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歲月狂如塵
-
2 # 隨心所欲6234
出處:宋·陸九淵《語錄》:"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注:
解釋:我;自己的觀點。
"我注六經"就是閱讀者去儘量理解六經的本義,根據其他典籍提供的知識來注經書,力求追尋經書的原始意義;而"六經注我"卻是閱讀者利用六經的話,來解釋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故意誤讀。
是指閱讀者用經書裡的思想、智慧,來詮釋自己的生命。所以"六經注我",可以理解為在"我注六經"的基礎上,做更深入的研究,融會其他領域的知識,打通經文與經文之間的思想壁壘與價值壁壘,對原有的經文加以引申、發揮,提出建設性的學術觀點,建立新的思想體系。既六經為我所用。
南宋心學創始人陸九淵提出'六經注我',這是一種鑽研儒家經書的治學主張和方法。
他治學主張'立大'、'知本'和'發明本心'。提出'心即理'的命題。'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公心'(《陸九淵集》卷十五)。
他指出:'心只是-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聖賢,其心亦只如此。'(同上書卷三十五)只不過,'昔之聖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同上書卷一),因而,陸九淵認為'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同上書卷三十四)。就是說,人的本心合於天理,一個人只要能夠自己發明本心,那麼就與往昔聖賢等同了。因為往昔聖賢也不過是能夠發明本心、合於天理罷了。其間的差別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先後,六經也不過只是作為幫助印證自己發明了本心的文獻資料而已。
陸九淵的弟子楊簡在祭文中明白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含義:'《書》者,先生之政事;《詩》者,先生之詠歌;《禮》者,先生之節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先生之變易。'(同上書卷三十六)
陸九淵這種'六經皆我註腳'的治經方法被後來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繼承和發揚,提出了'經學即心學'的觀點,明確指出:'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陽明全書》卷七)。並且,更加詳盡生動地解釋了'六經注我'的內涵:'《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訊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
總之,陸王這種'六經注我'的治經主張和方法,不但與同時的程朱理學不同,而且,更迥異於漢儒重訓詁和辨名物的'我注六經'的治經方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種方法後期流於空疏和狂妄,成為空談心性、不用讀經的藉口,從而又產生了消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