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七八年前,我在某大排檔第一次見到竹蟲。那日,例牌點了我愛吃的鹽擦三黎、鹽水鱸魚之後,經理指著一盆肥肥白白、手指般粗細、緩緩蠕動的紡錘型蟲子說:“這個要不要?竹蟲!椒鹽和酥炸都可以。”
來就來,誰怕誰。於是,便點了一盤酥炸竹蟲。
竹蟲形似蜂蛹,但通體白色,酥炸後一條條置於盤中,泛著油光。當日在座的都是真正的吃貨,一個個毫無懼色,一人幾筷子,滿盤竹蟲便被消滅。
那味道,多年後仍讓我掛懷。酥炸也許並不是它最好的做法,因它體形飽滿,體內油脂本已豐富,酥炸的外層多少有些重複,亦搶了食材自身的味道。不過,即使如此,甘香仍可瞬間溢滿口腔,細細嚼之,有芝士的味道。後來,我又在各地吃過幾次竹蟲,次次有驚喜。
所謂竹蟲,“未成年”時期也叫竹蛆——既然是蛆的一種,“暗黑”程度可想而知,許多人恐怕聽了名字便已喪膽。“成年”後(以破蛹為界)則叫竹蜂,又名竹象,也稱象鼻蟲,是一種長相極其醜陋的甲蟲。在盛產竹蟲的廣東廣寧,竹蟲又稱“筍蛆”。作為一種害蟲,它專門吃幼嫩竹筍,開始是米粒大小,漸漸長成手指般大小,寄生於竹筒中,自竹尖開始逐節向下,最後吃到根部,便是其最肥之際,自此停食成蛹,之後便破蛹而出。
人們所吃的竹蟲,即是其寄生之時、破蛹之前,以停食時捕捉為最佳(多為農曆十月份)。竹蟲吃過的嫩竹往往會斷裂,只要在竹林中看到掉落地上的斷裂竹筍,基本都是竹蟲所為。這種竹子倒是還會繼續生長,但不再有竹梢,即俗稱的“無尾竹”,因內部已被竹蟲蛀空,堅韌度有限,所以人們以竹製造工具時,都不會選這類無尾竹。
竹蟲大致分佈在福建、廣西、湖南和四川等省份,廣東、浙江和江蘇等地亦常見。因為竹蟲多半是一筍一蟲,偶有一筍兩蟲,所以除產地外,在其他地方都相當矜貴。據說它蛋白質含量遠超雞蛋,又富含氨基酸,在西雙版納等地一直是極佳的滋補食品。而且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55.9%,吃它亦不用擔心肥肉問題。若不是外形可怖,估計很多女孩子會喜歡。
炸竹蟲的步驟極為簡單,先是以70℃的熱水將竹蟲燙死,其後炸三分鐘,至深黃色即可裝盤。撒上椒鹽的話,即為椒鹽竹蟲。亦可用平底鍋煎之,注意翻動即可。煎炸過程中唯一要注意的是火不可太大,否則會揮霍體內蛋白,只剩空殼。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炒竹蟲。因竹蟲自身已極肥美,炒時不宜多油,調料也無須太多,否則會沖淡原味。這種做法能夠突出竹蟲自身的甘香,若以滋味類比,順德有一味炒牛奶似乎可以相較,甘香中帶清甜。
若是下酒,燜竹蟲也是好辦法,香氣更為濃郁,不過因為調料多、油相對重的緣故,滋味失之繁複。
不過,傳說中的竹蟲最佳吃法,我尚未嘗試過,那便是生吃。據說舊時竹農因痛恨竹蟲危害,所以抓住後便生嚼洩憤,結果卻吃出大好滋味。以我對竹蟲的瞭解,這種吃法確實有其道理,此物肥美甘香,富含蛋白質,即使加熱後,那種濃郁的芝士般的香氣亦留於尺頰,長久不散,若是生吃,原有滋味不遭任何破壞,風味只會更佳。
