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64619810821784

    電磁波的發現由於歷史上的原因(最早,磁曾被認為是與電獨立無關的現象),同時也由於磁學本身的發展和應用,如近代磁性材料和磁學技術的發展,新的磁效應和磁現象的發現和應用等等,使得磁學的內容不斷擴大,而磁學在實際上也就作為一門和電學相平行的學科來研究。

    電磁學從原來互相獨立的兩門科學(電學、磁學)發展成為物理學中一個完整的分支學科,主要是基於兩個重要的實驗發現,即電的流動產生磁效應,而變化的磁場則產生電效應。

    這兩個實驗現象,加上J.C.麥克斯韋關於變化電場產生磁場的假設,奠定了電磁學的整個理論體系,發展了對現代文明起重大影響的電工和電子技術。

    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重大意義,不僅在於這個理論支配著一切宏觀電磁現象(包括靜電、穩恆磁場、電磁感應、電路、電磁波等等),而且在於它將光學現象統一在這個理論框架之內,深刻地影響著人們認識物質世界的思想。

    電子的發現,使電磁學和原子與物質結構的理論結合了起來,H.A.洛倫茲的電子論把物質的宏觀電磁性質歸結為原子中電子的效應,統一地解釋了電、磁、光現象。

    和電磁學密切相關的是經典電動力學,兩者在內容上並沒有原則的區別。

    一般說來,電磁學偏重於電磁現象的實驗研究,從廣泛的電磁現象研究中歸納出電磁學的基本規律;經典電動力學則偏重於理論方面,它以麥克斯韋方程組和洛倫茲力為基礎,研究電磁場分佈,電磁波的激發、輻射和傳播,以及帶電粒子與電磁場的相互作用等電磁問題,也可以說,廣義的電磁學包含了經典電動力學。

    關於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對電磁學發展的影響,見相對論電動力學、量子電動力學。

    麥克斯韋《電磁論》發表後,由於理論難懂,無實驗驗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並未受到重視和普遍承認。

    1879年,柏林科學院設立了有獎徵文,要求證明以下三個假設:①如果位移電流存在,必定會產生磁效應;②變化的磁力必定會使絕緣體介質產生位移電流;③在空氣或真空中,上述兩個假設同樣成立。

    這次徵文成為赫茲進行電磁波實驗的先導。

    1885年,赫茲利用一個具有初級和次級兩個繞組的振盪線圈進行實驗,偶然發現:當初級線圈中輸入一個脈衝電流時,次級繞組兩端的狹縫中間便產生電火花,,赫茲立刻想到,這可能是一種電磁共振現象。

    既然初級線圈的振盪電流能夠激起次級線圈的電火花,那麼它就能在鄰近介質中產生振盪的位移電流,這個位移電流又會反過來影響次級繞組的電火花發生的強弱變化。

    1886年,赫茲設計了一種直線型開放振盪器留有間隙的環狀導線C作為感應器,放在直線振盪器AB附近,當將脈衝電流輸入AB並在間隙產生火花時,在C的間隙也產生火花。

    實際這就是電磁波的產生、傳播和接收。

    證明電磁波和光波的一致性:1888年3月赫茲對電磁波的速度進行了測定,並在論文《論空氣中的電磁波和它們的反射》介紹了測定方法:赫茲利用電磁波形成的駐波測定相鄰兩個波節間的距離(半波長),再結合振動器的頻率計算出電磁波的速度。

    他在一個大屋子的一面牆上釘了一塊鉛皮,用來反射電磁波以形成駐波。

    在相距13米的地方用一個支流振動器作為波源。

    用一個感應線圈作為檢驗器,沿駐波方向前後移動,在波節處檢驗器不產生火花,在波腹處產生的火花最強。

    用這個方法測出兩波節之間的長度,從而確定電磁波的速度等於光速。

    1887年又設計了“感應平衡器”:即將1886年的裝置一側放置了一塊金屬板D,然後將C調遠使間隙不出現火花,再將金屬板D向AB和C方向移動,C的間隙又出現電火花。

    這是因為D中感應出來的振盪電流產生一個附加電磁場作用於C,當D靠近時,C的平衡遭到破壞。

    這一實驗說明:振盪器AB使附近的介質交替極化而形成變化的位移電流,這種位移電流又影響“感應平衡器C”的平衡狀態。

    使C出現電火花。

    當D靠近C時,平衡狀態再次被破壞,C再次出現火花。

    從而證明了“位移電流”的存在。

    赫茲又用金屬面使電磁波做45°角的反射;用金屬凹面鏡使電磁波聚焦;用金屬柵使電磁波發生偏振;以及用非金屬材料製成的大稜鏡使電磁波發生折射等。

    從而證明麥克斯韋光的電磁理論的正確性。

    至此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才被人們承認。

    被人們公認是“自牛頓以後世界上最偉大的數學物理學家”。

    至此由法拉第開創,麥克斯韋建立,赫茲驗證的電磁場理論向全世界宣告了它的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和l如何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