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19254126433928
-
2 # 自由盤錦3x3
吳元年(公元1363年)五月,初置翰林國史院,設學士(正三品),侍講學士(從四品),直學士(正五品),修撰,典簿(正七品),編修(正八品)。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名翰林院。洪武二年,置學士承旨,正三品,改學士為從三品,並增設待制(從五品),應奉(正七品),典籍(從八品)等官。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增設檢閱(從九品)。洪武十四年,降翰林學士為正五品,並革除學士承旨、直學士、待制、應奉等
至唐玄宗時,於翰林院之外別建學士院,選有文學的朝官充任翰林學士、入直內廷,批答表疏,應和文章,隨時宣召撰擬文字。德宗以後,時事多艱,翰林學士成為皇帝最親近的顧問兼秘書官,經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將外、冊立太子、宣佈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內相”之稱。其加知制誥銜者即等於暫代中書舍人,因之,充學士者經中書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
擴充套件資料
翰林學士(Bachelor Academy)官名。始設於南北朝,唐玄宗時,翰林學士成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為宰相。北宋翰林學士承唐制,仍掌制誥。
此後地位漸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為翰林學士之職。清以翰林掌院學士為翰林院長官,無單稱翰林學士官。
-
3 # 相生橋上的光輝
翰林在不同朝代的品級不同。北宋前期的翰林學士無秩品。宋神宗年間,元豐改制後,翰林學士為正式官員,為正三品官員。明朝時期,翰林學士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實權已相當於丞相。翰林在清朝為從二品官員。
自唐玄宗後演變成了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院裡任職的人稱為翰林學士。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由於翰林學士參與機要,有較大實權,當時號稱“內相”。
正一品
官名。唐代有宏文館學士、集賢院學士,為掌文學著作之官,嘗以宰相兼領、知館、院事,稱大學士。宋沿之,對學士中資望特高者,加‘大’字。及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廢丞相及中書省,十五年仿宋制設大學士,以為皇帝顧問。成祖即位後,以侍講、侍讀學士等翰林官參預機務,入內閣,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替皇帝起草詔令,批條奏章,商承政務,其本身官階在尚書、侍郎下,但實權甚重。稍後,以尚書、侍郎入閣辦事,兼大學士,加官至於一品,位望益尊,乃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清代設立軍機處,大學士職權為軍機大臣所代替,其稱僅作為榮銜,授予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資望特高者,為正一品。大學士皆以殿閣名入銜,明有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並正五品,無定員;清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文臣最高官位,漢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
明初沿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因胡惟庸案始廢去丞相之制。此後以內閣大學士行丞相之職。清沿設內閣大學士,惟以軍機大臣行丞相之職權。以大學士充顧問。成祖時以儒臣為殿閣大學士,參預機務。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批答奏章,官品雖低,而實握宰相之權。清代雖提高品級(一品),但職任反不重要。雍正中設立軍機處,大學士的職權就為軍機大臣所替代。惟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之資望特重者,仍授大學士作為榮典。大學士都以殿閣名入銜,明設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無定員。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2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1人。均為文臣最高的官位,漢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除少數例外)。
軍機處
清代在皇帝直接指揮下的最高軍政決策和執行機構。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用兵西北,設軍機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始正式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在軍機處任職者,稱軍機大臣,通稱大軍機,無定員,最多時達6—7人,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在皇帝指定下兼任。但任命時亦按各人的資歷分別稱為軍機處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學習行走等。其僚屬稱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掌繕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乾隆時定為滿漢兩班,各8人,後增至四班32人。每班有領班、幫領班各1人,滿語稱“達拉密”。軍機處職掌為每日晉見皇帝,秉承皇帝意旨處理軍國要務、官員任免和一切重要奏章,為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制的最高發展。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內閣成立之後,撤銷軍機處,以軍機大臣改任為內閣之總理大臣、協理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