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祐俊豪
-
2 # 依依爾耳
肯定有機會殖民全世界,但是當時的明朝應該不會那麼做。
鄭和下西洋,有人說是要尋找建文帝,還有的是說朱棣上位不正當,要透過這種方式來宣揚自己的正統地位,無論怎麼樣,整個遠洋活動,其實現在看來,積極意義更大。別的不說,就是單純這種特混編隊,200多艘船,27000人的隊伍,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集團。而這些人,一旦出海,就不受中央的控制。
明朝中後期,沿海一直有一種禍亂就是倭寇,而且我們知道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在陸地上橫掃千軍,有力保障了國民安全,可是和整個下西洋一比較來說,就是小巫見大巫了,整個特混編隊,如果一直持續下去,小小的倭寇,連老巢都能蕩平,全部扔到海里餵魚。
為什麼具有積極意義的活動,最後被制止了呢?其實還是和當時的制度有關係,大明在連續經歷兩個馬上皇帝之後,所有的文官已經急不可耐了,因為他們完全被皇帝壓制住了,沒有半點反抗能力。朱棣出征路上病逝,本來有傳聞要把皇位傳給老二漢王,只不過朱瞻基快馬加鞭回到了北京擁立自己的老爹上臺,成了明朝的第四個皇帝明仁宗,僅僅幹了十個月,最後諡號”仁宗“,這不得不說是文官要開始籠絡皇帝了。
後來繼位的明宣宗,雖然號稱是文武雙全,可是就是在明宣宗的期間內,整個大明開始戰略收縮,放棄了關外,那些長城之外的衛所,還有交趾就是現在的緬甸,那麼耗錢的下西洋活動也就叫停了,說什麼沒有了鄭和,肯定不能成功。這一切都是在那個赫赫有名的”三楊內閣“期間做的,文人真的是不惜筆墨,讚揚他們三個人。
整個大西洋的規模有多大呢?最大的寶船排水量達到了20000噸,這才是真正的鉅艦,這個成就就是在民國時期,僅僅在噸位上是沒有超過的,可見當時作為木製船,鄭和寶船已經到了極限,可惜這樣寶貴的資料都被燒燬了,一點沒留下。一次出去,200多艘船,20000多人,這比後來西方的那些所謂的環球航行,不知道規模大了多少。他們那樣的規模都可以在全球建立殖民地,中國在當時一定可以的。
三楊都是南方人,在明代時期,整個南方已經非常富庶了,為什麼不同意國家再繼續這樣的遠洋活動呢?因為南方人要自己下西洋,偷偷做海貿,這樣他們就能獲取巨大的利潤。到了明代後期,所謂的倭寇,還有好多是華人,因為他們活不下去了,只能逃到海上過活。
所以如果明朝一直持續下西洋,做對海貿易,那麼明朝應該是世界上第一個完全進入資本主義的王朝,而不是後來的西方。
-
3 # 正能量撲克O5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鄭和下西洋開始和延續的時間。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開始於公元1405年,最後一次歸來在1433年,共進行了七次。這比西方所謂的地理大發現早了半個多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在1492年,達伽馬發現新航線在1498年)。所以,如果要殖民世界的話,從時間上來看,鄭和的航行要早得多,競爭者等於沒有,應該是可行的。
2、船隊規模及實力。
鄭和的船隊每次出行時,有200艘左右艦船組成,而且人數眾多(2.7萬多人,且多為職業軍人),配備完善,保障健全。尤其是鄭和乘坐的寶船長44丈(約147米),寬18丈(60米),由約200名船員操作。而像這樣的寶船,船隊中有幾十艘之多。要是和其後歐洲人的船隊比的話,歐洲人的船隊和實力可以約等於沒有。就軍隊數量的話(不必說質量,因為當時明已建國幾十年,國力穩步增長,且派出去的必然是精兵強將),當時歐洲國家也幾乎沒有誰能一下拉出來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所以,鄭和船隊是有打滅國之戰這種實力的。
因此,以船隊的規模和實力來講,要殖民也是可以做到的。
3、航行所經距離和範圍。
鄭和七下西洋,沿途經過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和紅海,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明朝所能控制和影響的範圍。按照歐洲人的思維來說,鄭和當時已經開闢了新航線,而且發現了完全在自己認知之外的“新大陸”--非洲。以“先發現即先佔有”的做法,似乎進行殖民佔領也是應該的。
