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洛水清風
-
2 # 史料多多
要弄清這其中複雜的原因,我們就必須從當時各方的記載來分析一下。
關於康熙去世當晚的記載,各方資料都有不少疑點
據《清聖祖仁皇帝實錄》所說: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其中就有一點讓人感到不解:首先清朝的繼承製度,皇太極時期是旗主公推制,順治朝和康熙朝是遺詔制,雍正朝到咸豐朝是秘密立儲制,同治朝到宣統朝是太后懿旨制。
這其中康熙和他父親順治一樣,採取的是遺詔制度,但順治時期的遺詔也有禮部侍郎王熙及內閣學士麻勒吉,也就是有滿漢兩方重臣在場監督的。除了互相監視之外,還能保證遺詔內容不會出現疏漏。
可在雍正繼位當晚,除了諸皇子之外只有一個理藩院尚書在場,這不僅不符合滿漢兩方監視的先例,隆科多也沒這個資格宣讀遺詔。最符合聆聽和宣讀遺詔資格的應該是馬齊和張廷玉,他們都是上書房大臣,馬齊是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張廷玉是吏部左侍郎。
而隆科多所掌握的理藩院只是處理和蒙古、回族等少數民族事務的機構,並沒有資格參加如此重要的會議的。就算因為隆科多是九門提督,掌管京城防衛兵力,但也要滿漢大臣一起來宣讀才對,只有一個滿臣參與聆聽遺詔,在有清一朝的絕無僅有的。以上是《聖祖實錄》所記內容,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雍正本人是怎麼說的:
《大義覺迷錄》: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時皇考聖躬不予,靜攝於暢春園,朕請侍奉左右,皇考以南郊大典,應於齋所虔誠齋戒,朕遵旨於齋所至齋。至十三日,皇考召朕於齋所,朕末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阿其那、塞思黑、允、公允、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同樣的人數,同樣的遺詔內容,可是在康熙病重之時,胤禛曾在康熙身邊伺候,如果康熙真的有意傳位於雍正的話,為什麼不把遺詔先交給他,或者是直接告訴他呢?而且遺詔在十三日寫好,可在十六日才開誠布公,這中間所隔三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尤其是胤禛繼位當晚下令禁閉內宮九門六日,不讓諸王大臣進出,這實在讓人懷疑康熙去世當晚是否有什麼內情?
雍正繼位謎團,到底是正常繼位,還是篡位?
可那些有份聆聽遺詔的人,如果遺詔真是假的,那他們為什麼不出來反對呢?原因十分簡單,因為《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和《大義覺迷錄》都是雍正朝開始編寫的,《實錄》在雍正九年編寫,《大義覺迷錄》在雍正六年編寫。
當時在場的人員:誠親王胤祉幽禁於景山;胤祐死於雍正八年;老八胤禩、老九胤禟死於雍正四年;老十胤䄉雍正元年被囚禁;隆科多死於雍正六年。而胤裪在雍正朝受打壓,老十三胤祥是雍正的鐵桿粉絲。也就是說在雍正編寫《實錄》和《大義覺迷錄》時,當時在場的人要麼已死、要麼明哲保身、要麼就是雍正的盟友。所以這已經是無頭公案,死無對證了。
當然,即使這樣也不能證明雍正就真的是篡位,我本人認為的情況是:康熙是急病去世的,由於事發突然並沒有留下遺詔,才使得雍正不得不採取封鎖九門、推遲拿出遺詔和拉出一大批“證人”來給自己證明的行為。
我現在也不能認定康熙一定是把皇位傳給胤禛,但從他代替康熙去祭天,而且在臨終前只有胤禛一人在身邊的情況來看,胤禛正常繼位的可能性要大於他篡位的可能性。
-
3 # 方法研究
這個問題無解,都有可能。
