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村山居士

    這些寓言故事是淺顯易懂,寓意卻非常深刻。

    歷史肯定沒有這些表面上很傻帽的人,但是我告訴你從古到今我們很多人都在做掩耳盜鈴,刻舟求劍的事。

    現實中我們都在做掩耳盜鈴的蠢事,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把自己邪惡的,色慾,嫉妒,自私,貪婪的思想,甚至是暗中作了損害他人利益和行為的事情,總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暗中作惡誰也不知道。其實這些負面的思想和行為終究有一天會表現在你的臉上,你的行為上,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總有一天你的狐狸尾巴會露出來,總有一天這些負能量,會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你以為自己做的是天衣無縫。這就叫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終害自已,舉頭三尺有神靈,古人把這些深刻的人性道理寓意在淺顯的故事之中,豈不耐人尋味!

    刻舟求劍,社會潮流一直都在前進,你的行為,思想還在原地踏步!象徵一個人固步自封,不求上進,你思想和行為終究被歷史前進的腳步所淘汰。作繭自縛,無可救藥!

    寓言故事淺顯可笑,卻寓意深刻啊!

  • 2 # 東東五一

    掩耳盜鈴、刻舟求劍等都是歷史典故,廣為流傳。我相信這些故事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應該有非常強的真實性,我們不應該加以懷疑。

    古時,人們受教育機會少,教育內容也膚淺,出現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很正常,即便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有的人做的事情仍然很“愚蠢”,但自己卻渾然不知。

    我曾經見過這樣一箇中年婦女,開車到商場購物。商場周圍都劃了車位,免費停車。誰能想到這個婦女下車後,竟能做出這個舉動:拿著手機把與她相鄰的兩臺車都給拍了照,目的幹什麼呢?她怕人家開車門時把她車碰了,日後好找人家算賬。

    我當時就想,商場客流量大,那兩臺車隨時都會走,別的車也隨時都會來,你光拍現在這兩臺車有什麼用呢?當時,我就想到了“刻舟求劍”這個典故。你說,生活中有沒有刻舟求劍這樣的人?我們經常說xx人是一根筋,就是腦子不開竅,做事讓人覺得荒唐可笑。

    我們普通人容易犯錯誤,身為一國總統的特朗普也會犯“低階”錯誤,他竟然說中國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比美國多多了!這不是“掩耳盜鈴”嗎?明明自己抗疫不力,無論是感染人數還是死亡人數都是世界第一,卻要“裝傻充愣”,覺得自己還很好!這不是很可笑嗎?

    人不怕犯錯,怕就怕固執己見依然堅持錯誤;如果明知是錯,不僅不改正,還將錯就錯,死不改悔,那就是錯上加錯,更不可原諒。

    我們重溫這兩個典故,就是要吸取教訓,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把工作做好,如果有人想把自己犯下的愚蠢錯誤,強加在我們頭上,讓我們為他們的錯誤買單,我們也絕不會答應。

  • 3 # 小史一樁

    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的故事只是一則寓言,他出自於呂不韋組織編寫的《呂氏春秋》中的《察今》這一部分。只能當做一個故事。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也。”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但是這則寓言不僅僅諷刺這個人的愚昧,有更深層次的含義。這則寓言其實是勸勉當政者要明白世事變通,要尋思改革。後來才引申,為不懂變通,墨守成規。

    掩耳盜鈴

    掩耳盜鈴這一成語同樣出自於《呂氏春秋》,原來稱之為掩耳盜鐘,後來才把鍾改為鈴。他講的是春秋時期的一個晉國貴族範氏被滅。有人跑到他家中拿東西,一個人拿了一口鐘想揹走,但是太大了背不動。於是想砸碎它運走,但是敲擊的聲音太大,容易招來別人。於是他便把耳朵捂起來砸掉搬走。在書中,對這件事的評價是“不願讓別人聽見是可以理解的,不願讓自己聽見就說不通了。作為國君,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豈不和這是一樣的麼?厭惡別人聽到其過錯還說得過去。”。

