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擇陸而棲則生

    不管是前是後(就是在前),今年就是災年,表現就是夏季酷熱、乾旱及疫情的反反覆覆。但這些都被具有強大自律及韌性的華人民給戰勝了,這些要感謝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積澱,也要感謝我們的體制化勢,但最終的成功還得靠每一個華人,因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

  • 2 # 小偉問答

    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寒露。寒露也是秋季的第五個節氣,秋季倒數第二個節氣,寒露過後便是霜降,再之後便是立冬,將進入冬季。

    “八月寒露是災年,九月寒露兆豐年”,這句話是啥意思?

    二十四節氣是透過黃道平面來劃分的,而古時候所用的歷法——陰曆,則是按照月相來劃分的,因此,二十四節氣在陰曆上,並沒有每年確切固定的時間,因此,寒露時節,也可能出現在陰曆的八月末,也可能出現在陰曆的九月初。

    寒露如果出現在八月尾,一般認為是提前了。北方的冷空氣,提前南移,這也導致此後的立冬、立春,也會提前到來。

    如果寒露提前了,立春在臘月,出現“春季短”的情況,就會導致另一種現象出現,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倒春寒”。

    而這種現象對於農作物是十分不利的,農作物在時候收成低,一但長勢不好就會造成減產,導致饑荒等發生。所以才會出現重陽寒露前,到處是災年這句諺語。

  • 3 # 使用者一溪雲

    “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這是古人留下來的一則農事諺語,它的意思是在提醒人們:每逢重陽節(九月初九)出現在寒露前的年景,這一年裡出現極端天氣的機率較大,比如像大旱、大澇或冰雹等等。這就使得莊稼很容易因自然災害而導致減產或欠收,從而造成災年

    那麼,今年的重陽節是在寒露之前,還是在寒露以後呢?

    今年的10月4日,也就是農曆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有的地方也叫老年節。而10月8日,也就是農曆九月十三,這天才是寒露節。

    所以,今年的重陽節是在寒露以前。

    諺語“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雖然這都是老黃曆了,但不可信。

    可是,從今年遭遇的自然災害來看,像南方的長時間的高溫天氣,以及長期的乾旱導致江河干枯,莊稼受災等,這些自然災害的發生,也說明了諺語裡存有一定的前瞻性。

    由此說明,農事諺言裡的含義,在農業生產方面,有一定的(提醒)預防和指導作用,讓人們做到有備無患,避免災害面前措手不及。

  • 4 # 芒小麥

    今年寒露在農曆九月十三,因此重陽節在寒露之前。

    在古代,九是最大的陽數,而九月九為老陽重逢,但‬物極必反。大陽之時,此時也是陰氣滋生的時候。所以,重陽節人們插茱萸、喝黃酒,包括登高望遠,實際上是為了躲避陰氣,增加陽氣的活動。

    寒露也是九月中重要的節氣,過了寒露,氣溫會降低,慢慢進入深秋。

    當重陽節出現在寒露之前,標誌著氣溫下降之時,但陽氣仍未耗盡。此時的溫度仍較高,像今年秋行夏令,就容易出現極端天氣。而且,寒氣時間出現越晚,冷冬的機率越大。

  • 5 # 平片假

    雖然說一些古人話語對於當今社會人的生活是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但是畢竟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參考性意義需要打打折。

    重陽寒露前,今年是在前。

    必定是災年?

    已經過去了近十個月。

    今年夏天高溫導致乾旱,農作物乾死。長江水域不斷的往下降。還有因為高溫導致中暑,熱射病等。確實給人帶來了的麻煩。

    再者今年差不多每個城市都經歷了一遍疫情,你說今年是不是災年?

    古語又說人定勝天。

    所有的一切最終決定權,重點在於人而已。

    現在科技如此發達,和以前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別。

    如果把今年定義為災年的話!

    相對來說這災情已經得到緩解。

    雖說疫情仍在,但是高溫和旱情已經過去。看到有人說今年我們夏季和秋季糧食大豐收,這可以說打破那個古語云的所謂的災年傳說了吧!

    這種古語云基本都是以前的人們從實際生活中傳下來的。

    但是現在和以前相比,這個可比性完全不存在。所以我們是否應該把這些古人的話語暫時間的放在一邊,不要做太多的考慮……

    越考慮越會增加生活的煩惱,活在當下才是根本!

