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作者:【羅隱】年代:【唐】體裁:【七絕】類別:【未知】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註釋】: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於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裡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複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於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裡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於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物件並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閒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後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麼,越王並不寵幸女色,後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於誰呢?尖銳的批駁透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於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於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後來的帝王不要諉過於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絡《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並無二致。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 西施詠 作者:【王維】年代:【唐】體裁:【五古】類別:【未知】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簡析】: 以詠西施為題,比喻一個人縱然有才也還需要機遇,也反映出世態的炎涼。結尾兩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並沒有用,有什麼必要效顰? 【註解】: 1、持謝:奉告。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別人的賞識。 【韻譯】: 豔麗的姿色向來為天下器重, 美麗的西施怎麼能久處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個浣紗女, 後來卻成了吳王宮裡的愛妃。 平賤時難道有什麼與眾不同? 顯貴了才驚悟她麗質天下稀。 曾有多少宮女為她搽脂敷粉, 她從來也不用自己穿著羅衣。 君王寵幸她的姿態更加嬌媚, 君王憐愛從不計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紗的女伴, 再不能與她同車去來同車歸。 奉告那盲目效顰的鄰人東施, 光學皺眉而想取寵並非容易! 【評析】: ??這是一首借詠西施,以喻為人的詩。“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寫出了人生浮 沉,全憑際遇的炎涼世態。 ??詩開首四句,寫西施有豔麗的姿色,終不能久微。次六句寫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寵 愛,就身價百倍。末了四句寫姿色太差者,想效顰西施是不自量力。語雖淺顯,寓意 深刻。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此 言頗是。 ———————————————————————— 西施灘 作者:【崔道融】年代:【唐】體裁:【五絕】類別:【未知】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註釋】: 西施是春秋時代的越華人,家住浙江諸暨縣南的苧羅山。苧羅山下臨浣江,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這首詩不同於一般弔古傷今的登臨之作,而是針對“女人禍水”這一傳統的歷史觀念,為西施翻案。 詩立意新穎,議論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聯平平道來,旨在澄清史實。據《史記》載,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戰敗後困於會稽,派大夫文種將寶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賄通吳太宰伯嚭,准許越國求和,從此越王勾踐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其後終於滅掉了吳國。這就是歷史的真相。所以詩一開頭就道破問題的實質:“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這個“陷”字用得十分精當,推翻了“女人禍水”論,把顛倒了的史實再顛倒過來。 