我偏向於雍正是得康熙賞識,正常途徑上位的,詔書什麼就不說了,不少專家已經作了解釋。
從歷史非正常當皇帝的人的共性分析,李世明、楊廣、朱棣等人有一個共性,都非常努力地想要建功立業,使自己心裡平衡一些。
雍正好象並沒有想建功立業,而是從實際需求出發,治理好國家,得罪很多人,也不在乎後世怎麼看待他,說明他心理上並沒這方面壓力。
-
4 # 123456GaaN
雍正這皇帝,比起被後人誇了又誇的老爹康熙,和風流緋聞不離身的兒子乾隆來,存在感實在是不怎麼高。
世人只知康乾盛世,卻不知康熙朝晚年已有衰敗之相,如果沒有雍正在中間力挽狂瀾、改革弊政,這盛世難以維繫。沒有雍正攢錢,乾隆還想六下江南,到處拈花惹草?美得他。
清末民國時期歷史學家孟森曾說“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這話看來誇張卻是事實,據說十多年的執政生涯平均他每天只睡4個鐘頭。雍正真的太忙了,完全是個工作狂,後宮都不常去。
康熙、乾隆很長壽,康熙享年69歲,乾隆享年89歲,雍正卻只活到58歲。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一門心思撲在政務上,把身體弄垮了,又為了提神服食丹藥,丹藥都是有丹毒的,白瞎了長壽基因。
這樣一位少見的勤勞皇帝,人們說起他來最大的印象,卻是得位不正,各種雍正篡位的版本,可謂是層出不窮。
民間傳聞,康熙駕崩前,留下的遺詔是“傳位十四子”。
十四子指的是胤禵,雍正唯一的同母弟,同時還是雍正的勁敵。康熙晚年極為喜歡胤禵,封其為大將軍王,讓他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準噶爾。這樣的人事任命,一度被解讀為康熙傳位給十四子之前的“鍍金”。
康熙去世時胤禵還在西征,未能及時回到京師。而雍正勾結傳旨的顧命大臣隆科多,將“十”改成“於”,遺詔就變成了“傳位於四子”, 雍正矯旨登基。
但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滿清的正式檔案都是滿、蒙、漢三語並行,漢字的“十”固然可以加一橫改成“於”,滿、蒙卻不行,壓根改不了。矯旨之說,乃是子虛烏有。
況且那時“於”通常寫作“於”,怎麼改?
當然了,會有這種謠言,倒也不能怪人們想象力太豐富,雍正的登基的確存在一些疑點。
比如,雍正七年時,他宣稱有7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聽遺詔。但那時在康熙宮中的傳教士們,都說只有隆科多一人承詔,而且皇子們有的被圈禁,有的已身死,活著的也不敢站出來反對,等於是缺少重要的目擊證人。
還有,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表現得也很怪異。
雍正繼位後,她竟然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吾夢想所期”,大力拆雍正的臺,暗中逼著雍正給小兒子胤禵讓位,口口聲聲說雍正搶了胤禵的位子。遭到拒絕後,已升級為皇太后的烏雅氏痛苦鬱悶,想為康熙殉葬,以表達對雍正的不滿。被宮女們攔住,但當年就病逝了。
不過從心理學的角度,可以解釋烏雅氏的行為。
雍正出生時她位份還低,沒有權力撫育自己的孩子,雍正被抱給後來諡為孝懿仁皇后的佟佳氏撫養,佟佳氏對雍正很慈愛,雍正也和她親近,和生母反而較為疏遠。
生胤禵時,烏雅氏已被封妃,能撫養兒女了,自然和胤禵母子情深。可能在烏雅氏心裡,雍正是佟佳氏之子,只有胤禵才是自己的兒子,才會一直為胤禵著想。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偏心的父母也不少。
被自己的母親厭惡,這對雍正應該是很大的打擊吧。更嚴重的是,這似乎從側面證明了雍正篡位,因為就連他的生母也是這麼說的,民間傳得沸沸揚揚。