大概七八年前,我在某大排檔第一次見到竹蟲。那日,例牌點了我愛吃的鹽擦三黎、鹽水鱸魚之後,經理指著一盆肥肥白白、手指般粗細、緩緩蠕動的紡錘型蟲子說:“這個要不要?竹蟲!椒鹽和酥炸都可以。”
來就來,誰怕誰。於是,便點了一盤酥炸竹蟲。
竹蟲形似蜂蛹,但通體白色,酥炸後一條條置於盤中,泛著油光。當日在座的都是真正的吃貨,一個個毫無懼色,一人幾筷子,滿盤竹蟲便被消滅。
那味道,多年後仍讓我掛懷。酥炸也許並不是它最好的做法,因它體形飽滿,體內油脂本已豐富,酥炸的外層多少有些重複,亦搶了食材自身的味道。不過,即使如此,甘香仍可瞬間溢滿口腔,細細嚼之,有芝士的味道。後來,我又在各地吃過幾次竹蟲,次次有驚喜。
所謂竹蟲,“未成年”時期也叫竹蛆——既然是蛆的一種,“暗黑”程度可想而知,許多人恐怕聽了名字便已喪膽。“成年”後(以破蛹為界)則叫竹蜂,又名竹象,也稱象鼻蟲,是一種長相極其醜陋的甲蟲。在盛產竹蟲的廣東廣寧,竹蟲又稱“筍蛆”。作為一種害蟲,它專門吃幼嫩竹筍,開始是米粒大小,漸漸長成手指般大小,寄生於竹筒中,自竹尖開始逐節向下,最後吃到根部,便是其最肥之際,自此停食成蛹,之後便破蛹而出。
人們所吃的竹蟲,即是其寄生之時、破蛹之前,以停食時捕捉為最佳(多為農曆十月份)。竹蟲吃過的嫩竹往往會斷裂,只要在竹林中看到掉落地上的斷裂竹筍,基本都是竹蟲所為。這種竹子倒是還會繼續生長,但不再有竹梢,即俗稱的“無尾竹”,因內部已被竹蟲蛀空,堅韌度有限,所以人們以竹製造工具時,都不會選這類無尾竹。
竹蟲大致分佈在福建、廣西、湖南和四川等省份,廣東、浙江和江蘇等地亦常見。因為竹蟲多半是一筍一蟲,偶有一筍兩蟲,所以除產地外,在其他地方都相當矜貴。據說它蛋白質含量遠超雞蛋,又富含氨基酸,在西雙版納等地一直是極佳的滋補食品。而且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55.9%,吃它亦不用擔心肥肉問題。若不是外形可怖,估計很多女孩子會喜歡。
炸竹蟲的步驟極為簡單,先是以70℃的熱水將竹蟲燙死,其後炸三分鐘,至深黃色即可裝盤。撒上椒鹽的話,即為椒鹽竹蟲。亦可用平底鍋煎之,注意翻動即可。煎炸過程中唯一要注意的是火不可太大,否則會揮霍體內蛋白,只剩空殼。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炒竹蟲。因竹蟲自身已極肥美,炒時不宜多油,調料也無須太多,否則會沖淡原味。這種做法能夠突出竹蟲自身的甘香,若以滋味類比,順德有一味炒牛奶似乎可以相較,甘香中帶清甜。
若是下酒,燜竹蟲也是好辦法,香氣更為濃郁,不過因為調料多、油相對重的緣故,滋味失之繁複。
不過,傳說中的竹蟲最佳吃法,我尚未嘗試過,那便是生吃。據說舊時竹農因痛恨竹蟲危害,所以抓住後便生嚼洩憤,結果卻吃出大好滋味。以我對竹蟲的瞭解,這種吃法確實有其道理,此物肥美甘香,富含蛋白質,即使加熱後,那種濃郁的芝士般的香氣亦留於尺頰,長久不散,若是生吃,原有滋味不遭任何破壞,風味只會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