議論入詩一般容易流於枯澀,而這首詩卻把議論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詩人在為西施辯誣之後,很自然地將筆鋒轉到了西施灘,用抒情的筆觸,描寫了西施灘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漲,西施當年浣紗的灘頭那嘩嘩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為她蒙上一層歷史的汙垢發出如泣如訴的聲音,訴說著世事的不平。但春水畢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這一切只能是詩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補上:“似有不平聲。”這“似有”二字,選用得非常得體,真切自然,寄寓著作者深沉的慨嘆。這一聯,完全是在抒情中進行議論,在議論中滲透感情。 晚唐詩人羅隱也寫過類似的詩:“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比較起來,兩詩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羅詩議論充分,能聯絡“時運”來分析國家的興亡,這比崔詩似覺深入一層;崔詩發議論,不僅訴諸理智,而且訴諸感情,將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這較之羅詩又有其高出一籌的地方。 ———————————————————————— 西施 作者:【曹雪芹】年代:【清】體裁:【七絕】類別:【未知】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西施的故事在正史中都沒記錄,《史記》中記載勾濺臥薪嚐膽終滅吳;范蠡泛舟,化身為陶朱公都沒提到有西施這樣的美女為伴。西施留給人們卻有一段發人深思的傳說,以傾城之姿被送入吳宮,在吳亡後又被范蠡攜入江湖,過完後半生。先苦後甜,是為可欣。 這首詩的大意是:西施稟有傾城的容貌,沉魚的姿色,卻不得不孤寂地住在遠離家鄉的深閉的吳宮,懷念著家鄉的山水,懷念著家鄉的一切。時人都只記得東施效顰的可笑,卻沒看到東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到老,仍然可以自在地在溪邊浣紗,這不也正是西施本來應該擁有的生活呀! 這首詩可以說是黛玉對自己現在所處境地的愁悶,同情西施實際實在可憐自己。父母雙亡,不得不遠離老家寄住在外祖母家,一切生活都要仰人鼻息。透過反思東施效顰,也抒發了自己嚮往平靜而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的思想。透過小說中賈雨村所論述的正邪兩氣說,並結合黛玉的身世,要是黛玉託生為男子身,一定會是逸士高人,陶淵明一類人。這種思想從書中的賦詩是很明顯能看出來的,所謂“名園築何處,仙境別紅塵。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菊花詩可說是黛玉寄託陶淵明隱逸生活的詩作。 ————————————————————————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 作者:【楊萬里】年代:【宋】體裁:【未知】類別:【未知】 朱墨勾添眼底塵,今年春盡不知春。 鞓紅魏紫能相訪,西子崇寧更可人。 【原題】: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種牡丹二首 ——————————————————————————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 作者:【楊萬里】年代:【宋】體裁:【未知】類別:【未知】 洛花移種到松江,國也天香內樣妝。 老裡懶邊無好思,為渠覓句卻窮忙。 【原題】: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種牡丹二首 ——————————————————————+—————— 下面這首是詞 薄媚西子詞 作者:【董穎】年代:【宋】體裁:【詞】類別:【未知】 自笑平生,英氣凌雲,凜然萬里宣威。那知此際。熊虎塗窮,來伴麋鹿卑棲。既甘臣妾,猶不許,何為計。爭若都燔寶器。盡誅吾妻子。徑將死戰決雄雌。天意恐憐之。偶聞太宰,正擅權,貪賂市恩私。因將寶玩獻誠,雖脫霜戈,石室囚繫。憂嗟又經時。恨不如巢燕自由歸。殘月朦朧,寒雨蕭蕭,有血都成淚。備嘗險厄返邦畿。冤憤刻肝脾。 【註釋】: 《薄媚》是大麴的一種。所謂“大麴”,就是指唐宋時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組成。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說:“凡大麴,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拍、殺袞,始成一曲,謂之大遍。”這是相當於一般大麴的結構而言。董穎的《薄媚》大麴,是由排遍第八、排遍第九、第十攧、入破第一、第二虛催、第三袞遍、第四催拍、第五袞遍、第六歇拍、第七煞袞等共十曲組成,題為《西子詞》,歌詠的是中國春秋晚期吳越鬥爭中越王勾踐利用美人西施復仇滅吳的歷史故事。 《排遍第九》只是其中的一支曲子,寫越王勾踐由臣事吳王夫差到返國的全過程,表現了勾踐在爭霸失敗後的痛苦掙扎與悲憤心情。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廬出兵與越爭霸,越王勾踐大敗吳師於木雋李(今浙江嘉興南)射傷闔廬。不久,闔廬死去。其子夫差繼位後於前494年出兵復仇,勾踐大敗,棲於會稽山上,乃使大夫文種向吳求和,“勾踐請為臣,妻為妾”,吳王不許。於是,“勾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被文種勸止,並接受了文種的建議,以美女寶器,買通了吳國擅權貪賂的太宰嚭,求和成功。