由漢人擔任,這也正是由於雍正皇帝對漢人的提拔以及大膽任用,換來了國家的安定與富強,從而使得“康熙盛世”得到了極大的延續。
但是對於統治著整整200年的清朝來說,大部分時期總督是由滿族八旗人所擔任,所以民族之分對於一位皇帝選擇封疆大吏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只有滿足民族、履歷、出身其中二者,才可以擔任總督一職。正常的升遷一般不會擔任總督一職,究其原因,則是總督需要管轄地方的經濟、軍事、文化、政治等幾大方面,位置極其重要,必須是皇帝親近之人或是由血緣相關的人擔任。
縱觀整個清朝,總督一職擔任的難度極其大,像進士出身、滿族身份、巡撫、侍郎、將軍、以及與陛下親近之人才有可能坐上這個位高權重的職位,這也是皇帝的治理手段,更是集權的必然選擇。
-
4 # 相生橋上的光輝
為世襲的武職士官。負責督察軍事的重任,職位高於安撫使。是從四品,相當於現在的廳級。 明清因襲元制,宣撫使遂成為世襲的武職士官。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立燕京、北京等路十宣撫司,以宣撫使總理一方民政,以後撤銷;後於雲南、四川、湖廣行省民族地區參用土官為宣撫使,專理本州事務。 .
回覆列表
巡撫是清朝時期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臺。級別是從二品。
宣撫使清朝時期為世襲武職外官,級別是從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