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冰武

    管仲和商鞅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

    1.體現了商鞅為了改革不怕犧牲勇於挑戰的精神。

    2、堅持改革,不怕得罪既得利益者;

    3、選準改革方向,矢志不渝;

    4、講究改革方法和策略,團結最廣大的受益者;

    5、改革循序漸進,抓準時機。變法雖然成功,但商鞅卻被處以極刑,這說明,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學生可以學到在學習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有思想準備。

  • 2 # 飄零198691001

    管仲和商鞅最大的特點就是敢於做別人不敢做,而且他們人為是正確的事情,這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商鞅是法家學派代表人,其對於變法的執著和一絲不苟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1、堅持改革,不怕得罪既得利益者;

    2、選準改革方向,矢志不渝;

    3、講究改革方法和策略,團結最廣大的受益者;

    4、改革循序漸進,抓準時機。

    管仲具有改革出新,善於治理國家的優良品質。例如:管仲在齊國“相地而衰徵”使齊國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形成,使齊國成為春秋早期的強國。

  • 3 # 唯吾獨尊86111747

    商鞅在秦國變法,將“利出一孔”發揮到了極致


    管仲說:“利出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


    “利出一孔”意義如此巨大,那麼它是什麼意思呢?由王軍主編的《中國財政制度變遷與思想演進》(第一卷·上)對此解釋說:“如何輕賦稅?一要實行單一稅率??二要減少稅種,‘利出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


    這個觀點並不是該書的原創思想,其實,這一段完全是抄自東北財經大學教授孫文學任副主編的《中國財政思想史》中的原話。


    但是,“利出一孔”的意思真的是減少稅種?


    在《管子》中,管子說出“利出四孔,其國必亡”之後,緊跟著的是這樣的話:“先王知其然,故塞民之羨,隘其利途,故予之在君,奪之在君,貧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親君若父母。”意思是,先王知道利出一孔的重要性,因此堵塞老百姓取得餘財的渠道,限制老百姓獲利的途徑。一切利益的給予和剝奪,都取決於君主,君主可以讓老百姓富裕,也可以讓他貧窮。因為君主完全控制了老百姓獲利的渠道和機會,所以老百姓對君主,就像對日月一樣愛戴,對父母一樣親近。


    如果讀了這幾句話,你還能得出管仲是建議君主減少稅種嗎?減少稅種,實行單一稅,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嗎?


    管仲“利出一孔”的要義,就是君主控制一切利源,控制老百姓的一切獲利機會甚至生存機會,除了君主格外開恩允准的以外,百姓沒有其他的獲利求生之道。


    從歷史上看,後世最徹底最系統地學習貫徹管仲此思想的,是商鞅。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將“利出一孔”發揮到了極致。


    在《商君書》中,商鞅建議說:“民見上利之從壹空出也,則作壹;作壹,則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力;多力,則國強。”其中所謂“利之從壹空出”,就是管仲所說的“利出一孔”。商鞅還說:“民之所欲萬,而利之所出一。”意即老百姓有千千萬萬的慾望,但獲取利益、滿足慾望的途徑,卻只有華山一條路。因此要“塞私道,以窮其志;啟一門,以致其欲”,即國家應該堵死老百姓私下獲取利益的一切孔道,只開啟一個門洞,讓老百姓經由這個門洞去實現自己的慾望。可見,商鞅是完全繼承了管仲的思想。


    管仲雖然提出“利出一孔”的主張,但只是一個原則,他沒有提出具體的措施和實施方案,而商鞅變法時,對利出一孔提出了非常具體的操作辦法。


    在商鞅的思想中,國家不但掌控一切獲利機會和渠道,還可以根據需要,強制老百姓只能按照國家恩准的唯一渠道求生,其他的渠道都被完全堵死。商鞅規定的老百姓唯一的求生之道,就是耕戰,即開荒地、種莊稼、積極參軍打仗。商鞅時期的秦國是很落後的。要爭霸,就需要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糧食。要獲得糧食,就需要老百姓認真種地,僅僅耕種目前的土地還不夠,還必須鼓勵他們大量開墾荒地。在商鞅的設想中,國家對於耕種墾荒的老百姓,要給予各種獎賞,包括給予爵位。而對從事與此無關工作的人,則給予嚴厲打擊和羞辱。


    打擊和懲罰的目的,就是堵死從其他途徑獲取利益和社會地位的可能性。在《商君書》中,他赤裸裸地強調,要讓不從事耕戰的老百姓“無所於食”,即沒有地方吃飯,等於是剝奪了生存權,迫使老百姓從商鞅規定的唯一孔道中謀生。


    商鞅透過一系列的禁令和懲戒,堵死百姓獲得利益的渠道和途徑。


    首先,要從根本上讓老百姓變得愚昧無知。愚昧無知的老百姓既失去從其他職業中獲利的想法,也失去從其他渠道謀利的能力。要讓老百姓變得愚昧,沒有想法,沒有慾望,安心被驅使,商鞅大致採取如下具體措施:


    禁止給遊說之士授予官爵與權力。春秋時期,一些遊說之士憑其知識學問,奔走各國,推銷自己的政治思想,謀取官爵、富貴和社會地位。商鞅正是這樣遊說且謀取到高位的成功人士。但像商鞅這類靠知識、學問而謀取高官厚祿的讀書人,會在社會上形成典型示範作用,會引起很多人群起效尤,鑽研學問,拒絕農事。於是商鞅規定,不要給這些遊說之士授予任何官職和權力。這樣,知識便沒有任何意義和用場,老百姓便不會熱衷於學習知識。如此,老百姓就會變得無比愚蠢,就會乖乖地在土地上給國家開荒種地。商鞅原話是這樣的:“無以外權爵任與官,則民不貴學問,又不賤農。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無外交,則國安不殆。”