  • 6 # 真誠江姐H

    今年農曆9月13是寒露,而九月初九為重陽,所以重陽是在寒露之前的,今年寒氣比較晚到,秋季相對往年來說溫度依然較高,比較炎熱,秋季的氣候特徵幾乎被夏季覆蓋了。但一般寒氣來得越晚,就更容易突然一夜入冬,讓人防不勝防。

    俗話說:“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為啥會有這種說法?

    俗話說:“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但無論任何一個季節的氣候特徵沒有表現出來,都會容易導致極端天氣出現的。

    古人的智慧不可否認,但是他們的經驗經歷過上下幾千年的變更後,是否還能一樣應驗呢?我個人覺得大家可做參考,但不可全信。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後,我們的居住環境在不斷改變,亭臺樓閣,高樓大廈;交通工具小轎車、高鐵、動車、飛機那一樣不是再不斷更新換代;還有生產作坊的改變,從純手工製作到如今的燒煤或是用電。這哪一樣因素釋放的能量,不是在大大改變著氣候?

    所以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氣候也在不斷變化,這也不得不影響到古人幾千年的經驗之談了,當然古人的智慧還是有一定可取之處的,不可全盤否定,但今時往日已經不一樣了,時代在變化,隨之改變的東西也會很多,一切都在進步,如今科學發達,應對困難的能力和古代已經天差地別,不必憂心忡忡,為此驚慌,做好必要的糧食儲備就好啦,一切都有國家在,任何時候我們背後都有強大的祖國當靠山。

  • 7 # 佟哩個佟

    配圖

    都不用看日曆,我就能知道今年的重陽節肯定在寒露節氣之前,因為明擺著,今年就是人們心目中的災年!

    像我這種從小在農村生活的人,肯定小時候就聽過老人們常說的那句農諺:“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它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明瞭,就是說,根據從古至今人們的經驗,每逢重陽節出現在寒露節氣之前的年份,大都會出現極端天氣,比如大旱、大澇或冰雹等等,導致莊稼減產甚至絕產,人們生產生活困難,形成實際意義上的災年。

    今年,中國許多地區遭遇罕見的極端氣候,有些地方甚至上百年難遇,長時間的高溫天氣,不但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還因乾旱少雨,導致江河斷流,農作物欠收甚至絕產,連長江的觀音閣也上百年來首次因水位下降露出它的真面目……可以說,在很多人的心中,從氣象意義上講,今年就是一個災年。

    配圖

    那今年的實際情況是印證“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這句俗語呢,還是屬於特例?

    今年的重陽節是陽曆10月4日,而寒露節氣是農曆九月十三日,陽曆10月8日,重陽節在寒露節氣的前面,印證了“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這句俗語。

  • 8 # 真誠紅姐記錄生活H

    農曆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九為最大的陽數,雙九相逢謂之“重陽”。

    今年10月4日是重陽節,10月8日是寒露,確實是寒露在重陽之後,今年寒氣來得就比較晚,秋季就會比較熱。但無論是前還是後,今年的夏季確實是實實在在的炎熱,也有乾旱。由於重陽節為老陽見老陽,陽極而生陰,因此重陽節最該下雨。當寒氣出現的時間越晚,就越容易突然變冷,也就是一夜入冬,從而變成了無秋之年。

    但是不管是夏季還是其他季節,只要它的氣候特徵沒有表現出來,都容易導致極端天氣出現的。所以古人經驗總結重陽在寒露前,容易是災年。

    不得不為古人的智慧點贊,但隨著時代發現,世間萬物都是隨之改變的,氣候也擺脫不了隨著人類文明發展而有所改變。古人留下的我們可做參考,但不可作為根據。我們背靠強大的祖國,應對困難的能力不可和古代同日而語,不必驚慌失措,製造恐慌,相信國家,做好必要儲備就可以了。

  • 9 # 萬丈光芒的水滴

    不管重陽是不是在寒露前

    今年的運勢不太好

    天氣炎熱、乾旱、疫情反覆

    希望今年下半年事事順利

  • 10 # 謹竹

    應該是這樣的天氣,天氣不是風調雨順的。不過以前的農業是靠天氣的。

    現在的農業呢。

    我前三個多月,回農村老家,老家說太旱了,在澆地,保護玉米。

    然後暑假回家,有澇了。勤勞的爸爸媽媽又開始抽水,把低窪地的水抽到河裡去。

    這又是澆地,又是抽水的,很折騰人。

    所以現在如果天氣不好,肯定還有收成的,只是不能大豐收了。

  • 11 # 孫克言

    中國有句古諺語“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中國古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農業的收成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而且這句話也是在一定的地域內適用,但時過境遷,現代的氣候與古代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所以不要太在意這些。

