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蔣偉萍3

    在個人道德修養上,孔子要求人們,特別是君子應把兩種看起來互相矛盾的品格恰到好處地結合在一起,使之處於一種完善的標準狀弁。

    一日,弟子子貢向孔子問道:“老師,貧窮而不去巴結人,富有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麼樣呢?”

    孔子說:“當然可以,但是還不如貧窮而仍然快樂,富有而尚好禮節的人。”又說,“典籍上說,君子矜持而不爭執,就會疑惑不決。”

    子貢又問:“老師,奢侈跟節儉相比,哪個更不好呢?”

    孔子說:“奢侈就會不恭順,節儉就會寒磣。與其不恭順,寧可寒磣。”

    孔子在個人道德修養方面要求對每一種品格都能把握一個恰到好處的“度”,這就是一個君子的形象。

    在處理人倫關係上,孔子把中庸與禮聯絡起來,實際上既講等級尊卑,要求每個人充分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不僭越、不凌下,同時又調和、節制對立雙方的矛盾,使不同等級的人互敬互讓,和睦相處,使整個社會和諧地執行

  • 2 # 紅塵來去轉身空

    孔子認為,人的道德生命不應當是孤立疏離的,而應當是交感相通的,不但“人與己,物與我”相通,“天與人,古與今”相貫,更重要的是自身與“家、國、天下”一氣相連、密切相關。君子除了在自身的人格修養方面積極進取,還應當將這種德性推廣及他人,在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從修身開始,直至“明明德於天下”,這是一個君子應當具有的理想抱負。此外,孔子還認為,信義也是君子應當具有的道德修養。對個人來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對於國家來說,“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兵”可失去,甚至“食”也可去失去,但是代表道德正義的“信”卻是不能去的。若是失信於他人,則無法立身,更無法立國,因此絕不能因任何理由而放棄信義的原則。

      孔子強調作為人之真性情的“仁”,不僅應當體現為個體的道德修養,更應當將個體的道德價值實現於社會當中,將他人與自身、社稷與自身融為一體。透過人自覺的道德修為與踐履,人人都可以充分體悟到人格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申奧成功最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