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扁鵲的專業性不容置疑。 《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扁鵲年少時得高人加持,獲秘藏醫方,“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也就是說扁鵲有能看透人五臟六腑診病的特異功能。在那個沒有B超、沒有X光的年代,這一技能無疑奠定了扁鵲成為神醫的硬體基礎。 學成後的扁鵲巡診列國,治病救人。因為治好了不少的疑難雜症而聞名於世。 一次扁鵲行醫到虢國,虢國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鵲問明瞭其病情後,斷定太子未死,先用針刺療法,一會兒太子醒來,又把藥物敷在太子肋下,一會兒,太子就站了起來,最後給太子配湯藥喝,僅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復了。這等起死回生的精湛醫術,更是鞏固了扁鵲一線名醫的江湖地位。 關鍵是人家還非常謙虛。 據《史記·鶡冠子》記載,一次魏文王問扁鵲:“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 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 魏文王曰:“可得聞邪?” 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閒而名出聞於諸侯。” 扁鵲把自己聞名天下的原因歸結為自己懂得病人的心理,瞭解市場規律而已,多麼令人佩服。 但是身為一代名醫的扁鵲,治病救人無數,卻是被人刺殺身亡。 這是為什麼呢? 《韓非子·喻老》中記載了一則關於扁鵲的典故,也就是諱疾忌醫的故事。 大意是扁鵲第一次見到蔡桓公,就很直接的告訴他: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不出所料,作為一個年齡稍大又很愛面子的領導,當然是一口否認:寡人無疾。待扁鵲走後蔡桓公還對旁人說這些醫生就是喜歡把沒病說成有病來立功出名。雖然扁鵲一再提醒蔡桓公的病在不斷嚴重,但蔡桓公仍是不聽,最終蔡桓公病重身亡。 這件事表現上刻畫了一個冥頑不靈、刻板迂腐的病人,襯托了扁鵲高超的醫術,但是也可以看出扁鵲的溝通能力確實有待提高。 通常情況下,病人對醫生,尤其是名醫的意見是非常重視的。就算第一次當做玩笑話,第二次也會聽進去了,但是為什麼扁鵲先後勸告了蔡桓公三次都沒能說服一個惜命如天的君主呢? 一國之君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雖然蔡桓公第一次沒聽扁鵲的勸告,但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召見了扁鵲。如果蔡桓公真的根本沒把扁鵲的話當一回事,是絕不可能這麼做的。每次扁鵲見完蔡桓公後,都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扁鵲說完蔡桓公的病情,“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也就是蔡桓公明明想讓扁鵲治病,但是扁鵲每次一說話就讓蔡桓公很不開心,溝通技巧太差,容易激發醫患矛盾。 扁鵲知道蔡桓公已病入膏肓後,為免給自己惹上官司,就提前逃往了秦國。扁鵲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命隕於此。 秦國當時的國君秦武王是一介武夫,力大無腦,與武士們舉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醯的藥,也不見好轉,並且更加嚴重。此時有人向秦武王舉薦了正好在秦國巡診的名醫扁鵲,於是秦武王召扁鵲入宮治病。扁鵲出手,藥到病除,秦武王大悅,要封扁鵲為太醫。太醫李醯知道後,擔心扁鵲日後超過他,便在武王面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遊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 從此扁鵲成為了李醯的心腹大患,李醯決心除掉扁鵲而後快。雖然扁鵲的弟子有所察覺,還是在逃離秦國的途中被李醯派的殺手劫殺。 儘管扁鵲專業非常過硬,但是就僅憑他人一面之詞就能被否定,也證明了扁鵲不善推銷自己。扁鵲多年來潛心醫術,其他能力就幾乎被忽略了。扁鵲只適合在民間開一間小診所懸壺濟世,而無法在有激烈鬥爭的公立醫院立足,輕則無法自保,重則惹來殺身之禍。 職場的生存法則亦如是。 1、要善於隱藏鋒芒 個人能力太強,就襯托得其他人全部是豬隊友。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你的存在威脅到某些人的地位,那你就岌岌可危了。在職場上要懂得韜光養晦,適當為他人助攻,才能獲取一個更寬鬆的環境。假如扁鵲把自己的方子告訴李醯,讓李醯為秦武王治病,估計就不會招致其如此妒恨而起殺機。 2、要出色的工作,也要出色地溝通 扁鵲的個人能力無可非議,但是溝通技巧太差,說話太直,極易引起反感。我一位從事美容行業的朋友說,如果一個客戶來看化妝品,你千萬不能說客戶面板存在的問題。正確的做法是你要先讚美客戶的優點,引導客戶自己說出自己的問題。蔡桓公位居萬人之上,習慣了聽好話、奉承話,突然一個扁鵲直接讓他毫無優越感,極易引起反感。