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聊體制談職場A
-
2 # 80後小公
從體制內跳槽體制外,目前普遍公認的是工資必須達到3倍以上才有可能考慮,否則不建議輕易從體制內出走。
以本地為例(中西部地區),普通科員的年綜合收入大概在9萬左右(算上公積金),假如要跳槽,也就是說在體制外的工作年綜合收入必須達到30萬以上才算合理。而如果是東部地區,普通公務員的年綜合收入普遍在15萬+,按照這個比例,意味著在體制外的工作至少要有40萬的年收入,而且是稅後,才有跳槽的選擇基礎。
為什麼要界定在3:1的比例,與體制內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綜合保障有關。體制內的工作,最大的優勢是穩定,沒有下崗失業的風險,光這份保障就不是錢能買到的。更何況,還有很多福利待遇保障,比如職業年金,多數私企都沒有幫員工繳納,而體制內人員無一例外都有這個待遇,意味著退休後可以多一份收入;比如公積金,體制內人員都是頂格繳納,而私企除了少數效益好的,幾乎都不會為員工繳納那麼高的公積金;比如退休養老待遇,體制內人員因為有穩定的社保,且隨著職務、職級和工齡等增長繳費基數越來越高,扣繳越來越多,自然退休後領的養老保險金就多,因此退休待遇普遍比一般企業員工要好;比如撫卹金,公務員有40個月的基本工資和2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領取,事業編也有20個人,而企業只有10個月,很多甚至沒有;比如一些隱性福利,像孩子讀書,體制內的人很多可以透過單位和關係輕鬆搞定別人花幾萬甚至十幾萬搞不定的學校,等等,還有很多人脈關係、社會資源等方方面面帶來價值,都是企業人員不具備的待遇。
這些錢雖然不能折現,但某種程度也是一種“隱性收入”,比較起來必須計入價值,自然就和體制外的工作拉開了差距。沒有3倍以上的收入差,體制外的工作還真不一定比得上體制內。
-
3 # 初民話語
如果不考慮工作穩定、工作輕鬆等方面的問題。只是比較體制內的工資與體制外的工資的話,應當結合五險二金的情況進行比較,特別是要結合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公積金、職業(企業)年金的情況進行比較才會有實際的意義。
一、體制內的工資與體制外的工資比較不應當以到手工資來進行比較。
所謂的到手工資,就是指應發工資扣除五險二金等個人應繳納的費用後的實發工資。
到手工資既與應發工資有關,也與扣除的五險二金密切相關。如果甲乙兩個單位的員工應發工資完全相同,其中甲單位扣除的五險二金多,而乙單位扣除的五險二金少,那麼甲單位的到手工資就少,乙單位的到手工資就多,能說乙單位的工資比甲單位高嗎?舉例說明一下:
如果甲乙兩單位的員工的月工資均為6000元,甲單位扣除五險1050元、公積金1200元、職業年金400元,到手工資3350元。乙單位扣除五險630元、公積金300元、企業年金0元,到手工資5070元。乙單位的到手工資比甲單位高,你能說乙單位的工資高嗎?實際上,甲要比乙的待遇高,公積金要多900元(單位部分),職業年金要多800元(單位部分),這兩項就要高1700多元,還不算繳費基數高,退休時養老金高,醫保個人賬戶的錢也要高等其他待遇高的部分。
二、體制內的工資與體制外的工資比較不應當以當月發的工資來比較。
體制外的單位一般在每月發工資時將當月應發的加班費、各種補貼、獎金等一起都發了,最多就是年底再一次性發一點年終獎。而體制內的單位的工資、獎金髮放就可能不是這樣的,如事業單位的績效工資,發工資時只發其中的50—70%,其餘的30—50%為按季度或按半年發放,平時也有可能發一些考核獎,十三薪之類的獎金。此外,現在體制內的單位,年底發的績效獎一般會達到2-3萬元,數額較大,如果職位高點的更多。
體制外除去按月發的工資外,能發的獎金等收入不是很多,估計一般的單位就相當於本人1-2個月的工資。體制內除了每月固定發的工資外,年底的獎金等收入總額估計不止1-2個月的工資,少則會有3-4個月的收入,多則會有5-6個月的收入或更多。
因此,體制內的工資與體制外的工資相比,不應當僅僅是比較每月固定發的工資,而應當比總收入。
三、體制內的工資與體制外的工資收入比較哪些專案。
體制內的工資與體制外的工資,如果比較到手工資、比較當月工資,這是比不出什麼的,比出的結果可能就不太真實,不能說明問題。如果要比較他們的收入差別的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比較:
1、比較養老保險繳費基數。
機關事業單位現在的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一般會將全年所發的工資、津補貼、獎金(包括十三薪、年終績效獎)等計算在內,沒有計入繳費基數的收入很少,每月的繳費基數就是這些全年總收入除以12得到的數。
從工資上是看不出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的,但從工資上可以看出扣了本人多少養老保險費,將扣除的當月個人應繳的養老保險費除以0.08,就是他每月的繳費基數,也就是他每月的平均收入。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個人養老保險繳費額,也就可以比較出體制內與體制外的收入差別。
2、比較公積金的扣除額。
公積金的繳存比例是浮動了,一般為5%--12%。體制內的單位一般以12%繳存,單位出12%,個人扣12%,總的比例為24%,全部進入個人賬戶。個人部分從工資中扣出,單位部分從單位資金中出。體制外繳存也是一樣的,只是比例稍有差別,有的可能達到12%,有的可能只有5%。因此,只要從工資中扣除了公積金,扣了多少,單位就要補多少,全部進入個人的公積金賬戶。