    商鞅還禁止老百姓遊學、交往,禁止人們旅遊,禁止傳授學問,禁止開設館舍。交遊會開闊人們的眼界,人們就會有對比、思考和懷疑。人們有了想法,便不會安心務農。所以必須禁止這些行為。商鞅說:“廢逆旅,則奸偽、躁心、私交、疑農之民不行,逆旅之民無所於食,則必農。”


    商鞅還禁止讓老百姓接觸文化娛樂。因為文化娛樂會激發享受之心,搖動奉獻之心,不再安心從事為國務農的工作,所以,一定要讓老百姓遠離動聽的音樂和華美的服裝等。如果老百姓對於所有文化娛樂從來沒有過聽聞感受,那麼,他們就會一心一意安分守己地從事農業生產。商鞅說:“聲服無通於百縣,則民行作不顧,休居不聽。休居不聽,則氣不淫。行作不顧,則意必壹。意壹而氣不淫,則草必墾矣。”所謂聲服,就是能夠移動人心的音樂和服飾。


    商鞅尤其禁止老百姓遷徙。老百姓一輩子在一個地方待著,沒有什麼見識,長久就會成為呆子,國家希望他做什麼,他就能作什麼。對於隨便遷徙的亂民,要剝奪他們的謀生機會,迫使他們定居下來開荒種地。商鞅說:“使民無得擅徙,則誅愚。亂民無所於食,而必農。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則農民必靜。農靜、誅愚,則草必墾矣。”誅愚,就是朱愚,老實愚鈍的意思。


    為了讓老百姓愚鈍,商鞅禁止國家工作人員研究古代典籍,提高自己的知識見解,禁止他們互相辯論,外出周遊,寄居他鄉。如果國家的公職人員鑽研學問,研究典籍,辯論政策,那一定會影響到老百姓。商鞅要求,大臣們不能到老百姓聚居的地方去旅遊,以免他們的見識議論感染了老百姓。他說:“國之大臣諸大夫,博聞、辨慧、遊居之事,皆無得為,無得居遊於百縣,則農民無所聞變見方。農民無所聞變見方則知農無從離其故事,而愚農不知,不好學問。愚農不知,不好學問,則務疾農。知農不離其故事,則草必墾矣。”


    只要從精神上泯滅人們的慾望、想法和能力,那麼,人們就一定會專心致志,全心全意地從事農耕,不會再想著從其他渠道獲利了。


    第二,商鞅也明確禁止老百姓從其他渠道獲益。


    農民生產糧食多了,自然也想出售一些,賺點錢花。但商鞅既禁止農民出售餘糧,也禁止商人收購餘糧。農民賣不掉餘糧,當然只能交給國家。商人無法收購餘糧,就無法在豐歉年份之間透過賤買貴賣賺取利差,商人賺不到利潤,也就只好放棄經商,轉行當農民。“使商無得糴,農無得糶。農無得糶,則窳惰之農勉疾。商不得糴,則多歲不加樂。多歲不加樂,則飢歲無裕利。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窳惰之農勉疾,商欲農,則草必墾矣。”


    商鞅禁止富人僱傭他人勞作,也禁止窮人從被人僱傭中獲得利益。這樣,有力氣的窮人,自然只有去從事農耕,不再想法設法透過給人打工謀生。商鞅說:“無得取庸則大夫家長不建繕,愛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無所於食,是必農。”


    管仲曾經要求“官山海”,就是把森林海洋都作為官家的私產壟斷起來,禁止百姓獲利謀生。國家對專營物品售以高價,據以賺取鉅額利潤。和管仲差不多,商鞅也要求把森林湖泊草地沼澤等可能帶來收益的所有自然資源壟斷起來,由君主統一管理經營,禁止人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當那些懶惰成性、慾望多端又厭惡務農的老百姓不能從山林河澤這些自然資源中獲利求生的時候,他們就只有按照國家給定的途徑,乖乖地給國家耕作開荒。他說:“壹山澤,則惡農、慢惰、倍欲之民無所於食。無所於食,則必農。農,則草必墾矣。”


    第三,對於一直不從事農業生產而從商業經營中取利的商人,商鞅的辦法是透過增加交易的賦役予以打壓,使他們從經商中無利可圖,不得不迴歸農業。


    對交易中的酒肉徵收重稅。商鞅要求對市場交易的酒肉,徵收很高的賦稅,使酒肉的售價達到成本的十倍以上。這樣,農民買不起,自然就不會消費,商人的酒肉賣不出去,也就沒有什麼利益,他們就會迴歸農業。


    對於關卡和集市徵收各種重稅。賦稅重了,農民憎惡商業,不去經商;商人賺不到錢,也就喪失了對商業的信心,會改業務農。他說:“重關市之賦,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農惡商,商疑惰,則草必墾矣。”


    為了打擊商人,商鞅還規定,要加重商人的勞役。商人家裡的奴僕們,也要進行戶口登記,一律從事勞役。商人被強加沉重的勞役,也就沒有時間精力從事販運之事了。商鞅認為:“商勞,則去來齎送之禮無通於百縣。”


    商鞅設計的利出一孔之“一孔”,就是耕戰。除了這個孔,其他的可以謀生獲利的孔道都被堵死。商鞅將管仲的“利出一孔”思想完全落實到社會現實中。由於國家控制了一切財政和資源,控制了一切獲利的途徑和渠道,堵死了不符合國家政策的謀生機會,老百姓完全成為國家的馴服工具,實現了管仲所期待的“民之戴上如日月,親君若父母”。

  • 4 # 小站講歷史

    管仲和商鞅都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們善於發現社會積弊,並且有針對性地提出創新的改革方案,其身上充分展現出其創新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創新精神是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因此我們需要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子產品輻射多大?