於是勾踐入事吳王,為夫差“駕車養馬”,在吳三年,至前490年獲釋回國。《排遍第九》反映了上述歷史內容。 勾踐從兵敗到復國成功過程,無疑是悲壯的。作者準確地把握了這個基本點,所以在詞中,敘事抒情抑鬱悲情,壯懷激烈,構成了這首詞的基調。上片首六句,用有力的反跌筆法,將詞中主人公平生不可一世的地位與眼前窮愁卑下的處境相強烈對此,從而表達其悲憤情懷。起調三句,氣勢雄闊,有睥睨天下之慨。平生英氣凌雲,萬里宣威,多麼悲壯!但由“自笑”道出,“自笑”實為自嘆,如“長歌當哭”之意,造成反跌之勢。接著以“那知”一句轉折,反跌出與平生志氣有天壤之別的悲慘現實,迸發出了主人公的悲憤感情。值得注意的,詞中寫眼前現實的悲慘,但氣慨不衰。寫主人公“途窮”,而以“熊虎”比擬,雖是“途窮”其威不減;是“熊虎”,卻“來伴麋鹿卑棲”,其拗怒之氣亦隱然可見。這樣就深化了主人公的形象,並使全詞的旋律由起調的高昂轉入悲壯。“既甘臣妾,猶不許,何為計”三句,節奏短促有力,句句緊逼,不容喘息。其前兩句已寫出了形勢的嚴重,“何為計”一句,提出問題,尖銳有力,如驚雷驟至,必須立即作出反應,迅速抉擇國計。同時也蘊寓著無限的無奈,在句間結構上,“何為計”一句又具有轉出下文的作用。“爭若”四句,承上而來,回答問題。 這幾句,辭鋒犀利,沉著痛快,聲情悲壯,是血淚語,也是決絕語,表現了主人公的英雄氣概。“天意恐憐之”,則詞婉而意堅,流露了對於求勝的期望。詞至歇拍,尤覺聲情悲愴,“殘月朦朧,寒雨蕭蕭”,是這首詞中唯一的寫景處。“月”是“殘月”,而且“朦朧”;“雨”是“寒雨”,而且“蕭蕭”。“殘月”與“寒雨”是勾踐事吳三年,“備嘗險厄返邦畿”過程中諸般景物的擇要概括,且景物之中寓有山河破碎、家國風雨飄搖之意。顯然,這裡的寫景,是為了進一步抒情,為“有血都成淚”作烘托。“有血都成淚”、“冤憤刻肝脾”,該肌入骨、深沁肝脾,是本詞敘事抒情的最高點,成為全詞基調中最沉重強烈的音符。 這首詞寫是歷史故事,實是諷喻作者所處的南宋時代,詞中的主人公勾踐是作者刻意塑造出來的人物,中間傾注著詞人強烈的思想感情。詞人這樣淋漓盡致的描敘勾踐,顯然是借古諷今,指陳時事,抒發感慨,鋒芒直指南宋的統治集團。做敵國的“臣妾”,對勾踐來說,只是權宜之計,勾踐的屈節事吳,正是為了滅吳;而南宋王朝對金國的納幣稱臣,則是為了乞求苟安。在這裡,可以體會出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而那“有血都成淚”、“冤憤刻肝脾”,也正是作者有志難展、報國無門的忠憤。 這首詞是大麴的一遍。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第四章《宋之樂曲》說:“此種大麴,遍數既多,自於敘事為便。”舉此董穎《薄媚》為例。這一首敘事抒情渾為體(上片抒情兼敘事,下片敘事又抒情,互為作用,相輔相承)而抒情為主體。所抒發的人物感情如萬斛湧泉,蔚為大觀。《薄媚》全組十首,用韻皆同部平上去聲通押,平仄間雜,或厲而舉,或清而遠,或明快而嘹亮,相配使用,抑揚有致,有效地配合了感情的表達,付之歌喉,一定動人諧美。
西施 作者:【羅隱】年代:【唐】體裁:【七絕】類別:【未知】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註釋】: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於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裡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複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於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裡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於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物件並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閒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後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麼,越王並不寵幸女色,後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於誰呢?尖銳的批駁透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於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於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後來的帝王不要諉過於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絡《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並無二致。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 西施詠 作者:【王維】年代:【唐】體裁:【五古】類別:【未知】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簡析】: 以詠西施為題,比喻一個人縱然有才也還需要機遇,也反映出世態的炎涼。結尾兩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並沒有用,有什麼必要效顰? 【註解】: 1、持謝:奉告。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別人的賞識。 