4、航行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航行究竟目的是什麼?在研究歷史的人中間爭議頗多。但大多數人認可的是以武力為後盾,力爭以不動兵戈的方式威服眾邦,構建以明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和秩序,以實現“萬邦來朝”的局面。至於能否帶來商業利益、能夠帶來多少具體收益,這對於當時的“天朝上國”來說,根本就不在考慮範圍內。如果單以交換價值而論,只要邦國來進行朝貢,他們所得賞賜可以輕鬆超過貢物價值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這種做法和殖民的目的背道而馳的。歐洲殖民者遠航追求的是開闢新的商業貿易路線,開新路線的目的是為了追求香料、貴金屬、奴隸……一切可以給他們帶來現實收益的東西,而這些,恰恰是我們當時視若敝屣的。既然如此,我殖民的目的又何在呢?況且,除中國本土以外,海外的那些部落、邦國在當時的華人看來都是化外之地,人民未開化,土地亦未開化。我們有的,他們未必能有;他們有的,我們也未必需要。要他們來貢獻方物,不是我非用他們的東西不可,而只是為了顯示“天恩浩蕩”。
所以說,鄭和下西洋是否可以殖民全世界這個問題,可以概括為:非不可也,實不願也;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
4 # 屋頂上的騎兵616
鄭和回民伊斯蘭信仰所走路線都是伊斯蘭國家,等同於和親家走動或貿易,明朝君臣不信任度過高阻礙了開疆擴土,和征服世界沒任何關係。
-
5 # 一頹廢就半生
鄭和就不要拿來吹了。有成熟的航線,有穩定的補給港口,有足夠計程車兵保護,有充足的經費使用,這樣的船隊是大航海?隨便一個商船船長都能完成,而且還做得更好,因為鄭和就是到處花錢,沒有一點的收益。這樣的遠航就是出去70次也就是一個商隊,而且還是一個光賠錢的商隊。估計後來明朝封海就是被他害的,文官燒了圖紙也是怕了他,光賠錢的買賣誰願意做?他鄭和就是想用公款去朝聖罷了。真正的大航海是沒有已知航線,補給靠運氣的去探索未知之地。
-
6 # 鴻哥iouyh福小鋪
很遺憾,不會有這樣的可能性。
說到底,之所以西方列強出現殖民風潮,那是因為西方的皇權、王權與商人為代表的資本主義進行了權力劃分,也就是等同於股份制形式的存在,用我們華夏文明形容就是王與世家共天下。
華夏的世家雖然存在,但其勢力自隋唐以來就被一直打壓,甚至消滅,導致皇權在明代集中度是最高。
可見,在皇權集中度越高的情況下,想要出去裂土封侯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做不到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朝雖然可以擊敗元朝,但到了一定的臨界點,明朝的擴張就是萎縮,停頓,甚至出現開疆拓土的將領會被調查,很明顯,當年藍玉也是如此,雖然他罪證確鑿,但也是觸犯了臨界點才被調查。
對於皇權集中的封建王朝而言,山高皇帝遠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必須在掌控當中,若是無法掌控,那就必須毀滅和封鎖。
由此可見,遊離皇權之外的,都成了叛逆祖宗的不孝子孫,不受任何保護與認可。
這樣的思維完全可以見識到,明朝想要透過鄭和下西洋殖民全世界,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更別忘了,鄭和是一名宦官,這才有所謂的鄭和下西洋,若是挑一名身體健全的去領導下西洋,後果可想而知,連一塊木頭的下不了海。
回覆列表
不會。
明朝是一個封建主義的王朝,封建王朝重農抑商自給自足,不需要對外傾銷商品,也不需要為中國商品開啟銷路,因為早就有了絲綢之路了。
當然封建帝王也都有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但鄭和下西洋,東南亞的領土在皇帝眼裡就是蠻夷之地,打下來容易管理不易,明朝是不稀罕的。
當年呂宋國,大概是今天的菲律賓遣使來明拜見朱元璋,請求朱元璋接受呂宋。奈何朱元璋壓根看不上直接拒絕了。
明朝下西洋和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侵華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情,中間差了幾百年,早在漢唐的時候,歐洲那裡就知道東方有一個超級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