  • 12 # 笨貳豬和尚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8]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道家則認為,重陽節雙九相逢,是天門開啟之日,也就是昇天之時。夏至當天,太陽從西北戌位落下,一陰初生,所以戌為天門,是陽氣的頂點,因此天門無上。那麼重陽節大火星落於戌庫,天門開啟,人們登高山以接近陽氣,就是由此而來。

    寒露之後,金氣開始隱藏,水氣開始顯現,火氣耗盡,所以戌月的辛金佔九天,丁火三天,戊土十八天。在寒露之前,冬水之氣處於隱藏狀態,金氣還沒有開始隱藏。而重陽節的意義就是老陽見老陽,陽極而生陰,所生之陰氣就為冬季的寒水之氣。

    如果重陽節在寒露之前,也就意味著重陽節在戌月之前,寒水之氣出現在陽氣還沒有耗盡的時候,水火相對,導致寒氣不強,溫度較高。如果到了九月九日,溫度依然較高,也就代表著大半個秋季都處於較熱的狀態,秋季的氣候特徵幾乎被夏季覆蓋了。

    任何一個季節的氣候特徵沒有表現出來,都容易導致極端天氣的出現。所以重陽在寒露前,容易是災年。由於重陽節為老陽見老陽,陽極而生陰,因此重陽節最該下雨。俗話說:“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就是這個意思。

    今年的九月十三為寒露,所以今年的重陽節在寒露之前,寒氣來得比較晚,秋季比較炎熱。當寒氣出現的時間越晚,就越容易突然變冷,也就是一夜入冬。金氣被水火之氣覆蓋了,從而變成了無秋之年。

    10收藏分享收起全文

    舉報

    使用者一溪雲

    22小時前

    關注

    “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這是古人留下來的一則農事諺語,它的意思是在提醒人們:每逢重陽節(九月初九)出現在寒露前的年景,這一年裡出現極端天氣的機率較大,比如像大旱、大澇或冰雹等等。這就使得莊稼很容易因自然災害而導致減產或欠收,從而造成災年

    那麼,今年的重陽節是在寒露之前,還是在寒露以後呢?

    今年的10月4日,也就是農曆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有的地方也叫老年節。而10月8日,也就是農曆九月十三,這天才是寒露節。

    所以,今年的重陽節是在寒露以前。

    諺語“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雖然這都是老黃曆了,但不可信。

    可是,從今年遭遇的自然災害來看,像南方的長時間的高溫天氣,以及長期的乾旱導致江河干枯,莊稼受災等,這些自然災害的發生,也說明了諺語裡存有一定的前瞻性。

    由此說明,農事諺言裡的含義,在農業生產方面,有一定的(提醒)預防和指導作用,讓人們做到有備無患,避免災害面前措手不及。

  • 13 # 泛泛知交

    農曆的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九為最大的陽數,雙九相逢謂之“重陽”。俗話說:“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為啥會有這種說法?

    重陽節來源於古人祭拜大火星的習俗,大火星屬於心宿二星。“心宿”是青龍七宿的主宿,而北斗星的斗柄永遠指向青龍七宿的心宿,所以大火星的位置就是斗柄的指向。當大火星從東方升起之時,就是春分節氣,雷乃發聲,降雨增多,白晝開始比黑夜長,陽氣強於陰氣。

    秋分節氣,斗柄指酉,也就代表著大火星在正西,過了秋分之後,大火星逐漸西落,到了寒露節氣,大火星徹底落於地平線以下。而大火星落下的方位就是西北戌位,戌為火庫,大火星入戌庫,代表著陽氣隕落,陰氣開始增強。

    所以祭拜大火星的節日為戌月的戌日,九月為戌,於是九月九日就變成了祭拜大火星的節日。九為至陽之數,也就是老陽,因此九月為陽月,九月九日就是陽月的陽日,老陽相逢則生陰,大火星入戌庫,陽氣歸藏,陰氣顯現。

    戌月是秋季的最後一個月,開始於白露節氣,到立冬前一天結束。戌月是金氣隱藏,水氣逐漸顯現的月份,此時火氣消耗殆盡,是火的結束之地,也是金藏水顯之地。水為老陰,代表著陽氣走到了盡頭,老陰之氣開始出現了。

