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個月,歷史劇《山河月明》經歷了一些起起落落。
開播前,戲骨雲集的陣容引發了觀眾的期待;開播後,刪改的劇情和史實的差異使其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大結局時,有觀眾為永樂大帝薨逝破防流淚,也有觀眾因不滿情緒在網上打出低分。
然而,這些聲音只是一個側面,《山河月明》在北京衛視播出後,逐漸攀升的收視率似乎印證著更廣泛的觀眾選擇。正是憑藉這部0宣傳的電視劇,北京衛視幾乎從墊底的位置,一躍成為黃金檔衛視中的收視冠軍。
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也要從不同的角度印證。
一方面,實力派演員一直是收視率的保障,《山河月明》既有陳寶國、張豐毅、王勁松助陣,又有馮紹峰、何晟銘等中生代演員加盟,亦有成毅、穎兒等年輕演員參與,演技和流量均有保證;另一方面,因為積壓了4年才上映,集數又從80集刪減至現在的45集,該劇的確存在諸如剪輯混亂、銜接不暢的情況。
詩一般的結構
第一次拿到《山河月明》的劇本,高希希就被吸引了。那時,劇本的名字還叫《江山紀》,編劇董哲並沒有按照以往明代正劇切頭或者切尾的寫法去寫,而是從洪武初年講到永樂年間,負載著三代帝王的歷史,中間涉及了眾多歷史人物,時間跨度很大。
此前,他對明代的歷史很感興趣,但一直沒有合適的劇本,直到遇見這個專案才有了機會。高希希一口氣讀完劇本,覺得敘事結構很少見,人物刻畫也很有意思,決定接拍這部作品。
籌備階段,他的腦海中就已經有了一個基調——“溫度性”。他不想為了強調所謂的年代感,而用刻板的方式去理解過去的生活狀態。他希望帝王首先是有溫度的人,有七情六慾,也有走下神壇的時刻。
於是,《山河月明》呈現了一種更人性化的帝王家。劇集開篇就是一場賜婚戲,馬皇后(王姬飾)親自下廚做燒鵝,朱元璋(陳寶國飾)一開口,徐達(張豐毅飾)就立刻拒絕,不僅對朱棣(成毅飾少年;馮紹峰飾成年)出言不遜,還揭了朱元璋的老底。
高希希覺得,這種處理方式,重在刻畫了朱元璋與徐達之間的情誼。“皇上賜婚,任何人是沒有迴旋餘地的,但是我們在這場戲裡就是希望改得更有溫度。”
朱元璋稱自己“老子”,稱馬皇后“婆娘”,還偷偷摸摸去看兒子們的學習情況,看到了老師責罰兒子,忍不住地上前“護犢子”。行為常態化,語言口語化,才更像日常生活中的人。高希希說:“如果只把皇帝高高在上地架在那兒,除了談國家政事沒有生活,就會有點僵。我們想讓觀眾接受起來更方便。”
不過,“溫度性”並不等於戲謔,雖然王公貴族之間可以輕描淡寫地談論著父子倫常、兒女姻親,但朝堂上的風雲變化也隨之展開。正如朱標(何晟銘飾)在打朱棣板子的時候所說:“帝王無家事。”
對此,高希希表示認同,用詩一般的結構去完成嚴肅的古裝劇裡的戲劇延伸,也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他引用中國書畫中對詩意的形容——“疏能跑馬,密不透風”,即:在大段地往前拓展和抒情的時候,可以揮毫灑墨地去展開,大刀闊斧地簡化;當面對細節的時候,又可以做到極致。
再比如,朱元璋平日裡非常“懼內”,馬皇后動輒疾言厲色,甚至拿著雞毛撣子追打皇帝的場面看起來有些誇張。但回溯歷史,馬皇后的父親是一個千戶將軍,朱元璋倚仗馬皇后的幫助,才一步一步起事成為今天的朱元璋。
高希希說:“細節是歷史的表情。”在劇中,每個細節的都影響著觀眾對於劇集的沉浸感,“一旦你的人物細節和其他的環境細節出現問題,可能觀眾就跳戲了,再詩化也沒有用”。
好演員是天平上的秤砣
