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如同亞當、夏娃創造西方文明一樣,伏羲、女媧點燃了中華文明薪火,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伏羲因其在中華文明史的巨大貢獻,千百年來被尊稱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華兒女的稱讚和共同敬仰。伏羲氏在中華民族追求文明和進步的程序中,具有奠基和啟蒙之功。可以說,伏羲是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創始人。既然是創始人,當然應該稱為“始祖”。
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的是誰,“中華民族”這一家喻戶曉的稱謂,細算起來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創始人就是梁啟超
在梁啟超創立“中華民族”一詞之前,華人基本上沒有現代的民族觀念,甚至連“民族”一詞也沒有使用過。習慣上所說的“華夏”、“漢人”、“唐人”、“炎黃子孫”,乃至外華人將中國稱之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稱謂。所謂“華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種相對狹隘的樸素的種族意識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救亡圖存的熱潮迫使先進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許多問題。在“保國、保種”的呼聲中,嚴復的《天演論》傳遞出一種世界民族之間相互競爭的族群理念,從而使華人意識到“合群”的重要性。遺憾的是,嚴復沒有進一步介紹西方的民族主義理論
梁啟超則沿著嚴復“保種”、“合群”的思路,漸漸以現代民族主義理論來思考問題。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後,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歐洲的民族主義論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在民族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新見解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透過對歐洲世界史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開始,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裡反覆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
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接著,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
關於“中華”,梁啟超說:“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並斷然下結論說:“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啟超真正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性創造。這就是,“中華民族”指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漢滿蒙回藏等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由於梁啟超崇高的地位和影響,“中華民族”一詞一經提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留日中國學生所辦的報刊當中,無論是《浙江潮》、《江蘇》,還是《民報》、《國民報》、《童子世界》,都對民族主義以及中華民族的含義展開了討論
楊度等著名的思想理論家也加入到討論的行列當中,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楊度在1907年發表了《金鐵主義說》一文,對中華民族的含義進行了詳盡的解說。楊度的高明之處在於超越民族的血統意識,認為中華民族與其說是一個種族融合體,不如看做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文化的一體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五四運動”之後,“中華民族”一詞逐漸普及,幾乎家喻戶曉,專門論述“中華民族”歷史的著作不斷出現,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運動日益高漲。無論是自發的民眾運動,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鬥爭,都提升了民族自覺性,增強了民族團結,壯大了民族力量。尤其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在煥發出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的過程中融化到了每個華人的血液中,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取得的近代以來反對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臺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梁啟超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中國說》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的代表作之一,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是當時發表在《清議報》上的一篇著名文章。該文章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其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勵性,寄託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
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的人是“中華民族”這一家喻戶曉的稱謂,細算起來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創始人就是梁啟超。
在梁啟超創立“中華民族”一詞之前,華人基本上沒有現代的民族觀念,甚至連“民族”一詞也沒有使用過。習慣上所說的“華夏”、“漢人”、“唐人”、“炎黃子孫”,乃至外華人將中國稱之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稱謂。所謂“華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種相對狹隘的樸素的種族意識。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救亡圖存的熱潮迫使先進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許多問題。在“保國、保種”的呼聲中,嚴復的《天演論》傳遞出一種世界民族之間相互競爭的族群理念,從而使華人意識到“合群”的重要性。遺憾的是,嚴復沒有進一步介紹西方的民族主義理論。
梁啟超則沿著嚴復“保種”、“合群”的思路,漸漸以現代民族主義理論來思考問題。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後,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歐洲的民族主義論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在民族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新見解。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透過對歐洲世界史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開始,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裡反覆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
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接著,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
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並斷然下結論說:“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啟超真正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性創造。這就是,“中華民族”指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漢滿蒙回藏等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由於梁啟超崇高的地位和影響,“中華民族”一詞一經提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留日中國學生所辦的報刊當中,無論是《浙江潮》、《江蘇》,還是《民報》、《國民報》、《童子世界》,都對民族主義以及中華民族的含義展開了討論。
楊度等著名的思想理論家也加入到討論的行列當中,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楊度在1907年發表了《金鐵主義說》一文,對中華民族的含義進行了詳盡的解說。楊度的高明之處在於超越民族的血統意識,認為中華民族與其說是一個種族融合體,不如看做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文化的一體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如同亞當、夏娃創造西方文明一樣,伏羲、女媧點燃了中華文明薪火,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伏羲因其在中華文明史的巨大貢獻,千百年來被尊稱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華兒女的稱讚和共同敬仰。伏羲氏在中華民族追求文明和進步的程序中,具有奠基和啟蒙之功。可以說,伏羲是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創始人。既然是創始人,當然應該稱為“始祖”。
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的是誰,“中華民族”這一家喻戶曉的稱謂,細算起來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創始人就是梁啟超
