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的形成條件:①不能進行核聚變(氫聚變)的天體,②圍繞一顆恆星環繞,且有固定的橢圓軌道,③自身要透過引力使其成為球形。
所有行星都需要繞著自己的恆星運動,否則就被稱為獨星。行星的最大極值為77倍木星質量,大於該值就會氫聚變成為一顆恆星;行星的最小值是50km,小於其值,就會因為引力不足,呈不規則形狀。
宜居行星:每顆恆星的宜居帶不同,位於宜居帶的行星是宜居行星的第一前提。其次,要有適量的大氣層,大氣層過於淡薄,水分無法儲存,液態海洋就會汽化;大氣層過於濃厚,氣溫就會攀升很高,產生溫室效應。水分、Sunny、氣候則是第三條件。而一般氣態行星是由氣體構成,上面風暴、輻射等因素,導致沒有良好的環境適宜生存。
宜居行星又被稱為類地行星,而非宜居行星的則為岩石行星或小行星。
二、岩石行星與氣態行星
行星按照質量為等級分類可分為:褐矮星、氣態巨行星、氣態行星、岩石行星、小行星。其中氣態巨行星、氣態行星表面及內部幾乎由氣體構成,而岩石行星以下則由固態的物質組成,內部有岩漿活動,溫度一般均高於2000℃(地球中心為6000多度)。
任何行星達到12倍木星質量以上時,都會變成氣態行星,因為此時已經開始氘聚變了。小於12倍木星質量的行星,根據岩石、氣體所佔比重來決定氣態行星/岩石行星。
行星剛形成的時候,都有一個巖質的核心,當質量增大的時候,一些行星自身引力會把表面的大氣壓成液態,逐漸演變為氣態行星。
氣態行星的核心溫度非常高,如:木星,核心溫度達到了50000℃,但仍不足以產生聚變,只有褐矮星才會開始進行聚變。
三、褐矮星
褐矮星被稱為“發育失敗的恆星” ,它介於紅矮星與氣態巨行星之間。但由於它質量太小,沒有足夠大的能量、高的溫度讓氫聚變成氦,只能進行簡單的氘聚變和lí聚變,發出暗淡的光。
小於13倍木星質量的行星,都遵循體積隨質量增大而變大(不一定成正比),但當行星質量達到13倍木星以後,再增加質量,體積反而減小,這是由於內部壓力增大,使的表面收縮以增加密度,同時提高核心以及表面溫度。
當褐矮星質量超過35倍木星質量時,會進行lí聚變,表面呈現紅色,發出暗淡的光,(如褐矮星:飛馬座51b、獵戶星座雙星)並且此時密度會急劇增長,一般這些褐矮星跟木星個頭差不多,甚至還沒有木星體積大。
當褐矮星達到70倍木星質量時,即將成為恆星,此時,體積又隨質量增大而增大,當質量達到78倍木星質量時,會點燃氫聚變,成為紅矮星,此時質量和體積同時增加
四、其他型別行星
行星不僅僅只有氣態行星、岩石行星、同時還有一些特殊的星體,這些是它們形成的時候就已經確定的。
液態行星:這些液態行星表面覆蓋了液體。液態行星的形成條件很苛刻,必須要有足夠的大氣壓,因為大氣壓太小,液體會沸騰,幾乎直接從固態轉為氣態,再有就是適宜的溫度,(不一定是液態水的溫度),才能形成液態行星。
氣態行星的形成過程中,氣體是由固體而來,因此,在一些形成失敗的氣態行星中,很多都是液態行星,或者是半液半氣組成。
一些彗星含有大量的水分(包括少量的其他液體),行星透過它們的撞擊來獲取水份,也可以形成一個水行星,但這必須是質量、大氣壓較為足夠的行星,否則水分很多都會揮發殆盡。
行星的形成條件:①不能進行核聚變(氫聚變)的天體,②圍繞一顆恆星環繞,且有固定的橢圓軌道,③自身要透過引力使其成為球形。
所有行星都需要繞著自己的恆星運動,否則就被稱為獨星。行星的最大極值為77倍木星質量,大於該值就會氫聚變成為一顆恆星;行星的最小值是50km,小於其值,就會因為引力不足,呈不規則形狀。
宜居行星:每顆恆星的宜居帶不同,位於宜居帶的行星是宜居行星的第一前提。其次,要有適量的大氣層,大氣層過於淡薄,水分無法儲存,液態海洋就會汽化;大氣層過於濃厚,氣溫就會攀升很高,產生溫室效應。水分、Sunny、氣候則是第三條件。而一般氣態行星是由氣體構成,上面風暴、輻射等因素,導致沒有良好的環境適宜生存。
宜居行星又被稱為類地行星,而非宜居行星的則為岩石行星或小行星。
二、岩石行星與氣態行星
行星按照質量為等級分類可分為:褐矮星、氣態巨行星、氣態行星、岩石行星、小行星。其中氣態巨行星、氣態行星表面及內部幾乎由氣體構成,而岩石行星以下則由固態的物質組成,內部有岩漿活動,溫度一般均高於2000℃(地球中心為6000多度)。
任何行星達到12倍木星質量以上時,都會變成氣態行星,因為此時已經開始氘聚變了。小於12倍木星質量的行星,根據岩石、氣體所佔比重來決定氣態行星/岩石行星。
行星剛形成的時候,都有一個巖質的核心,當質量增大的時候,一些行星自身引力會把表面的大氣壓成液態,逐漸演變為氣態行星。
氣態行星的核心溫度非常高,如:木星,核心溫度達到了50000℃,但仍不足以產生聚變,只有褐矮星才會開始進行聚變。
三、褐矮星
褐矮星被稱為“發育失敗的恆星” ,它介於紅矮星與氣態巨行星之間。但由於它質量太小,沒有足夠大的能量、高的溫度讓氫聚變成氦,只能進行簡單的氘聚變和lí聚變,發出暗淡的光。
小於13倍木星質量的行星,都遵循體積隨質量增大而變大(不一定成正比),但當行星質量達到13倍木星以後,再增加質量,體積反而減小,這是由於內部壓力增大,使的表面收縮以增加密度,同時提高核心以及表面溫度。
當褐矮星質量超過35倍木星質量時,會進行lí聚變,表面呈現紅色,發出暗淡的光,(如褐矮星:飛馬座51b、獵戶星座雙星)並且此時密度會急劇增長,一般這些褐矮星跟木星個頭差不多,甚至還沒有木星體積大。
當褐矮星達到70倍木星質量時,即將成為恆星,此時,體積又隨質量增大而增大,當質量達到78倍木星質量時,會點燃氫聚變,成為紅矮星,此時質量和體積同時增加
四、其他型別行星
行星不僅僅只有氣態行星、岩石行星、同時還有一些特殊的星體,這些是它們形成的時候就已經確定的。
液態行星:這些液態行星表面覆蓋了液體。液態行星的形成條件很苛刻,必須要有足夠的大氣壓,因為大氣壓太小,液體會沸騰,幾乎直接從固態轉為氣態,再有就是適宜的溫度,(不一定是液態水的溫度),才能形成液態行星。
氣態行星的形成過程中,氣體是由固體而來,因此,在一些形成失敗的氣態行星中,很多都是液態行星,或者是半液半氣組成。
一些彗星含有大量的水分(包括少量的其他液體),行星透過它們的撞擊來獲取水份,也可以形成一個水行星,但這必須是質量、大氣壓較為足夠的行星,否則水分很多都會揮發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