【韻譯】: 豔麗的姿色向來為天下器重, 美麗的西施怎麼能久處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個浣紗女, 後來卻成了吳王宮裡的愛妃。 平賤時難道有什麼與眾不同? 顯貴了才驚悟她麗質天下稀。 曾有多少宮女為她搽脂敷粉, 她從來也不用自己穿著羅衣。 君王寵幸她的姿態更加嬌媚, 君王憐愛從不計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紗的女伴, 再不能與她同車去來同車歸。 奉告那盲目效顰的鄰人東施, 光學皺眉而想取寵並非容易! 【評析】: ??這是一首借詠西施,以喻為人的詩。“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寫出了人生浮 沉,全憑際遇的炎涼世態。 ??詩開首四句,寫西施有豔麗的姿色,終不能久微。次六句寫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寵 愛,就身價百倍。末了四句寫姿色太差者,想效顰西施是不自量力。語雖淺顯,寓意 深刻。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此 言頗是。 ———————————————————————— 西施灘 作者:【崔道融】年代:【唐】體裁:【五絕】類別:【未知】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註釋】: 西施是春秋時代的越華人,家住浙江諸暨縣南的苧羅山。苧羅山下臨浣江,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這首詩不同於一般弔古傷今的登臨之作,而是針對“女人禍水”這一傳統的歷史觀念,為西施翻案。 詩立意新穎,議論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聯平平道來,旨在澄清史實。據《史記》載,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戰敗後困於會稽,派大夫文種將寶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賄通吳太宰伯嚭,准許越國求和,從此越王勾踐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其後終於滅掉了吳國。這就是歷史的真相。所以詩一開頭就道破問題的實質:“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這個“陷”字用得十分精當,推翻了“女人禍水”論,把顛倒了的史實再顛倒過來。 議論入詩一般容易流於枯澀,而這首詩卻把議論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詩人在為西施辯誣之後,很自然地將筆鋒轉到了西施灘,用抒情的筆觸,描寫了西施灘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漲,西施當年浣紗的灘頭那嘩嘩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為她蒙上一層歷史的汙垢發出如泣如訴的聲音,訴說著世事的不平。但春水畢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這一切只能是詩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補上:“似有不平聲。”這“似有”二字,選用得非常得體,真切自然,寄寓著作者深沉的慨嘆。這一聯,完全是在抒情中進行議論,在議論中滲透感情。 晚唐詩人羅隱也寫過類似的詩:“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比較起來,兩詩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羅詩議論充分,能聯絡“時運”來分析國家的興亡,這比崔詩似覺深入一層;崔詩發議論,不僅訴諸理智,而且訴諸感情,將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這較之羅詩又有其高出一籌的地方。 ———————————————————————— 西施 作者:【曹雪芹】年代:【清】體裁:【七絕】類別:【未知】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西施的故事在正史中都沒記錄,《史記》中記載勾濺臥薪嚐膽終滅吳;范蠡泛舟,化身為陶朱公都沒提到有西施這樣的美女為伴。西施留給人們卻有一段發人深思的傳說,以傾城之姿被送入吳宮,在吳亡後又被范蠡攜入江湖,過完後半生。先苦後甜,是為可欣。 這首詩的大意是:西施稟有傾城的容貌,沉魚的姿色,卻不得不孤寂地住在遠離家鄉的深閉的吳宮,懷念著家鄉的山水,懷念著家鄉的一切。時人都只記得東施效顰的可笑,卻沒看到東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到老,仍然可以自在地在溪邊浣紗,這不也正是西施本來應該擁有的生活呀! 這首詩可以說是黛玉對自己現在所處境地的愁悶,同情西施實際實在可憐自己。父母雙亡,不得不遠離老家寄住在外祖母家,一切生活都要仰人鼻息。透過反思東施效顰,也抒發了自己嚮往平靜而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的思想。透過小說中賈雨村所論述的正邪兩氣說,並結合黛玉的身世,要是黛玉託生為男子身,一定會是逸士高人,陶淵明一類人。這種思想從書中的賦詩是很明顯能看出來的,所謂“名園築何處,仙境別紅塵。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菊花詩可說是黛玉寄託陶淵明隱逸生活的詩作。 ————————————————————————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 作者:【楊萬里】年代:【宋】體裁:【未知】類別:【未知】 朱墨勾添眼底塵,今年春盡不知春。 鞓紅魏紫能相訪,西子崇寧更可人。 【原題】: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種牡丹二首 ——————————————————————————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 作者:【楊萬里】年代:【宋】體裁:【未知】類別:【未知】 洛花移種到松江,國也天香內樣妝。 老裡懶邊無好思,為渠覓句卻窮忙。 【原題】: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種牡丹二首 ——————————————————————+—————— 下面這首是詞 薄媚西子詞 作者:【董穎】年代:【宋】體裁:【詞】類別:【未知】 自笑平生,英氣凌雲,凜然萬里宣威。那知此際。熊虎塗窮,來伴麋鹿卑棲。既甘臣妾,猶不許,何為計。爭若都燔寶器。盡誅吾妻子。徑將死戰決雄雌。天意恐憐之。偶聞太宰,正擅權,貪賂市恩私。因將寶玩獻誠,雖脫霜戈,石室囚繫。憂嗟又經時。恨不如巢燕自由歸。殘月朦朧,寒雨蕭蕭,有血都成淚。備嘗險厄返邦畿。冤憤刻肝脾。 【註釋】: 《薄媚》是大麴的一種。所謂“大麴”,就是指唐宋時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組成。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說:“凡大麴,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拍、殺袞,始成一曲,謂之大遍。”這是相當於一般大麴的結構而言。董穎的《薄媚》大麴,是由排遍第八、排遍第九、第十攧、入破第一、第二虛催、第三袞遍、第四催拍、第五袞遍、第六歇拍、第七煞袞等共十曲組成,題為《西子詞》,歌詠的是中國春秋晚期吳越鬥爭中越王勾踐利用美人西施復仇滅吳的歷史故事。 《排遍第九》只是其中的一支曲子,寫越王勾踐由臣事吳王夫差到返國的全過程,表現了勾踐在爭霸失敗後的痛苦掙扎與悲憤心情。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廬出兵與越爭霸,越王勾踐大敗吳師於木雋李(今浙江嘉興南)射傷闔廬。不久,闔廬死去。其子夫差繼位後於前494年出兵復仇,勾踐大敗,棲於會稽山上,乃使大夫文種向吳求和,“勾踐請為臣,妻為妾”,吳王不許。於是,“勾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被文種勸止,並接受了文種的建議,以美女寶器,買通了吳國擅權貪賂的太宰嚭,求和成功。於是勾踐入事吳王,為夫差“駕車養馬”,在吳三年,至前490年獲釋回國。《排遍第九》反映了上述歷史內容。 勾踐從兵敗到復國成功過程,無疑是悲壯的。作者準確地把握了這個基本點,所以在詞中,敘事抒情抑鬱悲情,壯懷激烈,構成了這首詞的基調。上片首六句,用有力的反跌筆法,將詞中主人公平生不可一世的地位與眼前窮愁卑下的處境相強烈對此,從而表達其悲憤情懷。起調三句,氣勢雄闊,有睥睨天下之慨。平生英氣凌雲,萬里宣威,多麼悲壯!但由“自笑”道出,“自笑”實為自嘆,如“長歌當哭”之意,造成反跌之勢。接著以“那知”一句轉折,反跌出與平生志氣有天壤之別的悲慘現實,迸發出了主人公的悲憤感情。值得注意的,詞中寫眼前現實的悲慘,但氣慨不衰。寫主人公“途窮”,而以“熊虎”比擬,雖是“途窮”其威不減;是“熊虎”,卻“來伴麋鹿卑棲”,其拗怒之氣亦隱然可見。這樣就深化了主人公的形象,並使全詞的旋律由起調的高昂轉入悲壯。“既甘臣妾,猶不許,何為計”三句,節奏短促有力,句句緊逼,不容喘息。其前兩句已寫出了形勢的嚴重,“何為計”一句,提出問題,尖銳有力,如驚雷驟至,必須立即作出反應,迅速抉擇國計。同時也蘊寓著無限的無奈,在句間結構上,“何為計”一句又具有轉出下文的作用。“爭若”四句,承上而來,回答問題。 這幾句,辭鋒犀利,沉著痛快,聲情悲壯,是血淚語,也是決絕語,表現了主人公的英雄氣概。“天意恐憐之”,則詞婉而意堅,流露了對於求勝的期望。詞至歇拍,尤覺聲情悲愴,“殘月朦朧,寒雨蕭蕭”,是這首詞中唯一的寫景處。“月”是“殘月”,而且“朦朧”;“雨”是“寒雨”,而且“蕭蕭”。“殘月”與“寒雨”是勾踐事吳三年,“備嘗險厄返邦畿”過程中諸般景物的擇要概括,且景物之中寓有山河破碎、家國風雨飄搖之意。顯然,這裡的寫景,是為了進一步抒情,為“有血都成淚”作烘托。“有血都成淚”、“冤憤刻肝脾”,該肌入骨、深沁肝脾,是本詞敘事抒情的最高點,成為全詞基調中最沉重強烈的音符。 這首詞寫是歷史故事,實是諷喻作者所處的南宋時代,詞中的主人公勾踐是作者刻意塑造出來的人物,中間傾注著詞人強烈的思想感情。詞人這樣淋漓盡致的描敘勾踐,顯然是借古諷今,指陳時事,抒發感慨,鋒芒直指南宋的統治集團。做敵國的“臣妾”,對勾踐來說,只是權宜之計,勾踐的屈節事吳,正是為了滅吳;而南宋王朝對金國的納幣稱臣,則是為了乞求苟安。在這裡,可以體會出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而那“有血都成淚”、“冤憤刻肝脾”,也正是作者有志難展、報國無門的忠憤。 這首詞是大麴的一遍。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第四章《宋之樂曲》說:“此種大麴,遍數既多,自於敘事為便。”舉此董穎《薄媚》為例。這一首敘事抒情渾為體(上片抒情兼敘事,下片敘事又抒情,互為作用,相輔相承)而抒情為主體。所抒發的人物感情如萬斛湧泉,蔚為大觀。《薄媚》全組十首,用韻皆同部平上去聲通押,平仄間雜,或厲而舉,或清而遠,或明快而嘹亮,相配使用,抑揚有致,有效地配合了感情的表達,付之歌喉,一定動人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