在梁啟超創立“中華民族”一詞之前,華人基本上沒有現代的民族觀念,甚至連“民族”一詞也沒有使用過。習慣上所說的“華夏”、“漢人”、“唐人”、“炎黃子孫”,乃至外華人將中國稱之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稱謂。所謂“華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種相對狹隘的樸素的種族意識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救亡圖存的熱潮迫使先進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許多問題。在“保國、保種”的呼聲中,嚴復的《天演論》傳遞出一種世界民族之間相互競爭的族群理念,從而使華人意識到“合群”的重要性。遺憾的是,嚴復沒有進一步介紹西方的民族主義理論
梁啟超則沿著嚴復“保種”、“合群”的思路,漸漸以現代民族主義理論來思考問題。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後,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歐洲的民族主義論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在民族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新見解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透過對歐洲世界史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開始,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裡反覆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
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接著,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
關於“中華”,梁啟超說:“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並斷然下結論說:“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啟超真正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性創造。這就是,“中華民族”指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漢滿蒙回藏等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由於梁啟超崇高的地位和影響,“中華民族”一詞一經提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留日中國學生所辦的報刊當中,無論是《浙江潮》、《江蘇》,還是《民報》、《國民報》、《童子世界》,都對民族主義以及中華民族的含義展開了討論
楊度等著名的思想理論家也加入到討論的行列當中,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楊度在1907年發表了《金鐵主義說》一文,對中華民族的含義進行了詳盡的解說。楊度的高明之處在於超越民族的血統意識,認為中華民族與其說是一個種族融合體,不如看做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文化的一體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五四運動”之後,“中華民族”一詞逐漸普及,幾乎家喻戶曉,專門論述“中華民族”歷史的著作不斷出現,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運動日益高漲。無論是自發的民眾運動,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鬥爭,都提升了民族自覺性,增強了民族團結,壯大了民族力量。尤其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在煥發出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的過程中融化到了每個華人的血液中,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取得的近代以來反對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臺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梁啟超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中國說》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的代表作之一,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是當時發表在《清議報》上的一篇著名文章。該文章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其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勵性,寄託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
第一個提出“中華民族”的人是“中華民族”這一家喻戶曉的稱謂,細算起來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創始人就是梁啟超。
在梁啟超創立“中華民族”一詞之前,華人基本上沒有現代的民族觀念,甚至連“民族”一詞也沒有使用過。習慣上所說的“華夏”、“漢人”、“唐人”、“炎黃子孫”,乃至外華人將中國稱之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稱謂。所謂“華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種相對狹隘的樸素的種族意識。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救亡圖存的熱潮迫使先進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許多問題。在“保國、保種”的呼聲中,嚴復的《天演論》傳遞出一種世界民族之間相互競爭的族群理念,從而使華人意識到“合群”的重要性。遺憾的是,嚴復沒有進一步介紹西方的民族主義理論。
梁啟超則沿著嚴復“保種”、“合群”的思路,漸漸以現代民族主義理論來思考問題。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後,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歐洲的民族主義論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在民族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新見解。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透過對歐洲世界史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開始,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裡反覆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
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接著,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
關於“中華”,梁啟超說:“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並斷然下結論說:“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啟超真正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性創造。這就是,“中華民族”指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漢滿蒙回藏等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由於梁啟超崇高的地位和影響,“中華民族”一詞一經提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留日中國學生所辦的報刊當中,無論是《浙江潮》、《江蘇》,還是《民報》、《國民報》、《童子世界》,都對民族主義以及中華民族的含義展開了討論。
楊度等著名的思想理論家也加入到討論的行列當中,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楊度在1907年發表了《金鐵主義說》一文,對中華民族的含義進行了詳盡的解說。楊度的高明之處在於超越民族的血統意識,認為中華民族與其說是一個種族融合體,不如看做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文化的一體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五四運動”之後,“中華民族”一詞逐漸普及,幾乎家喻戶曉,專門論述“中華民族”歷史的著作不斷出現,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運動日益高漲。無論是自發的民眾運動,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鬥爭,都提升了民族自覺性,增強了民族團結,壯大了民族力量。尤其在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在煥發出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的過程中融化到了每個華人的血液中,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取得的近代以來反對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臺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梁啟超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中國說》
《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的代表作之一,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是當時發表在《清議報》上的一篇著名文章。該文章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其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勵性,寄託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
梁啟超於學術研究涉獵廣泛,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以史學研究成績最顯著。梁啟超一生勤奮,著述宏富,在將近36年的政治活動又佔去大量時間的情況下,每年平均寫作達39萬字之多,各種著述達1400多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