    總結

    當然在這些寓言故事中這兩個人,在其他人看來肯定是智力不正常。這也是寓言故事的一種手法,並不是真實的。

  • 4 # 秦一農夫

    ”掩耳盜鈴”和"刻舟求劍"是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二個成語,它們均出自二個同名的"寓言故事"。在中國漢字成語中,象這種成語出自同名"寓言故事“的這種現象還有很多,例如,守株待兔,龜兔賽跑,南郭先生,盲人摸象,農夫和蛇,愚公移山,葉公好龍,……等等,歷史上是否有其人其事倒並不重要,它們只是通過寓言故事,用比喻的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意味深長而又淺顯的道理,達到啟發人的智力的作用。既然是寓言故事,就無必要再探討它的真實性,更不用說智力正常與否了。

  • 5 # 淨心修道

    故且,不說不說歷史上確有其人嗎?智力是否正常?能提這樣的問題,無論題主用意何在?我道覺得自己的智力就不是很那麼正常。

    無論神話故事或是寓言體裁,首重之點都在講述一個深刻道理或征服自然一種無畏精神。古人有沒有這樣做,看沒看得見,蛇錯了嗎,愚公為什麼不搬家,為什麼不賣個針,枉顧神話之內含,寓言之道理,信口雌黃,了無中的,實無回答必要,少卻現實意義!

    著實話此等神話故事,寓言體裁皆出於名書大家,智力比今人並不愚笨,智力應該很正常,道是這樣的提問者,正好驗證了自己的智力道是不那麼十分正常。

  • 6 # 天晴愛睡覺

    這兩個典故出自《呂氏春秋》,屬於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屬於以故事來說明道理;如同咱們常說的打比方;這是古人為了教育小朋友編的小故事

    我現在問你,郭靖黃蓉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他們真的會九陰真經嗎?武力是否正常!

  • 7 # 知無為而有益

    這兩個都是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不是有,不好考證。

    但古往今來,在現實生活中,做事不知變通,認為自己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自欺欺人,掩耳盜鈴,刻舟求劍的人是大有人在的。

    宋中國人想晚上偷襲楚國的城市,於是白天偷偷在水淺的地方做了一個記號,晚上在此地偷渡,結果河水大漲,宋人晚上仍從做好記號的地方渡河,結果宋人被淹死了許多。典型的刻舟求劍的事例。

    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有時候避免不了做刻舟求劍的事,這種現象真的好普遍,我們的祖先真的好偉大,寫出這樣一個好的故事來警示教育我們。

  • 8 # 松原老聞頭

    這只不過是兩則寓言故事,用以說明兩個道理!絕不會有真人真事。如果是真人真事,那這兩人的智力一定是低下不正常的。

  • 9 # 清清弱水

    有沒有這樣的人不確定,也許像姜太公釣魚一樣,只是為了宣傳了!!!!行為雖然荒謬但是寓意深長,就好像孔融讓梨一樣,歷史沒有的事,但是教育人就可以

  • 10 # 憂國吃瓜

    這是兩個寓言成語故事,都出自《呂氏春秋》,前者是說自欺欺人的鴕鳥做法,後者是說做事過於循規蹈矩結果適得其反。

    這兩個故事是否確有其事並不重要,自古以來也沒人考究,但其折射的道理卻是最基本最樸素的哲理為世人尊崇。

    再說說《呂氏春秋》。

    呂不韋是戰果末期秦國的丞相,他對秦王忠心不二,輔佐嬴政上位,併為其戰敗六國統一天下做思想上的準備,呂不韋不知疲倦的尋求著治國道理。

    可他出身商人,不擅著書,但他有一個龐大的智囊團,三千門生,於是他組織智囊編寫了這套《呂氏春秋》,全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幹,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儒家、法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於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成為先秦時期最博學的百家學說整合。

    呂不韋的門生在編書過程中,蒐集天下奇聞異事並引經據典,目的只是為了講明道理,成書時甚至沒有統一校稿,所以許多寓言故事無從考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創業失敗負債70萬,還被騙的好慘,有一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