歷史人物的常態化表現,除了導演的創作基調外,還要有演員的表演基調配合,才能相輔相成。對此,高希希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山河月明》在衛視的高收視率,與演員的表演不無關係。
劇中的主要演員,都是由高希希選定的。他認為,電視劇的選角本身就是導演的工作,只不過現在行業的結構關係,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選角方式。
“我的戲裡沒有明星只有人物,表演者變成演員,這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我對他們的唯一要求。”
陳寶國的角色敲定得很快,因為他曾在《傳奇皇帝朱元璋》中飾演過朱元璋。高希希覺得“非他莫屬”。他們在一起聊了一下,一拍即合,“因為陳寶國對這個人物的理解,對這段歷史的瞭解的深刻性,我們聊得非常好。”
高希希對《部落格天下》表示,跟包括演員在內的所有藝術家合作時,最重要的就是價值觀能否相通,哲學觀和歷史觀能否很好地融合,他說:“這個很重要,直接決定了未來他對角色的理解和表現。”
對於中生代演員,高希希還會在拍攝過程中不斷地引導,讓他們在表演中加入歷史觀。例如,飾演太子朱標的何晟銘“就是在不斷進步、融入團隊當中強大起來的”。
在歷史上,朱標是一個很有治國理念和能力的太子,也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這注定了他身上的氣質。拍戲時,因為要與陳寶國演對手戲,何晟銘開始有一種敬畏在裡面。但高希希對他說:“你記住一點,你是太子不是大管家,所以你站在朱元璋面前是有威嚴的,而不是唯唯諾諾的。”
所以,演好朱標的關鍵,是不能演弱,而是演出內心的強大。“你既尊重父親又有自己的抱負和治國理念,所以這兩者之間要達到平衡。”幾天後,何晟銘的狀態馬上就調整過來,表演漸入佳境,朱標甚至被觀眾稱為“常務副皇帝”,在他下線的那一天,很多網友表示了對角色的不捨。
高希希會在劇組為演員“構建一個‘假定性的氛圍’”,即讓身處其中的人有信念感。“多偉大的演員他都很脆弱”,他感慨地說,“當他進去以後,相信這個結構裡的一草一木、一舉一動一切都是真實的,他自然而然地就會融入人物。”
劇中的演員集中了老中青三代,如何平衡他們的表演,也是高希希作為導演的任務之一。
老戲骨們的表演自有體系,融入戲中的速度很快,表演狀態穩定。在拍攝現場,劇本是一個欄頭提示,他們一走戲,自然而然就把戲的結構走出來,把人物結構關係走順。高希希稱他們是“天平上的秤砣”,能壓得住整部劇的基調。
除此之外,平衡的作用也有精神上的。《山河月明》拍攝期間輾轉多地,在橫店的山中,他們遇見了65年未遇到的高溫,演員要長時間穿著繁複的古裝戲服、厚重的盔甲表演。高希希對《部落格天下》回憶說:“寶國老師兩鬢都爛了,疼得都不行,但是他也堅持。紹峰那個時候腰椎又極度的不好,一天下來躺在地下連動都動不了,確實很難。”
由於傷病,馮紹峰覺得演16-19歲的朱棣有些力不從心,於是成毅進入了高希希的視野。“正好前8集左右吧,也是需要一個朝氣蓬勃、有少年勁的孩子來扮演少年朱棣。成毅從結構、狀態、表現力上都不錯,所以選擇了他。”
“我非常喜歡這兩個好孩子。”高希希對“大小朱棣”都讚不絕口。拍攝完成之後,馮紹峰給高希希發了資訊:“我演完以後,看了幾張樣片,我沒有想到呈現的力量是這麼大,我可能以後也很難超越這個角色。”
高希希卻說:“你一定會站在更高,我說既然有這一步,臺階已經出來了,你再往下走,你肯定是站在這個臺階上繼續往前,肯定會更好。”他認為,導演是演員的一面鏡子,當坐在監視器前對錶演進行評判時,就一定要把好的和不好的都告訴他們。
