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urna風之度0

    書法學習“常變”之理,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差另一半:變之不變,即:整體的生命氣息。

    書法的技巧之道,就是基於基礎技術(筆法、墨法、指腕法、筆畫技、字技、字群技、空間技、章法技)的辯證法,即:對立統一律、普遍聯絡運動律、量變質變律。

    對立,指透過對立、對比的手段與營造、到達字的變化之美及形式之美,守正出奇是根本,正,是基礎,奇是技巧:主次(筆)、正欹、大小、向背、重輕、粗細、直曲、藏露(鋒)、枯潤、方圓、折轉、俯仰、疏密、實虛、行列、節奏等。包括筆畫(很多人稱為:點畫)的不重複處理、字形的不重複處理、單字跳脫列線、不處理成狀如運算元、八面出鋒、區域性誇張變形,等。

    統一,指書法處理的整體感、協調性:指迎讓、氣息呼應、不斷氣、不碎片化、章法的完整等。

    普遍聯絡運動律、量變質變律。前者指章法的處理的生命感。生命感指筆畫間的氣息呼應、俯仰生姿、節奏急徐有致等。後者指筆畫要有量變(臨帖時間量、練習量、思考量等)而有“質感”,或剛或柔、或收或放等。

    變的目的:一,有造型美,二透過變而逐漸尋找到自我的風格、字型。

  • 2 # 詩書彭城

    書法中的不變,常變,是困擾書者的一大問題,不解決,書法是無法學習的。不變,指書法中用筆瞭如中鋒,側鋒,提按頓挫,絞轉,圓轉等,用墨,濃淡乾溼的自然性。常變指書者的性情,意境的變化,並據此筆法,筆力,筆勢的變化。要根據不同的字型採取變化,如永字八法,楷書,行書可用,草書就不行了。只有常加練習去體會。

  • 3 # 千千千里馬

    書法是藝術,藝術都要遵循藝術的規律。“常變”和“常不變”都是藝術的普遍規律。

    不過,今天我們對“常變”也許會引出一些歧解。以為常變就是天天要變,你想想,花樣翻新,一天一個樣的寫字,你變得過來嗎?沒準,變不了一百天,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寫字,也未可知了。

    怎麼變?變什麼?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的。就孫過庭來說,他自己就非常主張書法要有時代精神。

    他的一句名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翻譯出來就是:不要違背傳統,不要重複傳統。

    這就是說,書法創作,一定要有深厚的傳統,同時要寫出時代的新意。

    生活在唐代最繁華的武后開元時代的孫過庭,目睹了書法風氣的陳陳相因,泥於古人千人一面的面目可憎,所以,提出了“今不同弊”的要求。

    書法怎麼創造?這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古人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是“一帖一法”。什麼叫“一帖一法”?

    這就是說,王羲之的書法,從來都不是如同一個模子裡出來都印刷排版,而是精神意氣章法筆性都要一股新的風韻。

    學習書法的朋友都知道,王羲之從來沒有一個帖子上面的字是一模一樣的。例如,大家都熟悉的《蘭亭序》中的二十一個“之”字的寫法。

    其實,王羲之的字不論是哪一個字真沒有一模一樣的。

    這就是一種“常變”的藝術,所以王羲之的書法是“一帖一法”,這也是王羲之書法最可貴的地方。

    學習書法,王羲之一帖一法的精神,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地方。

    孫過庭繼承了王羲之的這些優良傳統,他提出“常變”的書法,有積極的美學意義,也是對書法家提出了避免字字一法的警告。

    今天,“常變”仍然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比如,有的書法家不思進取,重複自己,模仿自己,自己本來就是千字一法,還要重複自己,那就是八股書法,當代臺閣了,是一種庸俗藝術的表現。

    還有一些書法家為古法是尊。不合“古法”就不是書法。其實,他們才是對古法的誤解。

  • 4 # 魏保良

    常變之理,乍感覺還是有些晦澀的。“夫事有常變,理有窮通。”窮則變,變則通。學書之理其實就是這樣。

    常變之理,我的理解是,學書法應不斷否定自己,應不斷進取,唯有這樣,才能更快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取得更大的進步。如果總是一成不變,結果將會不進則退。

    王羲之從《姨母帖》到《喪亂帖》再到《蘭亭序》等是處於這種不斷否定自己,不斷變化的過程。顏真卿從《多寶塔碑》到《麻姑仙壇記》再到《顏勤禮碑》等,面貌多樣,這大概也是其不斷否定自己,才建立起這多重風格的。

    對於我們後學者,學書法總會遇到瓶頸期,這時,更顯變化的重要性。也許我們換一個角度學習,將會有柳暗花明的感覺。王羲之《姨母帖》王羲之《喪亂帖》王羲之《蘭亭序》馮摹本

  • 5 # 書法日課

    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古人說,窮則變,變則通。實際上,一個有遠見的人不會等到窮再變,那樣可能就晚了,滯後了,錯過機會了。