    所以“重陽節”的主要習俗就是登高插茱萸,因為此時老陰之氣出現,人們就要躲避,陽氣在高處,因此要登高躲避。而“插茱萸”也是一種躲避的行為。《風土記》中說:“是月九日,採茱萸插頭鬢,避惡氣而御初寒”。《西京記》說:“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令人壽長”。

    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

    重陽節原本是戌月的戌日,就像端午節本是午月的午日一樣,雖然九月為戌,但九月與戌月還是有所區別的。農曆的九月指的是從初一開始到晦日結束,而戌月是干支歷的月份,是以節氣來劃分的,也就是從寒露到立冬之前的時間。

    寒露之後,金氣開始隱藏,水氣開始顯現,火氣耗盡,所以戌月的辛金佔九天,丁火三天,戊土十八天。在寒露之前,冬水之氣處於隱藏狀態,金氣還沒有開始隱藏。而重陽節的意義就是老陽見老陽,陽極而生陰,所生之陰氣就為冬季的寒水之氣。

    如果重陽節在寒露之前,也就意味著重陽節在戌月之前,寒水之氣出現在陽氣還沒有耗盡的時候,水火相對,導致寒氣不強,溫度較高。如果到了九月九日,溫度依然較高,也就代表著大半個秋季都處於較熱的狀態,秋季的氣候特徵幾乎被夏季覆蓋了。

    任何一個季節的氣候特徵沒有表現出來,都容易導致極端天氣的出現。所以重陽在寒露前,容易是災年。由於重陽節為老陽見老陽,陽極而生陰,因此重陽節最該下雨。俗話說:“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就是這個意思。

    今年的九月十三為寒露,所以今年的重陽節在寒露之前,寒氣來得比較晚,秋季比較炎熱。當寒氣出現的時間越晚,就越容易突然變冷,也就是一夜入冬。金氣被水火之氣覆蓋了,從而變成了無秋之年。

  • 14 # dingding1979

    今年寒露在重陽之前。農諺說“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因為到了九月初九,溫度依然很高,意味著秋季依然處於較熱的狀態。秋天不能正常顯露,依然是夏天的物候特徵,夏季覆蓋秋季,這已經破壞了原本應有的自然現象,所以容易導致極端天氣的出現。

  • 15 # 大道無形521

    農村俗語:“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是什麼意思呢?

    今年寒露在農曆九月十三,重陽節是九月初九,所以今年肯定是重陽在寒露之前。

    重陽節:九在《易經》中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月並陽,兩陽相重,兩九相疊,故曰重陽,又曰重九。

    寒露: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太陽高度持續降低,氣溫下降,寒生露凝,故曰寒露。

    重陽在前,寒露在後,說明初秋佔據了主導地位。深秋來得晚,勢必秋天就會持續夏天的餘熱時間比較長。

    秋天天氣持續熱,就很有可能驟冷。靠天吃飯的農民伯伯就會因為天氣的變化無常而遭受損失。

    今年已經過去了多半,夏天突破性持續性的高溫讓大家飽受其苦,今年寒露來得又晚,秋季該涼爽時還似在夏天,所以很有可能今天穿短袖,明天穿棉襖,一夜到冬。

    雖然說現在都是高科技了,可是農民種地還是要看天時地利。該冷不冷,該熱不熱,該澇則旱,該旱則澇,肯定不會有好收成的。

    農村有許多俗語準確率還是很高的,我們都可以作為參考,畢竟都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精髓。

  • 16 # 風過無痕攝有痕

    今年農曆九月十三為寒露,所以九月初九的重陽是在寒露之前的。說明今年寒氣比較晚到。

    “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的說法,是古人對陰陽的理解在氣候變化與農作物生長關係上的經驗,而經驗是一條沒有“標準”的準繩,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易經》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整個世界是在陰陽兩種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斷運動、變化、生成、更新的。它的表現為氣,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互動,和諧統一。

    《易經》認為“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晝為陽,夜為陰。……”

    寒露是太陽曆中的深秋之際,具備“陰”的顯著特徵,“變天”節奏也最快,所謂“轉眼到寒露,翻箱找衣褲”。此時農事活動依然繁忙,所謂“寒露到,割晚稻”,“寒露霜降,耕地翻土”。黃河流域地區,寒露節氣正是冬小麥播種的標準時間節點。冬小麥每年重複著“寒露種、芒種收”式的迴圈。

    寒露風是秋季冷空氣入侵南方後,引起顯著降溫,造成晚稻癟粒、空殼減產,是一種農業氣象災害。

    重陽是陰曆中的陽數之極,自然為“陽”。在先秦時期,已有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具有祈禱風調雨順的意義。