歷史劇要與當代共鳴
此前,高希希曾執導口碑不錯的《三國》和《楚漢傳奇》,對於歷史正劇的創作,他有著自己的風格,即:擅長以現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去解讀和詮釋歷史人物。
《山河月明》同樣如此,他希望“通過歷史呈現出和我們今天的價值觀對應的方式和方法”。高希希說:“拍電視劇不是修古建築,我們不是修舊如舊。”
與此同時,他的作品也總是遇到不小的爭議。過去的《三國》如此,現在的《山河月明》也是如此。後者面臨的爭議,是歷史劇由來已久的“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爭”。
比如“明朝洪武四大案”,其中三個被合併到了一起,朱棣成了錦衣衛的首任指揮使。這些基於歷史背景的改編,源於故事需要一條主線脈絡來貫通全域性。朱棣作為主角,需要和主線故事發生相對緊密的勾連,這是戲劇化表達的需要。
在《部落格天下》的採訪中,高希希說:“在劇作裡頭,大的歷史框架不能虛構,但有一些故事,有一些人物,在我們無法查證史料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可以透過人物的結構關係去進行一些情節或者行為的延伸的,這也可能是有詩化的概念融合在裡頭。”
延伸也可能成為風險。《山河月明》從拍攝之初的80集到播出時的45集,進行了大量刪減,其中,呂本和呂妃父女的奪嫡的支線幾乎被完全捨棄了。前期一直被詬病的草原公主伯雅倫海別(黃羿飾少年;張芷溪飾成年),到底也沒能和朱棣上演什麼“白月光”的戲碼。
從戲的角度來看,大面積的刪減對流暢度折損不少,但從歷史角度來看,刪減之後的劇集也基本符合了當下歷史劇的創作主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不同的時代的歷史劇折射出的是不同時代的精神核心。在創作過程中,高希希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在大明王朝的歷史過程中,我們給觀眾感受一個什麼樣的歷史,我拍這段歷史是什麼目的?”
高希希告訴《部落格天下》,他確定的《山河月明》的主題,其實存在於朱元璋跟李善長(王慶祥飾)的一段最重要的對話中,朱元璋在昔日兄弟的質問下,堅持說出“與百姓共天下”。自此開始了被認為是鳥盡弓藏的殘酷殺戮。
“因為朱元璋想到的一點,你要使江山永固,就得記住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是是普羅大眾,從帝王角度想,我選擇的就是要與民眾共天下。否則像元朝一樣暴虐無道,那民眾照樣會像我們一樣揭竿而起。”
一個種過地、納過糧、捱過餓的農民皇帝,選擇了為百姓著想,而他廣為流傳的殺戮也找到了合理化的落點。這個結論似乎和史料中朱元璋喜怒無常、暴躁可怖的形象並不一致。
這樣的寫法,似乎是陳寅恪說過的對歷史人物的“瞭解之同情”。既是對筆下的歷史人物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也是向受眾傳遞美好的價值取向和感情傾向,給予希望與期待。
《山河月明》中對朱棣的人物刻畫也是傾向於褒揚。靖難後,他始終覺得自己心裡上壓了一塊石頭,一心遷都北京,遷都以後所做的事,一為江山穩固,二為弘揚中華。派鄭和下西洋,修編《永樂大典》,親征守邊關……一生戎馬的永樂大帝,在征戰的歸途上結束了一生。
現在,高希希仍然抱著樂觀的心態,他覺得,守住價值觀和底線的同時,必須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因為時代在前進,觀眾也是一樣。
