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仁、義、禮、智、信”的解釋
何謂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何謂義?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穀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何謂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仁義禮智信”,所謂五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筆者認為,其實質上就是生活中人們要共同遵守的一個社會準則,或者說是一個為人處世的原則。雖然國學正在重新興起,但是由於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其確切含義在民間已逐漸失傳了。
筆者也想了解其確切含義,但是沒有去查尋聖人先賢的論述。只好憑字臆想,給出一個如下解釋。未免會有曲解之處,貽笑大方,敬請見諒。
仁:就是善良,要樸實善良。
義:就是情義,要樂於助人。
禮:就是禮貌,要尊敬他人。
智:就是理智,要心態平和。
信:就是誠信,要誠實守信。
五常中,“仁義禮信”在字面上比較好理解,但是“智”不好解釋。若解釋為“智慧”,有些牽強。筆者思前想後認為,應該為“理智”,可能先賢因為“理”與前一個“禮”同音,故取“智”作為縮寫。再通俗一點解釋,就是當別人對你不禮貌時,要理智,要心平氣和、以柔化剛,不要失去自己的禮貌。
從德與行兩方面來看,“仁義”是一組,“禮智”是一組。“信”自成一組。德是因,行是果,行是德的表現,德是行的基礎和保障。
對“仁義”來說,“仁”是德,“義”是行。“仁”是自身要善良,要有愛心,老人有慈愛之心,晚輩有孝順之心,這是德。有德還要有行,“義”是指人要有情有義,也就是有人情味有正義感,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樂於助人。亦即,“義”是要無私助人,無論是親朋還是路人,都要樂於伸出援手,這是行。
對“禮智”來說,“禮”是行,“智”是德。“禮”要尊敬每一個人,處事斯文,也就是“有禮貌”,這是行。“智”是要有理智,要有平和的心態,也就是“有修養”,這是德。如果失去理智,也就失去了修養;失去了修養,也就失去了禮貌;失去了禮貌,也就斯文掃地了。
對“信”來說,應該是代表誠與信兩個方面。或者說,形式上“五常”應該再加上一個“誠”字,變為“六常”——仁義禮智信誠。當然,誠實與守信,也可以解釋為“信”的兩種表現形式,則“五常”也就代表了六種含義。因此,在“五常”中,可以認為“信”兼具了德與行兩個方面。“誠信”簡而言之就是“言必信,行必果”。一是“誠”,要誠實,言必信,這是德。二是“信”,要守信用,行必果,這是行。
總之,“仁義禮智信”是人類文化的瑰寶。在發揚光大傳統文化的程序中,也希望這寥寥數語能起到一個小小拂塵的作用,撣去遮擋人們視線的一點灰塵。
關於“仁、義、禮、智、信”的解釋
何謂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
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何謂義?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何謂禮?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穀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何謂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
何謂信?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
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仁義禮智信”,所謂五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筆者認為,其實質上就是生活中人們要共同遵守的一個社會準則,或者說是一個為人處世的原則。雖然國學正在重新興起,但是由於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其確切含義在民間已逐漸失傳了。
筆者也想了解其確切含義,但是沒有去查尋聖人先賢的論述。只好憑字臆想,給出一個如下解釋。未免會有曲解之處,貽笑大方,敬請見諒。
仁:就是善良,要樸實善良。
義:就是情義,要樂於助人。
禮:就是禮貌,要尊敬他人。
智:就是理智,要心態平和。
信:就是誠信,要誠實守信。
五常中,“仁義禮信”在字面上比較好理解,但是“智”不好解釋。若解釋為“智慧”,有些牽強。筆者思前想後認為,應該為“理智”,可能先賢因為“理”與前一個“禮”同音,故取“智”作為縮寫。再通俗一點解釋,就是當別人對你不禮貌時,要理智,要心平氣和、以柔化剛,不要失去自己的禮貌。
從德與行兩方面來看,“仁義”是一組,“禮智”是一組。“信”自成一組。德是因,行是果,行是德的表現,德是行的基礎和保障。
對“仁義”來說,“仁”是德,“義”是行。“仁”是自身要善良,要有愛心,老人有慈愛之心,晚輩有孝順之心,這是德。有德還要有行,“義”是指人要有情有義,也就是有人情味有正義感,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樂於助人。亦即,“義”是要無私助人,無論是親朋還是路人,都要樂於伸出援手,這是行。
對“禮智”來說,“禮”是行,“智”是德。“禮”要尊敬每一個人,處事斯文,也就是“有禮貌”,這是行。“智”是要有理智,要有平和的心態,也就是“有修養”,這是德。如果失去理智,也就失去了修養;失去了修養,也就失去了禮貌;失去了禮貌,也就斯文掃地了。
對“信”來說,應該是代表誠與信兩個方面。或者說,形式上“五常”應該再加上一個“誠”字,變為“六常”——仁義禮智信誠。當然,誠實與守信,也可以解釋為“信”的兩種表現形式,則“五常”也就代表了六種含義。因此,在“五常”中,可以認為“信”兼具了德與行兩個方面。“誠信”簡而言之就是“言必信,行必果”。一是“誠”,要誠實,言必信,這是德。二是“信”,要守信用,行必果,這是行。
總之,“仁義禮智信”是人類文化的瑰寶。在發揚光大傳統文化的程序中,也希望這寥寥數語能起到一個小小拂塵的作用,撣去遮擋人們視線的一點灰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