比較一下體制外與體制內的職工工資中的公積金扣除額,也可以部分看出收入高低的情況。
3、比較職業年金與企業年金的情況。
體制內單位的職業年金是強制性的,繳費基數為養老保險繳費基數,個人繳費比例為4%,單位繳費比例為8%,全部進入個人賬戶,到退休是可以按月領取。這也相當於職工的一部分收入,只是要到退休後才能領取。
體制外單位的企業年金是自願性質的,很多企業是沒有建立的,建立了的企業,單位繳費比例也不一定達到8%(只規定了上限8%,沒規定下限是多少)。
因此,體制內與體制在比較收入時可以比較職業年金的扣除額,將體制內單位職業年金的扣除額乘以2,就是單位要幫他交的職業年金額,也就是單位以職業年金的形式給了他一筆額外的收入。
體制外的單位一般很少建立企業年金,如有的話也會扣企業年金。不過單位繳納的額度就可能不是個人扣除額乘以2了,也可能是乘以1或其他的數,這需要知道這個單位的企業年金的個人、單位繳納比例各是多少。
綜上所述,如果要比較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單位的工資收入,不要比到手工資或當月工資收入,可以將發放當月工資時在工資條中反映出的以下三項資料相加後進行比較,就可以知道誰高誰低了:
養老保險繳費基數+公積金扣除額+職業年金(或企業年金)單位繳交額。
以上三個數總和高的單位,其收入肯定就是高的,反之就是低的。這樣比較得出來的結果可能更可信一些,更準確一些,對於分析判斷哪個的工資高可能更有幫助些。
以上是個人的見解,如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
4 # 鑰匙2020
我認為體制外的人只能多賺錢,想辦法積累財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財富自由,比如靠利息不幹活就能維持生活,否則都無法跟體制內比。因為人家是鐵飯碗,穩定呀,體制外無論是在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工作都要擔心自己年長後被淘汰,失去競爭力,沒有收入來源這些問題,而體制內不需要。
體制外的人,除非那種一賺就賺個小目標的人,否則是沒辦法和安穩的體制內比的。
-
5 # 談笑閣
我認為,體制外的工資必須是體制內工資的5倍以上才有可比性。
首先,體制內工資的報價跟體制外工資的報價完全就不是一回事。體制內的收入一般是指到手的收入,也就是定額扣除五險一金到手的收入。這一收入還不包括每個月飯卡里的福利費。以及各種各樣的工會福利等等。
體制外的報價一般是指稅前工資。那這些工資往往按照最低的扣減比例扣除掉五險一金。看上去到手的收入可能還會多一些,但實際上與體制內差距很大。此外一般來說,體制外吃飯,要自己付錢。工會福利等等也沒有什麼保障。甚至一些勞動防護用品都要自己掏錢買。
其次,體制內的保障性,體制外是不能比的。只要播放很大的錯誤,這份工作可以幹到退休,退休後可以自動接續,有養老金。體制外的工作,也許你今天干的挺好,但是可能下個月就被老闆炒了魷魚。
第三是社會地位。體制內最低階的公務員也是個官。體制外你再大的老闆也是平民。何況你只是一個打工仔。至少在一些三四線城市,體制內拿再低的工資也比你在體制外當一個高管強。
第四是算小時工資。計算起來體制內的工資收入,按照小時來計算遠比體制外的多。特別是教師更有優勢。
而且在體制內你還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些副業,這在體制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
6 # 這是我的仔
社會主義勞動者沒有高低貴賤只有分公不同,結合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憲法原則,感覺不管職業社會地位每個人都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薪酬可以略有差別但不能過大,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上不走偏。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工資比例按照1:3比較合理。
1、從風險承受看
因為體制內的穩定、相對壓力小等先天優勢,體制外應該有足夠的吸引力才能讓人義無反顧的離開體制內,現在最大的壓力就是收入不能滿足中等的生活需求和一些個性需要,所以收入是衡量吸引力的最重要指標,只有足夠的收入抵消了未來的風險,才能合理平衡,目前來看工資1:3比例,多出的2倍工資收入可以消除大部分人對未來的擔憂,以22歲至62歲工作時間看,體制外只工作13年就能拿到體制內到退休的收入,即使13年之後提前失去工作也可以保證日常的生活水平,在考慮通貨膨脹、未來不確定性也可以滿足日常需求。
2、養老金制度考慮
現在養老金並軌制度已經實行,就是機關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實行一樣的養老保險保障。只要同樣的繳納養老保險,退休的社會保障可以趨於一致,所以3倍工資的情況下,即使中途失去工作,體制外工資多出的2倍以居民或個體工商戶繳納養老保險也綽綽有餘(即使自己繳納25年每一年多繳納單位承擔的20%部分合計才5年的工資,而體制外工作15年拿到的工資是45年體制內的,再說誰也不能失去工作就不再就業了)。
3、不管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應該努力拼搏,為自己的未來負責,為了美好明天加油!
祝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