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我的世界再沒有晴天

    姓氏源流

    荊(Jīng 荊)姓源出有四:

    1、出自羋姓,以國名為氏。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今湖北省西部),國號為荊,直到春秋初才改為楚國。楚文王以前的荊君有庶出子孫以國號為姓,稱荊氏。

    2、出自羋姓之後,為楚姓所改,以國名為氏。羋姓之後原有楚姓,一支居於秦國,因避秦莊襄王嬴楚之諱,以原國名荊為姓,改為荊姓。

    3、出自慶姓也有改姓荊者,而稱荊氏的。如戰國時荊軻即是。

    得姓始祖:熊繹。根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上記載,楚國的舊國號是荊,荊姓是未改號為楚之前的姓氏,又說周代楚國的別稱為荊,國民以國為氏。西周初年,楚國的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國號為荊,直到春秋初期才改為楚國,荊國的子孫以國為姓,稱為荊氏。荊陵是楚國的別號,春秋時代的楚國在尚未崛起諸侯以前,號稱荊。荊楚二字往往被連在一起使用,就是指春秋時期的楚國。故荊氏後人奉熊繹為荊姓的得姓始祖。

    4、漢劉荊王后裔,始祖荊王劉賈,是漢高祖劉邦的堂兄。[2]

    始祖荊王賈、高帝從兄也。

    始祖荊王劉賈,是漢高祖劉邦的堂兄。

    帝懲秦孤立而亡,故大封同姓以鎮撫天下,分江表二十三城,立賈為荊王。

    高祖鑑於秦王朝二世而亡,主要是因為王室孤立無援,所以他立國之初,就大封同姓,以增強輔佐力量,維護天下的安定。他劃出江南二十三城,封劉賈為荊王。

    後淮南黥布反,王戰敗身殂。賜葬潤州京口,立廟春秋祀焉。

    淮南王黥布謀反,荊王領兵征討,戰敗身亡。遵照旨意,葬於潤州京口。建立廟宇春秋祭祀。

    子幼文,值高帝病,未及封。既而諸呂用事,國遂除,其地屬吳。

    其子文,年幼,當時高祖正在病中,未能顧及對劉文的封賜。後來呂產、呂祿專權,國家就廢除了荊王封號,以其地歸屬吳國。

    至文帝即位,故荊國大夫田安上其事,得封列侯,食採朱方。

    等到文帝即位,原荊國大夫田安奏請加封荊王后裔一事,於是劉文獲得列侯爵位,食採於朱方。

    後為吳王濞所迫,以憂死。弟武嗣位,復為吳濞所幽,子潭乃奔潤州,保護祖塋,蓋亦七國之變也。

    後來劉文因屢受吳王濞凌迫,竟抑鬱而死。弟武繼承爵位,又遭吳王濞拘禁。(因吳將田祿伯將他釋放,就遷曲阿之陰,改劉為荊。)他的兒子荊潭,逃往潤州,一來是為了保護荊王墳塋,二來是為了躲避吳楚七國之亂。

    後七國敗,帝恨諸王強盛,為國內患,凡王子應襲者,置不理。群臣亦不敢請,流落潤州不得襲祖父封土。

    七國之亂被平息後,景帝痛恨諸王勢力強大,釀成內亂,絕意削藩,對王子們世襲封爵領地等事,一概不予辦理。所以,荊潭流落到潤州後一直未能繼承祖父的封土。

    後至武帝癸卯三年,中山王勝來朝,上與酣欽,聞樂聲泣下。上問其故,具以吏所侵逼聞,上於是始厚諸侯。令所在有司稽奏,各加親親之恩焉。

    武帝癸卯三年,中山王劉勝前來朝見天子,武帝賜宴,與他暢飲。中山王聽到管樂之聲,不禁潸然落淚。皇上詢問原因,他把地方官欺凌王室宗親的情況如實加以奏報。武帝隨即責成地方官吏檢查和糾正存在的偏向,體現了皇上對宗親的關懷。

    時太尉田蚡奏:“吳楚趙等七國謀叛,國應除;若荊王文,勒兵拒七國,死於王事,尤褒封所宜先者,況舊封所應襲乎!”

    當時,太尉田蚡奏道;“吳楚七國叛亂,其封爵應予廢除;象荊王后人文,能帶兵抵禦七國,死於王事,理當優先給予表彰和封賞,荊王封號正應由其子孫來繼承呢!”

    上可其奏,召潭襲封就國,潭守祖塋不忍離,且年老不樂榮顯,弟亦順之。

    皇上同意了太尉的奏請,下詔令潭承襲荊王爵位,到領地就職。潭因為要守護祖墳,不願意離開潤州;且年事已高,不圖榮華富貴,竭力懇辭,武帝只好依了他。

    即於潤州邑之東南,賜田五萬畝,名為“潭府莊”,迄今猶稱潭莊。築土為城,名“荊城”,迄今猶名荊城港,立祖廟以奉祀焉。嗣是子孫世守相傳。

    就在潤州的東南方,賜田五萬畝,名為“潭府莊”,仍稱潭莊;並築土為城,名為“荊城”,仍叫荊城港。從此,他們的子孫就世代定居在這裡。

    延至三國,為孫吳所奪。然族雖散處,尚未遠離。

    延至三國,荊氏采邑為孫吳奪去,族人開始離散,各尋出路但未遠離本土。

    及宋武起兵,一戰而襲潤州,殺元暉,族眾恐遭屠戮,各遠逃避。有流徙河南者,有遷湖廣者,有竄徽郡、姑蘇者。嗟乎!一遭兵亂,合族流離,不能復歸故土矣!

    後來宋武帝起兵,一戰而攻下潤州,殺死荊元暉,族人怕遭屠殺,紛紛逃離家鄉,有逃往河南的,有遠遷湖廣的,也有流浪到徽州、蘇州等地的。唉!一旦遭遇戰禍,合族流離,大都不能再回到本土來了!

    至文帝即位,天下兵息。暉孫弘宗、弘緒,尋歸故里。悼祖元暉受戮,慮荊溪為兵寇要衝,故隱於溪水之東曰珥塘。卜築為居,不樂仕進。

    宋文帝即位後,戰爭結束時局逐漸趨於平靖。元暉的孫子弘宗、弘緒一路尋訪,返回故鄉。悲痛祖父之死於戰亂,考慮荊溪乃交通要衝,是兵寇必爭之地,所以決定隱居到荊溪以東的珥塘。擇吉開工,重建家室。他們安於耕讀,不圖做官。

    歷五代,經唐宋,又經二十餘世,每因兵火相侵,其人物宗派,不能悉記其詳。

    歷經五代、唐、宋,荊氏家族又經歷了二十餘代,因戰火頻仍,所儲存的人文資料不多,族人事蹟、各分支的趨向等情況不可能作詳盡的記載。

    惟北宋政和間,子孫雖蕃,幸有宗圖可據,其諱號、婚娶、生葬,豪不爽焉。

    只有北宋政和年間,子孫雖然很多,但幸有宗譜作為依據,可以明確地知道族人的名字和他們的婚娶、生卒年等情況。

    自嘉靖四十五年重修譜牒,迄今有五十餘載,恐愈久愈難稽考,謹按史識其始末雲。

    自從嘉靖四十五年重修宗譜,迄今已五十多年,恐怕年代愈久愈難查考,所以按歷史順序,記述了荊姓一脈的起源和繁衍變遷的概況。[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棵樹企業是世界五百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