雍正氣得半死,後來專門編著了一本名叫《大義覺迷錄》的書,其內容主要是針對他即位以來的種種流言,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等等,一一進行辯解。他還要求朝廷上下、地方官吏人手一冊,向百姓宣講。
皇帝親自下場撕,這在中國歷史中還是頭一份。乾隆大概覺得老爹玩的這一出,實在是太掉價了,順帶著還會影響他這個做兒子的皇位合法性,多疑繼位後馬上禁止發行和刊印。
說回雍正,他登基的箇中真相如何,也許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可以確定的是,中間或許用了一些手段,但雍正不算篡奪皇位,康熙選中的繼承人很大機率就是他。
為啥?因為他最合適。
分析一下,康熙想給清朝安排什麼樣的未來皇帝?急著上位的不能要,這會讓康熙感覺到威脅。單憑這一條,大皇子胤禔、二皇子胤礽、八皇子胤禩就得出局,他們都太急切了。
在朝中關係太廣、威望太高的也不能要,他還活著呢,兒子們結交朝臣是想幹什麼?胤禩所代表的八爺黨再次出局,大臣們越喜歡胤禩,康熙越討厭他,才會罵他辛者庫賤婢所出,大力壓制。
而雍正摸清了康熙的心思,將“不爭是爭”貫徹到底,擺出不結黨、不營私、不爭位的姿態,只是兢兢業業地完成康熙交給他的各項任務,樹立實幹家的形象。也可能他本來就擅長實務。
康熙不是老糊塗,他明白清朝需要什麼樣的君主。誇誇其談的不行,只會玩嘴上功夫的不行。
雍正務實、堅定、勤勉,早已被康熙看中,對胤禵的特別寵愛,大約是因為他是雍正的同母弟,想將他培養成雍正的助力。可人心難測,皇權動人。胤禵不服,胤禩也不服,雍正和他們徹底翻臉。
回覆列表
雍正年間,坊間就流傳雍正篡位之說,逼的雍正皇帝不得不拿出康熙的傳位詔書 ,以堵民間之口。所謂康熙遺詔中:傳位十四皇子,被雍正篡改為傳位於四皇子,更是經不起推敲,康熙傳位遺詔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想篡改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於”字寫法,古代與現代完全不同,它是這樣寫的:於。康熙傳位遺詔現在儲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可是誰也無法改變的鐵證。
但是,雍正繼位後,種種反常表現似乎與其篡位有著密切關係,現在史學家也不能給出合理解釋。
一:康熙病逝前,九門提督隆科多一直帶人保護康熙的安全。雍正登基後,立刻加封他為太子太保,喊其為舅舅,成為朝中舉足輕重的大臣,這種火箭式提拔,讓人不能不懷疑這裡有什麼貓膩!後來,隆科多獲罪,被雍正圈禁起來,嚴禁任何人探視接近,雍正此舉,是不是擔心隆科多因不滿而向人洩露不可告人的秘密。
二:雍正繼位後,她的生母烏雅氏頗有微詞,不願接受百官朝拜。按理說,兒子做皇帝,母親高興都來不及,怎麼會故意刁難兒子!此舉太不合常理。烏雅氏一向身體健康,卻在雍正繼位一年後,突然暴斃。當然,雍正弒母絕不可能,會不會是雍正待其不好,從而導致烏雅氏氣急身亡,這個很難說。
三:雍正登基後,立即殺掉康熙三個貼身太監魏株、趙昌、梁九。這三個太監服侍康熙一輩子,雍正應該善待他們才對 ,根本沒有任何殺他們理由。雍正這樣做,似乎有殺人滅口之嫌。
四:古人講究生前盡孝,死後歸葬在父母身邊。但是雍正卻反其道而行之,另選陵寢之地。究竟是東陵的風水不好,還是雍正自感得位不正,無顏在地下面見康熙呢!這個很難說清,畢竟後來的乾隆、咸豐、同治、慈禧都埋在東陵。
雍正是清朝最勤奮務實的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被醜化最多的皇帝,尤以篡位之說最為盛行。其實,一個皇帝只要能把一個國家治理的蒸蒸日上,篡位與不篡位已經無關緊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