    重陽與寒露總是相伴而來,所謂“寒露重陽兩相逢”,但或前或後,重陽在後是為自然,否則就有說法了。中國曆法陰陽合曆的智慧,是以探尋天文,效法天地,實則是為人文服務。

    中國現在將9月23日定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重視的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時節;而古代則把重陽節視為祭天帝的活動,重視其“九九重陽”。因此賦予重陽節許多農耕文化。比如說:“重陽晴,一冬冷;重陽陰,一冬溫”、“重陽陰,一冬水;重陽晴,一冬晴”、“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幹”、“重陽有雨大宜禾,來年豐收不肖說”。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古人為了達到“四時合其序”的要求,就要藉助《易經》中的陰陽理論去認識自然,把握規律。而農諺是對農業生產和天時氣象關係的經驗總結,若要精準推測氣候變化,預測農作物災害,還有待於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 17 # 張開笑臉a

    我的觀點是:農業生產雖然有些影響,但未必就是災年。

    今年重陽節是是九月初九,陽曆10月4日,寒露在九月十三,陽曆10月8日。

    重陽節秋高氣爽,登高遠眺,賞菊作詩,吃重陽糕,心曠神怡。一般來說,重陽節在寒露之後幾天。

    寒露節氣到來,預示著秋天真正開始,早晚寒冷,中午暖和一些,農村中有“吃了寒露飯,不見單衣漢”的說法,除兩廣外,大部分地區秋意正濃,北方已經是深秋了,前幾天還見過北方下雪啦!

    大家知道,寒露節氣是種植小麥的黃金時期,農諺說得好,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說明種麥最佳時間在寒露前後。

    往年寒露是農曆八月尾,現在快是九月中旬了,節氣推遲了一些日子;又加上今年夏秋季嚴重乾旱,對農業播種會有一些影響。

    所以農諺上有這樣的說法“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

    但是,請注意,以前的農民靠天吃飯,風調雨順則豐衣足食,遇到天災就回天無力,他們是用耕牛梨耙、手工播種收割,週期長,碰到陰雨天就乾瞪眼。

    現在,農村絕大部分農民用的是機械化耕種、施肥、播種。

    我們地方水源基本都解決了,天旱有長江放水或電排灌溉,春季陰雨也能夠排水,除非特大暴雨會淹幾天。

    成熟了也有收割機,收割遇到小雨直接賣到加工廠,他們有烘乾裝置。

    改革開放後,葛洲壩和三峽大壩修建以後,河道疏通,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比較到位,沒有聽到普遍災年的說法(區域性地區可能有),災年基本不會法師位,可能會造成減產。

    時代變遷,科技發達,農諺也要更新了。

  • 18 # 金色麥穗穗

    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是古人流傳下來的諺語,必定當今社會和古代不同,要說災年今年確實是極端天氣出現平凡,高溫乾旱影響農作物收成,但是問題不大中華民族勤勞智慧遇到極端天氣都有應對的辦法,看到豐收的玉米雖然在生長期受高溫乾旱的影響。也就是多澆了幾水農民朋友多辛苦些,依然是豐收年,必定當今不是落後的古代。農業設施齊全能應對各種極端狀況。

    今年的重陽節是陽曆的十月四號,寒露節氣是十月八號,確實是應了民間諺語重陽寒露前,在當今科學發達的時代,重陽寒露前絕對不會是災年。勤勞智慧的華人五千年的人文底蘊這句諺語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安居思危,諺語也在提醒人們當抓住農時辛勤付出,勤儉節約不可浪費糧食,豐年積囤積後備無憂。

  • 19 # 千年古都西安

    古人經過千年的經驗積累總結才有的,重陽寒露前,必定是災年,就是說這種情況下會出現極端天氣從而導致農作物受損,所以今年關中許多不能水澆地的玉米基本上沒有收穫,也說明了先輩們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用。

  • 20 # 沙子的世界

    這是最科學的解釋了吧:重陽節在寒露之前,寒氣來得比較晚,秋天的金氣被夏天的水火之氣覆蓋,所以秋季比較炎熱,從而變成了無秋之年。寒氣出現的時間越晚,就越容易突然變冷,甚至是一夜入冬,容易由於極端天氣而造成災荒。總的來說,就是天氣太極端了,不利於萬物生長,也不利於農作物生長。所以收穫少了,生活也受到了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資薪金及三費支出可以稅前抵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