    在書法中,變數太多。

    比如,都是一個人在寫字,紙的材質不同,墨不同,筆不同,字型不同,都要隨機應變地去適應,這是主動的,有意識的變。

    趙孟頫說,用筆千古不易,結體因時而變。這是潛移默化的,不自覺的變。記得有位前輩說,趙孟頫的話說錯了,不是因時而變,應該是因人而變。他理解出了問題,因為每個人在不同的書寫時期,字的差別是很大的,比如我們看顏真卿,他44歲的多寶塔,和60多歲的顏家廟,70多歲的顏勤禮差距很大,都是他寫的,但是因時而變了。以前寫過的樣子,讓他晚年再去寫,已經回不去了,這是書法,也是人生。

    而一個人從年輕寫到年老,字一成不變的,就不是書法,而是寫字匠,屬於工藝美術一類的東西了。

  • 6 # 鬱香墨

    謝邀,對於書法中的"常變"之理,個人認為如下,一是常變心法。心要隨從書法墨韻達到情緒化的最高境界,這其中運筆勢力有緩有急,有抑有仰,字裡行間都要顯有精氣神。二是創意性的變化,這種書法難度性最大,一般常人很難達到。三是規律性變化,也就是說練習書法不能只有單一模式,要放開手腳吸納好的書法模式,形式最好楷,行,草,篆,隸五味書體都要有所瞭解或掌握。

  • 7 # 舍筏翰墨藝術社

    書法學習中通常變之理,我認為重要的是為了揭示一切事態的發展不能因循守舊,要用發展觀來看待書法學習。常理固然重要,因為它是我們遵循的根本。但變通更為重要,這樣才能讓我們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獲取更多新的知識,讓我們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

    書法學習要辯證理解常道和變通,常道是事物的根本所在,是本質。但事物的變動不居,是符合常道的,也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古代《易·繫辭·下》就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又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孔子還說,君子不器。不器就是不成為任何一種專門的器具,要隨時變化,不要把自己的才能、興趣等等完全限制於某一點,故步自封、畫地為牢。聖賢老子和孔子都不約而同都讚美水,水雖然是自然不變的物質,但它是隨時變化的,水之常也是無常,上善若水任方圓說的都是這些道理。

    所以,我們看到,常是理,常理也。變是通,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窮盡理則變,變則通的。後來《書譜》中談到常變之理:"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鶩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又《書法雅言》中談到常變的道理也說,孔子疾固,規矩諸說無乃固乎?意思就是,孔子是很厭惡執著的,他就覺得事物規矩哪裡會一成不變呢?書法中字形是變化的,但基本正規化是沒有跳出法度規矩的,所以變化是符合自然之道的。項穆就舉例說明,法度規矩的常變之道。他說,比如青天白雲,颶風甘露,明月朗星,冬天下雪,夏天打雷,這是大自然的一派生機,是大自然的正常狀態。迅雷激電,淫雨颶風,夏天下雹,冬天打雷,沙塵霧霾,這是陰陽失調的一派殺機,是大自然的變化狀態。各種各樣的變化狀態,是不會持續很久的,常態是根本的。如果朝暮晝夜統統都在變,白天都沒有了,那就不符合常理了。

    書法演變,自從甲骨文始到五體書法的發展完備,都是常變之理的發展過程。漢字還是漢字,但書體的豐富性和歷代大師文人們書法風格的多元化,漢字書法藝術空間更加廣闊,生生不息。可以看到,從上古的易經到明朝書論,哲人們引經據典圍繞常變之理,談出了學習書法之道的正確方向。我想,對於我們熱愛書法學習的朋友其啟發意義就在此了吧。——振東原創

  • 8 # 子衿的書法

    書法的生命力,就在於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的更新。

    孫過庭《書譜》說:“質以代興,妍因俗易”。說的是質樸的觀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興盛,妍麗的認識與民俗的習慣更改。每個時代,對於質樸和妍麗的觀點有各個時代的潮流。人們對美的認識,隨著時代的變化,欣賞的眼光也在更改。書法的風格流派,也是遵循著自然的變遷而打上了各個時代的烙印。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

    雖然形質的變化,在各個時代有他們的鮮明特色,而書法的核心:筆法,歷經近二千年,卻是不變的。趙孟頫的名言:“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到,書法的變,是在形質。而書寫的方法,用筆是不變的。

    筆法是固定的,而筆法的組合則千變萬化。我們學習臨摹,為的是什麼?是學習筆法。學習漢字的結構規則。在臨摹古人的書法中,尋找出書法中的各種規則和法度。臨摹,是柺杖,是方法。但不是結果。結果是你把臨摹學習中學會的東西,應用的自己的創造上。

    我們現在對創新的認識,完全走在了一條歧路上。認為創新,就是要把傳統完全拋棄。認為只要不和傳統一樣,就是創新。古人講創新叫“出新意”。出新意,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在舊有的基礎上,才叫做出新意。完全是新的話,就是創新。現代的書法就是創新。硬創的新。

    字形的變化,和人體一樣。有功夫的人,如舞者,他的肢體無論怎麼誇張,只是比常人的柔韌。舉手投足之間,充滿了韻味。寫字也是一樣的道理,結構可以誇張,但不能失去位置。失去了位置,就成了殘疾。缺胳膊少腿的字,在任何時代,都是不會受到人們的欣賞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業功能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