對待這樣的特殊病人,更要講究溝通技巧,以免醫患關係惡化。不然扁鵲也不至於落到需要亡命秦國的地步。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扁鵲的專業性不容置疑。 《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扁鵲年少時得高人加持,獲秘藏醫方,“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也就是說扁鵲有能看透人五臟六腑診病的特異功能。在那個沒有B超、沒有X光的年代,這一技能無疑奠定了扁鵲成為神醫的硬體基礎。 學成後的扁鵲巡診列國,治病救人。因為治好了不少的疑難雜症而聞名於世。 一次扁鵲行醫到虢國,虢國的太子死了,正要下葬。扁鵲問明瞭其病情後,斷定太子未死,先用針刺療法,一會兒太子醒來,又把藥物敷在太子肋下,一會兒,太子就站了起來,最後給太子配湯藥喝,僅僅服了30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復了。這等起死回生的精湛醫術,更是鞏固了扁鵲一線名醫的江湖地位。 關鍵是人家還非常謙虛。 據《史記·鶡冠子》記載,一次魏文王問扁鵲:“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 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 魏文王曰:“可得聞邪?” 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閒而名出聞於諸侯。” 扁鵲把自己聞名天下的原因歸結為自己懂得病人的心理,瞭解市場規律而已,多麼令人佩服。 但是身為一代名醫的扁鵲,治病救人無數,卻是被人刺殺身亡。 這是為什麼呢? 《韓非子·喻老》中記載了一則關於扁鵲的典故,也就是諱疾忌醫的故事。 大意是扁鵲第一次見到蔡桓公,就很直接的告訴他: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不出所料,作為一個年齡稍大又很愛面子的領導,當然是一口否認:寡人無疾。待扁鵲走後蔡桓公還對旁人說這些醫生就是喜歡把沒病說成有病來立功出名。雖然扁鵲一再提醒蔡桓公的病在不斷嚴重,但蔡桓公仍是不聽,最終蔡桓公病重身亡。 這件事表現上刻畫了一個冥頑不靈、刻板迂腐的病人,襯托了扁鵲高超的醫術,但是也可以看出扁鵲的溝通能力確實有待提高。 通常情況下,病人對醫生,尤其是名醫的意見是非常重視的。就算第一次當做玩笑話,第二次也會聽進去了,但是為什麼扁鵲先後勸告了蔡桓公三次都沒能說服一個惜命如天的君主呢? 一國之君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雖然蔡桓公第一次沒聽扁鵲的勸告,但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召見了扁鵲。如果蔡桓公真的根本沒把扁鵲的話當一回事,是絕不可能這麼做的。每次扁鵲見完蔡桓公後,都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扁鵲說完蔡桓公的病情,“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也就是蔡桓公明明想讓扁鵲治病,但是扁鵲每次一說話就讓蔡桓公很不開心,溝通技巧太差,容易激發醫患矛盾。 扁鵲知道蔡桓公已病入膏肓後,為免給自己惹上官司,就提前逃往了秦國。扁鵲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命隕於此。 秦國當時的國君秦武王是一介武夫,力大無腦,與武士們舉行舉鼎比賽,不覺傷了腰部,疼痛難忍,吃了太醫李醯的藥,也不見好轉,並且更加嚴重。此時有人向秦武王舉薦了正好在秦國巡診的名醫扁鵲,於是秦武王召扁鵲入宮治病。扁鵲出手,藥到病除,秦武王大悅,要封扁鵲為太醫。太醫李醯知道後,擔心扁鵲日後超過他,便在武王面前極力阻撓,稱扁鵲不過是“草莽遊醫”,武王半信半疑,但沒有打消重用扁鵲的念頭。 從此扁鵲成為了李醯的心腹大患,李醯決心除掉扁鵲而後快。雖然扁鵲的弟子有所察覺,還是在逃離秦國的途中被李醯派的殺手劫殺。 儘管扁鵲專業非常過硬,但是就僅憑他人一面之詞就能被否定,也證明了扁鵲不善推銷自己。扁鵲多年來潛心醫術,其他能力就幾乎被忽略了。扁鵲只適合在民間開一間小診所懸壺濟世,而無法在有激烈鬥爭的公立醫院立足,輕則無法自保,重則惹來殺身之禍。 職場的生存法則亦如是。 1、要善於隱藏鋒芒 個人能力太強,就襯托得其他人全部是豬隊友。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你的存在威脅到某些人的地位,那你就岌岌可危了。在職場上要懂得韜光養晦,適當為他人助攻,才能獲取一個更寬鬆的環境。假如扁鵲把自己的方子告訴李醯,讓李醯為秦武王治病,估計就不會招致其如此妒恨而起殺機。 2、要出色的工作,也要出色地溝通 扁鵲的個人能力無可非議,但是溝通技巧太差,說話太直,極易引起反感。我一位從事美容行業的朋友說,如果一個客戶來看化妝品,你千萬不能說客戶面板存在的問題。正確的做法是你要先讚美客戶的優點,引導客戶自己說出自己的問題。蔡桓公位居萬人之上,習慣了聽好話、奉承話,突然一個扁鵲直接讓他毫無優越感,極易引起反感。對待這樣的特殊病人,更要講究溝通技巧,以免醫患關係惡化。不然扁鵲也不至於落到需要亡命秦國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