過去的一個月,歷史劇《山河月明》經歷了一些起起落落。
開播前,戲骨雲集的陣容引發了觀眾的期待;開播後,刪改的劇情和史實的差異使其得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大結局時,有觀眾為永樂大帝薨逝破防流淚,也有觀眾因不滿情緒在網上打出低分。
然而,這些聲音只是一個側面,《山河月明》在北京衛視播出後,逐漸攀升的收視率似乎印證著更廣泛的觀眾選擇。正是憑藉這部0宣傳的電視劇,北京衛視幾乎從墊底的位置,一躍成為黃金檔衛視中的收視冠軍。
造成這種反差的原因也要從不同的角度印證。
一方面,實力派演員一直是收視率的保障,《山河月明》既有陳寶國、張豐毅、王勁松助陣,又有馮紹峰、何晟銘等中生代演員加盟,亦有成毅、穎兒等年輕演員參與,演技和流量均有保證;另一方面,因為積壓了4年才上映,集數又從80集刪減至現在的45集,該劇的確存在諸如剪輯混亂、銜接不暢的情況。
詩一般的結構
第一次拿到《山河月明》的劇本,高希希就被吸引了。那時,劇本的名字還叫《江山紀》,編劇董哲並沒有按照以往明代正劇切頭或者切尾的寫法去寫,而是從洪武初年講到永樂年間,負載著三代帝王的歷史,中間涉及了眾多歷史人物,時間跨度很大。
此前,他對明代的歷史很感興趣,但一直沒有合適的劇本,直到遇見這個專案才有了機會。高希希一口氣讀完劇本,覺得敘事結構很少見,人物刻畫也很有意思,決定接拍這部作品。
籌備階段,他的腦海中就已經有了一個基調——“溫度性”。他不想為了強調所謂的年代感,而用刻板的方式去理解過去的生活狀態。他希望帝王首先是有溫度的人,有七情六慾,也有走下神壇的時刻。
於是,《山河月明》呈現了一種更人性化的帝王家。劇集開篇就是一場賜婚戲,馬皇后(王姬飾)親自下廚做燒鵝,朱元璋(陳寶國飾)一開口,徐達(張豐毅飾)就立刻拒絕,不僅對朱棣(成毅飾少年;馮紹峰飾成年)出言不遜,還揭了朱元璋的老底。
高希希覺得,這種處理方式,重在刻畫了朱元璋與徐達之間的情誼。“皇上賜婚,任何人是沒有迴旋餘地的,但是我們在這場戲裡就是希望改得更有溫度。”
朱元璋稱自己“老子”,稱馬皇后“婆娘”,還偷偷摸摸去看兒子們的學習情況,看到了老師責罰兒子,忍不住地上前“護犢子”。行為常態化,語言口語化,才更像日常生活中的人。高希希說:“如果只把皇帝高高在上地架在那兒,除了談國家政事沒有生活,就會有點僵。我們想讓觀眾接受起來更方便。”
不過,“溫度性”並不等於戲謔,雖然王公貴族之間可以輕描淡寫地談論著父子倫常、兒女姻親,但朝堂上的風雲變化也隨之展開。正如朱標(何晟銘飾)在打朱棣板子的時候所說:“帝王無家事。”
對此,高希希表示認同,用詩一般的結構去完成嚴肅的古裝劇裡的戲劇延伸,也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他引用中國書畫中對詩意的形容——“疏能跑馬,密不透風”,即:在大段地往前拓展和抒情的時候,可以揮毫灑墨地去展開,大刀闊斧地簡化;當面對細節的時候,又可以做到極致。
再比如,朱元璋平日裡非常“懼內”,馬皇后動輒疾言厲色,甚至拿著雞毛撣子追打皇帝的場面看起來有些誇張。但回溯歷史,馬皇后的父親是一個千戶將軍,朱元璋倚仗馬皇后的幫助,才一步一步起事成為今天的朱元璋。
高希希說:“細節是歷史的表情。”在劇中,每個細節的都影響著觀眾對於劇集的沉浸感,“一旦你的人物細節和其他的環境細節出現問題,可能觀眾就跳戲了,再詩化也沒有用”。
好演員是天平上的秤砣
