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左藕郎
-
2 # 仁者無憂
謝邀。儒家學說是春秋時代孔丘所創。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核心是仁,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但瑕不掩瑜,儒家思想也有一定侷限性,也是後人詬病的地方。如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尊卑貴賤,不逾行次;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社會倫理;中庸之道的社會價值取向,還有學而優則仕的用人觀等,都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相沖突,而受到現代人的質疑與批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否認的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文化數千年,它的價值不可抹殺。
-
3 # 明天更美好78461161
孔孟之道各有千秋,敲打推敲的學習中進步,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這樣,在批判組學習精髓,在學習中進步,永無止境,……。哈哈,善哉善哉!
-
4 # 自然法則是真理
其實儒家的文化很適合中國的集權農耕社會,且有穩定社會的積極意義。君臣父子,仁義忠孝,這是集權農耕社會必須的教義。但社會是要進步的,文化意識也必須跟進,不但要跟進,最好能引領。所以,到了現今二十一世紀,我們就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須要考慮如何對待儒家意識了。
-
5 # 一路向前159931557
讀了幾本聖賢書,甚至只看了幾句,就否定儒家學說,這是不對的,儒家學說是一個體系,修身,治家,平天下,是一種學習理念,是一個人所該走的路。我以為對個人耒說是有意義的,造就人的品質和素質。不象現在有的人,自已既無文品,更無人品,卻怪儒家文化束縛了他們,不能讓他們隨心所欲,我行我素。儒家文化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決不可少。
-
6 # 智慧改變命運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根據“問題導向”方法論,這個問題可以分解為:
1.儒家學說的創立與發展
1.1.儒家學說是由孔子創立,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
孔孟荀儒家三聖奠定了儒家學說的基礎。儒家學說主要是針對“士”階層的修身與出仕,和現代意義的平民教化沒有直接關係。
是古代眾多國學學說之一。
1.2.漢武帝時董仲舒將“儒學”上升為統治哲學。儒學統領國之政治跟本,但儒學的教育反而沒有平民化。
但三綱五常和尊卑有序的宗教化禮儀獲得強化。儒學成為國學或國之政治學說,為統治者統御教化服務。
1.3.北魏至唐朝盛世,佛,道填補了世俗領域的教化。儒家學說更是退縮至政治階層。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有所顯現,甚至出現儒釋不兩立的現象。
1.4.宋明清均是弱世或衰世,儒家學說統御教化得到強化,儒充當政治的幫兇,儒不入俗,世俗教化或文化普及是受限制的。但儒作為政治學說和儒學理論獲得長足發展。
其核心是為統治者統御天下提供理論支撐。同時培養仕,對平民實行愚民教育。
1.5.“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
2.儒學的侷限性,及其對國民性的影響
2.1儒學對適合平民的農工雜學發展方面,起到了抑制科技發展的作用。儒學沒有發展農工的思想,甚至拒絕先進科技。這個是近現代中國科技落後的核心原因之一。
2.2儒家人為製造階層分立/階層分化和一切為統治者服務,愚化平民,深受現代人痛惡。
3.當代意義的國學與儒家學說
3.1.由於近100年來的新文化運動,使文化與教育真正走向了普通大眾。現代科學也深入人心。
但新的社會倫理關係沒有建立起來,同時由於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化市場的活躍(得益於經濟的發展,與網際網路科技普及的發展),人們對精神追求有了很大的苛求,修身養性成為一種習慣或態度。
因此,國學經典學習以及修習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營養品。這些國學涵蓋儒釋道,墨法兵,縱橫雜家等。
也就是當今的國學不僅僅侷限於儒家經典。
當今修習國學的人士一般都能遵循平等理念,平常心態,並基於時間需要休習國學經典而不侷限於儒家經典。
3.2.當今人談論孔子已經超越了儒家學說。即孔子已經是國學的符號,而不僅侷限於儒學。
至於一些腐儒又是擺道場又是續譜系也是現時華人茶餘飯後的點心而已。
3.3,以修習國學經典,而抨擊現代新文化運動是腐儒的調性,沒有新文化運動和文化普及,以及現代科學科技的應用,估計普通民眾沒有多少人有機會修習國學。
3.4,反思1:清朝尊孔為萬世師表,而沒有將韓愈的“師說”列為國學經典,以及當代華人尊孔而不習“師說”是不是儒家的一大敗筆或者教育者的一大敗筆。
反思2:如果唐韓愈以後的1300年間儒家尊孔而不揚“師說”是不是有點追虛圖表之嫌,也許這也是儒學傳承的敗筆之一吧。
-
7 # 孤曰
古代人們想學的東西太少了只有儒家文化,所以說古代的人把儒家就融入了全部生活裡面,這個也怪當時時代不發達,儒家只是一種哲學,主要在君子小人,為人處世,道德倫理這方面還是講的很有道理的,其他,比如說治國,科技,這方面就不行了,雖然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個我覺得也有些誇張,科技方面,辨日炎涼的的故事就赤裸裸的展現出來了,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
8 # 留名斯基
儒家思想和核心就倆,一個服從,一個秩序,美其名曰孝和禮,但這年頭是講競爭和發展的,誰沒事把服從和秩序放心裡呢
-
9 # 藍先生易學研究
應不是詬病儒家吧?現代科學,經濟,結構學上。儒家文化,那方面提及,那方面帶動社會發展?人應隨著社會前進吧?站在原有地點不行動,會不會影響別人行動?如果路上都是儒家人物佔道,會不會影響交通規則?
-
10 # 秦獻勇
看莊子智慧。有群盜入城,見富麗大宅洗劫之,分贓而去。判斷大宅乃富有之戶,智也。奪其財而留其命,仁也。賊亦知下當尊上,禮也。均分贓物,義也。說幹就幹,信也。可見賊亦有仁義禮智信也。儒之是非善惡,標準不清,好人壞人皆可用之。君臣父子夫妻之綱,冤殺無數忠臣將相,受害婦女更是難以數計。孝悌也易極端,為利而墮落者多矣。墮落者令子盜,不盜則不孝,盜則違法亂義。是耶?非耶?不可否認儒家思想,雖然是為帝王和貴族服務的。但也確實起到了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千年後…“水久生蟲,法久生弊”。宋朝以來,愈顯弊重,幾於亡國。如今欲復興華夏,更當與時俱進。儒之思想,可取則用之;不可取則棄之。方為治世強國之道也。
回覆列表
儒家更多的是一套思想體系,並且這個思想體系在中國曆經兩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支撐點,並且到今天已經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它已經不是單單的一個“儒家”的概念,而是繁衍到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那些說詬病的人,大抵也都會批評如今的道德滑坡吧,但是實際上,這個被滑坡的道德,它是什麼呢,它也是從儒家思想體系裡生長出來的。
儒家的這套思想,一直在發展,確實有一些不適應當下的地方,這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導致的必然性。我們要做的,不只是一味詬病,而是像領導人所說的,對它揚棄,讓它發展,適應我們這個中國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