歷史人物的常態化表現,除了導演的創作基調外,還要有演員的表演基調配合,才能相輔相成。對此,高希希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山河月明》在衛視的高收視率,與演員的表演不無關係。
劇中的主要演員,都是由高希希選定的。他認為,電視劇的選角本身就是導演的工作,只不過現在行業的結構關係,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選角方式。
“我的戲裡沒有明星只有人物,表演者變成演員,這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我對他們的唯一要求。”
陳寶國的角色敲定得很快,因為他曾在《傳奇皇帝朱元璋》中飾演過朱元璋。高希希覺得“非他莫屬”。他們在一起聊了一下,一拍即合,“因為陳寶國對這個人物的理解,對這段歷史的瞭解的深刻性,我們聊得非常好。”
高希希對《部落格天下》表示,跟包括演員在內的所有藝術家合作時,最重要的就是價值觀能否相通,哲學觀和歷史觀能否很好地融合,他說:“這個很重要,直接決定了未來他對角色的理解和表現。”
對於中生代演員,高希希還會在拍攝過程中不斷地引導,讓他們在表演中加入歷史觀。例如,飾演太子朱標的何晟銘“就是在不斷進步、融入團隊當中強大起來的”。
在歷史上,朱標是一個很有治國理念和能力的太子,也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這注定了他身上的氣質。拍戲時,因為要與陳寶國演對手戲,何晟銘開始有一種敬畏在裡面。但高希希對他說:“你記住一點,你是太子不是大管家,所以你站在朱元璋面前是有威嚴的,而不是唯唯諾諾的。”
所以,演好朱標的關鍵,是不能演弱,而是演出內心的強大。“你既尊重父親又有自己的抱負和治國理念,所以這兩者之間要達到平衡。”幾天後,何晟銘的狀態馬上就調整過來,表演漸入佳境,朱標甚至被觀眾稱為“常務副皇帝”,在他下線的那一天,很多網友表示了對角色的不捨。
高希希會在劇組為演員“構建一個‘假定性的氛圍’”,即讓身處其中的人有信念感。“多偉大的演員他都很脆弱”,他感慨地說,“當他進去以後,相信這個結構裡的一草一木、一舉一動一切都是真實的,他自然而然地就會融入人物。”
劇中的演員集中了老中青三代,如何平衡他們的表演,也是高希希作為導演的任務之一。
老戲骨們的表演自有體系,融入戲中的速度很快,表演狀態穩定。在拍攝現場,劇本是一個欄頭提示,他們一走戲,自然而然就把戲的結構走出來,把人物結構關係走順。高希希稱他們是“天平上的秤砣”,能壓得住整部劇的基調。
除此之外,平衡的作用也有精神上的。《山河月明》拍攝期間輾轉多地,在橫店的山中,他們遇見了65年未遇到的高溫,演員要長時間穿著繁複的古裝戲服、厚重的盔甲表演。高希希對《部落格天下》回憶說:“寶國老師兩鬢都爛了,疼得都不行,但是他也堅持。紹峰那個時候腰椎又極度的不好,一天下來躺在地下連動都動不了,確實很難。”
由於傷病,馮紹峰覺得演16-19歲的朱棣有些力不從心,於是成毅進入了高希希的視野。“正好前8集左右吧,也是需要一個朝氣蓬勃、有少年勁的孩子來扮演少年朱棣。成毅從結構、狀態、表現力上都不錯,所以選擇了他。”
“我非常喜歡這兩個好孩子。”高希希對“大小朱棣”都讚不絕口。拍攝完成之後,馮紹峰給高希希發了資訊:“我演完以後,看了幾張樣片,我沒有想到呈現的力量是這麼大,我可能以後也很難超越這個角色。”
高希希卻說:“你一定會站在更高,我說既然有這一步,臺階已經出來了,你再往下走,你肯定是站在這個臺階上繼續往前,肯定會更好。”他認為,導演是演員的一面鏡子,當坐在監視器前對錶演進行評判時,就一定要把好的和不好的都告訴他們。
歷史劇要與當代共鳴
此前,高希希曾執導口碑不錯的《三國》和《楚漢傳奇》,對於歷史正劇的創作,他有著自己的風格,即:擅長以現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去解讀和詮釋歷史人物。
《山河月明》同樣如此,他希望“通過歷史呈現出和我們今天的價值觀對應的方式和方法”。高希希說:“拍電視劇不是修古建築,我們不是修舊如舊。”
與此同時,他的作品也總是遇到不小的爭議。過去的《三國》如此,現在的《山河月明》也是如此。後者面臨的爭議,是歷史劇由來已久的“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之爭”。
比如“明朝洪武四大案”,其中三個被合併到了一起,朱棣成了錦衣衛的首任指揮使。這些基於歷史背景的改編,源於故事需要一條主線脈絡來貫通全域性。朱棣作為主角,需要和主線故事發生相對緊密的勾連,這是戲劇化表達的需要。
在《部落格天下》的採訪中,高希希說:“在劇作裡頭,大的歷史框架不能虛構,但有一些故事,有一些人物,在我們無法查證史料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可以透過人物的結構關係去進行一些情節或者行為的延伸的,這也可能是有詩化的概念融合在裡頭。”
延伸也可能成為風險。《山河月明》從拍攝之初的80集到播出時的45集,進行了大量刪減,其中,呂本和呂妃父女的奪嫡的支線幾乎被完全捨棄了。前期一直被詬病的草原公主伯雅倫海別(黃羿飾少年;張芷溪飾成年),到底也沒能和朱棣上演什麼“白月光”的戲碼。
從戲的角度來看,大面積的刪減對流暢度折損不少,但從歷史角度來看,刪減之後的劇集也基本符合了當下歷史劇的創作主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不同的時代的歷史劇折射出的是不同時代的精神核心。在創作過程中,高希希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在大明王朝的歷史過程中,我們給觀眾感受一個什麼樣的歷史,我拍這段歷史是什麼目的?”
高希希告訴《部落格天下》,他確定的《山河月明》的主題,其實存在於朱元璋跟李善長(王慶祥飾)的一段最重要的對話中,朱元璋在昔日兄弟的質問下,堅持說出“與百姓共天下”。自此開始了被認為是鳥盡弓藏的殘酷殺戮。
“因為朱元璋想到的一點,你要使江山永固,就得記住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是是普羅大眾,從帝王角度想,我選擇的就是要與民眾共天下。否則像元朝一樣暴虐無道,那民眾照樣會像我們一樣揭竿而起。”
一個種過地、納過糧、捱過餓的農民皇帝,選擇了為百姓著想,而他廣為流傳的殺戮也找到了合理化的落點。這個結論似乎和史料中朱元璋喜怒無常、暴躁可怖的形象並不一致。
這樣的寫法,似乎是陳寅恪說過的對歷史人物的“瞭解之同情”。既是對筆下的歷史人物設身處地、感同身受,也是向受眾傳遞美好的價值取向和感情傾向,給予希望與期待。
《山河月明》中對朱棣的人物刻畫也是傾向於褒揚。靖難後,他始終覺得自己心裡上壓了一塊石頭,一心遷都北京,遷都以後所做的事,一為江山穩固,二為弘揚中華。派鄭和下西洋,修編《永樂大典》,親征守邊關……一生戎馬的永樂大帝,在征戰的歸途上結束了一生。
現在,高希希仍然抱著樂觀的心態,他覺得,守住價值觀和底線的同時,必須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因為時代在前進,觀眾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